文/素衣姑娘

众所周知,在自媒体写作当中,假如你善于讲故事,也就打开了内容创作的大门,所以作为一名作者,一定努力锻炼自己制造故事的能力。

设计故事能够测试作家的成熟度和洞察力,测试他对社会、自然和人心的洞识。故事要求有生动的想象力和强有力的分析思维。

自我表达绝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所有的故事,无论真诚还是虚假,明智还是愚蠢,都会忠实地映现出作者本人,暴露出其人性……或人性的缺乏。与这一恐怖的事实相比,写作对白便成了一种甜美的消遣。

所以,作家要把握故事的原理,把故事讲完……然后戛然而止。那么故事究竟是什么?故事的道理就像音乐的道理一样。

普通人如何学会讲故事(如何锻炼讲故事的能力)(1)

我们终身听着各种不同的曲调,我们可以随之起舞、伴之吟唱。我们以为自己懂得音乐,直到我们试图自己去作一首曲子,结果从钢琴里蹦出来的东西却把小猫吓跑了。

学会把好故事讲好。“好故事”就是值得讲且世人也愿意听的东西。发现这些东西是你自己孤独的任务。这事儿得从天才开始。你必须拥有天赋的创造力,能以别人做梦都想象不到的方式把材料组织起来。

然后,你必须将一种由对社会和人性的鲜活洞察所驱动的视觉印象注入你的作品之中,辅之以对自己作品人物和世界的深入了解。此外,正如哈莉·伯内特和惠特·伯内特在其精美的小册子中所揭示的那样,你还必须拥有很多的爱。

对故事的爱——相信你的视觉印象只能通过故事来表达,相信你的人物会比真人更“真实”,相信你虚构的世界要比具体的世界更深沉。对戏剧性的爱 ——痴迷于那种给生活带来排山倒海般变化的突然惊喜和揭露。对真理的爱——相信谎言会令艺术家裹足不前,相信人生的每一个真理都必须打上问号,即使是个人最隐秘的动机也不例外。

普通人如何学会讲故事(如何锻炼讲故事的能力)(2)

对人性的爱——愿意移情于受苦的人们,愿意深入其内心,通过他们的眼睛来察看世界。对知觉的爱——不仅要沉迷于肉体的感官知觉,还要纵情于灵魂深处的内在体验。对梦想的爱——能够任凭想象驰骋,乐在其中。

对幽默的爱——笑对磨难,以恢复生活的平衡。对语言的爱——对音韵节奏、语法句义探究不止,乐此不疲。对两重性的爱——对生活隐藏矛盾的敏锐触觉,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健康怀疑。对完美的爱——具有一种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激情,追求完美的瞬间。对独一无二的爱——大胆求新,对冷嘲热讽处之泰然。

对美的爱——对作品的优劣美丑具有一种先天的知觉,并懂得如何去粗取精。对自我的爱——无需时常提醒,从不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你必须热爱写作,并且还能忍受寂寞。 不过,仅有对好故事的爱,对被你的激情、勇气和创造天才所驱策的精彩人物和世界的爱,还是不够。你的目标是要把一个好故事讲好。 即如一个作曲家必须精于音乐创作的根本原则,你也必须掌握故事构思的相应原理。这门手艺既不机械,也不花哨。

它是一系列技巧的和谐统一,让我们创造出与观众之间的一种共谋利益。故事手艺作为所有方法的总和,吸引观众深深地投入你所创造的世界,流连忘返,并最终以一种感人至深、意味深长的体验来回报观众的炽热纯情。

一个作家如果没有掌握这门手艺,他最多只能做到抓住头脑中蹦出的第一个想法,然后不知所措地面对自己的作品发呆,无从回答这些恐怖的问题:这 到底好不好?难道全是垃圾?如果真是垃圾,我该怎么办?人的意识一旦固着于这些可怕的问题,潜意识的流动就会被堵塞。但是当我们带着清醒的意识施展故事手艺、执行客观任务时,潜意识的暗流便会自然浮出水面。对手艺的精通可以释放潜意识,令其自由驰骋。

