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血观音》后,老实说我还满讶异的,近几年这样高水准的电影已经不多了。我其实不是一个对台湾历史有深入研究的人,所以对这部电影在政治含义上的评价,我没办法讨论太多。
甚至亲情、爱情、斗争等几样元素,如果深入剖析必相当精彩。但已经有很多影评作者对此进行缜密分析,对此我就不再做论述了,仅谈些不一样的观点。
背景来自地狱第一殿即秦广王的大殿,边上摆的镜子即孽镜,所以此所又称孽镜台,孽,造业者也,据说人死后会
最高深的谋略是什么?其实很多同类型电影设定虽然合理,但是剧情背景太过幻想和架空。
这种作品已经可以相当精彩,像是《让子弹飞》《琅琊榜》就属于这类作品。但这类作品美中不足的地方,就在于它所描述的时空环境往往跟观众实际体验还是存在差距。
并不是说这是电影里设定的年代感代沟所导致的。
虽说这个差距有时能给观众多一些想像空间或是异国情调,未必是坏事,但毕竟跟贴近观众生活的背景相比,总是欠缺了那么一点真实感。
因此《血观音》会让我那么惊艳,就在于他在权力跟金钱方面的运作描述得非常细致,再加上它的故事设定在距今不远的台湾。这么做除了能让我们反思台湾社会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能补强剧情里有关权力运作的真实性。
《血观音》除了对政治历史案件做了许多引用与暗示,也对玩弄金钱权力的上流社会多所讽刺。同时也细致又写实的刻画了城府深沉的算计、利益面前的人性黑暗,和主角之间扭曲的情感。电影画面颜色饱和又鲜艳,配乐的选择与剧情相互呼应着。
杨雅喆用一部片长不到两小时的电影,讲了人性、谈了政治,将社会安逸的表面血淋淋地撕开,人性的各种贪婪欲望,隐晦内敛或张牙舞爪,赤裸地在电影中以不同的形式表演着。
这让有些细节或许在影片中虽然没有交代的很清楚,但我们观看时也能藉由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来推测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个镜头有点久,我还以为片子卡住了……直到那滴眼泪
《血观音》对权力的描写细腻写实,反而从中可以看出架空故事里看不到的高深谋略。
片中最让人感到可怕的,大概就是惠英红扮演的“明修观音道暗渡修罗心”的棠夫人。导演杨雅喆在对谈中也说到棠夫人这个角色:“场次最少但是看起来戏份最多,就是你会觉得整出戏的事情都是她在操纵。”
但如果细心的用常理推测,会发现从片中开头就埋藏了一个乍看之下不合理的梗——棠夫人在剧情设定中是滇缅孤军将领撤到台湾的遗孀。虽然广义来说也符合威权时代所谓的权贵,但实际上当时随权贵体系来台湾的中国将领、各省政要数目众多,更遑论一个已过世将领的遗孀。这样一个势力单薄的妇人,居然敢游走权贵之间玩弄危险的金钱游戏,实在让人感受到她的高深谋略。
而看看跟棠夫人来往的对手,不是立法院长夫人,就是有地方实力的议长、议员。其中错综复杂的烧脑程度都不下再观看一遍《血观音》。
“倒茶奉水的人没有眼睛、没有耳朵。”
这也有点像孔夫子讲的「无欲则刚」。在现实的权力政治中这是另一种诠释方式。西方比较复杂,这里先不谈。但在中国传统王朝中,如果宰相、将领过分廉洁,反而会让主君产生恶劣的印象,认为你在收拢人心,可能对大位有非分之想。
所以王翦跑去炒房、萧何跑去炒地,史记上记载这些做为都是为了要自己制造把柄让执政者安心。范增当年看出刘邦有争夺天下的大志,观察的点也在贪财好色的刘邦在入关中后忽然“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但放在《血观音》剧情来看,王院长忍不住的贪欲,是他输给冯先生最大的败因。虽然在电影中对冯先生的布局少有着墨,但导演故意放出的炒地案的背景,其实都告诉我们这是冯先生诱王院长犯错的圈套。
所以真正高深的谋略,并不是努力计算各种布局去打击对手,而是让对手基于自身的欲望自动走向你所希望的后果。
因此最高深的角色,并不是做最多计划去改变局势的那个人,而是看清局势的走向,用最少的作为等待结果自然发生的人。当然这不代表什么都不做,而是透过每个人本身的欲望,去引诱他们站在该站的位置上。
当一个人情欲「不能隐」的时候,在谋士的眼中他就是最好操作的对象。这也前面说的「无欲则刚」除了道德上的意义,更有权谋上的意义。所以《血观音》里敢爱敢狠的棠宁、林翩翩,甚至是那些明显表露欲望的议员、议长,在传统的权力逻辑中必然是被操弄的悲剧角色。
所以中国传统权力文化中推崇的领导人形象,往往是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从外在根本看不懂他在想什么。棠夫人就是这样一个的角色。
以我自己的理解,《血观音》中各悲剧角色,他们受难的原因除了在权力资源上屈居劣势的现实条件,不了解这种在历史权斗下千锤百炼出的官场文化,同样也是一大失败主因。
所以也才有了棠夫人那句:“到