一个作家一天的工作节律是什么?首先,进入你想象中的世界。当你写作时,你的人物会自然地说话动作。下一步你该干什么?走出你的幻想,把自己所写的东西读一遍。那么,在读的过程中你应该做什么?分析。“这样好不好?观众会不会喜欢?为什么不喜欢?是否应该把它删掉?补充?重新整理?”你一边写,一边读;创作,批评;冲动,逻辑;右脑,左脑;重新想象,重新改写。你改写的质量,你臻于完美的可能性,取决于你对写作手艺的掌握,因为这种手艺可以指导你去改正不足。艺术家从不被一时冲动的奇思异 想支配,而总是孜孜不倦地苦练手艺以达到直觉和思想的和谐。

“个人故事”结构性欠缺,只是对生活片断的呆板刻画,错误地将表象逼真当成生活真实。作者相信,他对日常事实的观察越精细,对实际生活的描写就越精确,他所讲述的故事便也会越真实。但是,无论被观察得如何细致入微,这种“事实”也只能是小写的真实。

大写的真实位于事件的表面现象之后、之外、之内、之下,或维系现实,或拆解现实,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由于作者只看到了可见的事实,反而对生活的真实茫然无视。

事实上所有的作家,都必须明白故事与生活的关系: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一个讲故事的人即是一个生活诗人,一个艺术家,将日常生活事件、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梦想和现实转化为一首诗,一首以事件而不是以语言作为韵律的诗——一个长达两小时的比喻,告诉观众:生活就像是这样!因此,故事必须抽象于生活,提取其精华,但又不能成为生活的抽象化,以致失却实际生活的原味。故事必须像生活,但又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生活,以致除了市井乡民都能一目了然的生活之外便别无深度和意味。

普通人如何学会讲故事(如何锻炼讲故事的能力)(3)

尽管刻板故事和奇观故事的作者讲述故事的能力低下,但他们也可能天生具备两种根本能力之一。倾向于刻板描述的作家通常具有知觉能力,一种向读者传达肉体感官知觉的能力。他们的视觉和听觉是那样的敏锐和精微,读者一旦被其栩栩如生的精美形象触及,都会为之心动。

另一方面,长于动作场面的作者通常具有一种超凡的想象力,可以将观众从现实空间提升到虚拟空间。他们能够将不可能的假设变为令人惊叹的 现实,也能令观众怦然心动。无论是敏锐的知觉能力还是生动的想象能力,都是令人钦羡的天赋,不过,就像一段美满的婚姻一样,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如果仅具其一,便只会在孤独中萎顿。 现实的一端是纯粹的事实,而另一端则是纯粹的想象。在这两极之间存在一个变幻无穷的“光谱”,所有风格各异的小说故事便游移于这光谱之间。

强有力的故事讲述便是在这光谱之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如果你的作品飘向了其中一个极端,那你就必须学着将作品中人性的所有方面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你必须置身于这一创作的光谱之中:拥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感觉,并与强大的想象力达成平衡。双管齐下,利用你的洞察和直觉来感动我们,表达你对人生事物的理解:人们如何以及为何做他们要做的事。

第一是文学天才——创造性地将日常语言转化为一种更具表现力的更高形式,生动地描述世界并捕捉人性的声音。然而,文学天才是很普通的东西。在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识字人群内,都有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人能在某种程度上将属于其文化的普通语言转化为超凡脱俗的精品。从文学意义上而言,他们的写作堪称美妙,有些甚至壮美。

第二是故事天才——创造性地将生活本身转化为更有力度、更加明确、更富意味的体验。它搜寻出我们日常时光的内在特质,将其重新构建成一个比生活更加丰富的故事。纯粹的故事天才是罕见的。试问,有哪一位作家能够全凭本能和直觉年复一年地创作出优美的故事,而且从来不用思考如何才能写出这样好的故事、怎样才能写得更好?本能 的天才也许偶尔能够炮制出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完美和多产却不可能仅来自那无师自通的本能。

普通人如何学会讲故事(如何锻炼讲故事的能力)(4)

文学天才和故事天才不但各不相同,而且毫无关联,因为故事并不一定非要写下来才能讲给人们听。故事能够以人类交流的任何方式来表达。戏剧、散文、电影、歌剧、哑剧、诗歌、舞蹈都是故事仪式的辉煌形式,每一种都有其娱人之长。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中的某一样式会走到前台而已。十六世纪扮演了这一角色的是戏剧,十九世纪是小说,二十世纪则是电影——所有艺术形式的宏伟融合。银幕上最有震撼力和说服力的瞬间并不需要言语的描述来创造,并不需要人物的对白来演绎。它们是影像,纯粹而无声。如果说文学天才的材料是话语,那么故事天才的材料则是生活本身。

故事天才是首要的,文学天才是次要的,但也是必需的。这一原则对电影和电视来说是绝对的,对戏剧和小说来讲也比大多数戏剧家和小说家所愿意承认的要重要得多。

故事天才尽管罕见,但你必须掌握一些,否则你便不会有写作的热切冲动。你的任务是从中出所有可能的创造力。

只有充分利用你所掌握的一切故事技巧和手艺,你才能将你的天才锻造成故事。因为,只有天才而没有手艺,就像只有燃料而没有引擎一样。它能像野火一样暴烈燃烧,但结果却是徒劳无功。 一个讲得美妙的故事犹如一部交响乐,其结构、背景、人物、类型和思想融合为一个天衣无缝的统一体。要想找到它们的和谐,作家必须研究故事诸要素,把它们当成一个管弦乐队的各种乐器——先逐一精通,再整体合奏。

当一个人物走入你的想象时,他便带来了丰富的故事可能性。如果你愿意,可以在人物诞生之前便开始讲述,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追随着他,直到他完成宿愿,寿终正寝。一个人物的生命周期包含数十万个充满活力、复杂而多层面的时刻。 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人生。

“真棒!讲的是一个佃农家长大的孩子。他小时候就跟家人一起在烈日底下劳作,上了学,但成绩不太好,因为他天一亮就得起床,到地里除草锄地。有人送了他一把吉他,他学会了,还自己写歌……最后,厌倦了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离家出走,到低级酒吧演唱,勉强维持生计。

后来,他认识了一位歌喉美妙的姑娘,他们相爱了,两人联手,一炮打响,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然而问题是,聚光灯总是打在姑娘身上。小伙子亲自写歌,安排演唱会,对姑娘鼎力支持,但观众只为她一个人捧场。生活在爱人的阴影里,小伙子开始酗酒。最后,姑娘抛弃了他,他又回到了街头流浪,直到跌入谷底。他在烟尘弥漫的中西部小镇上一家廉价的汽车旅馆里醒来,茫然无着,身无分文,没有朋友,变成了一个无可救药的酒鬼,连一枚打电话的硬币都没有,就 算有,也无人可以接通。”

换言之,这便是从出生开始讲起的《温柔的怜悯》。但是,上面讲到的一切都没有在影片中出现。《温柔的怜悯》开始于罗伯特·杜瓦尔扮演的麦克·斯莱奇在穷愁潦倒时醒来的那个早晨。接下来的两小时讲述了他随后一年的生活经历。

然而,在各种场景内和场景间的切换里,我们却渐渐了解了他过去的一切,以及那一年中在斯莱奇身上发生的所有重要事情,直至最后的画面向我们暗示了他的未来。一个人的一生,几乎是从生到死的整整一生,便被悉数捕捉进霍顿·福特的奥斯卡获奖剧本的淡入和淡出里。

作者简介:

素衣姑娘,90后自媒体人,【素衣文化工作室】创始人,爱好写作和摄影,“卡娃微卡”特约作者,富书专栏作者,曾在各大网络报刊发表作品,专注写作变现和文案培训。公众号:素衣的文学江湖。私信我可以获得免费投稿资源与写作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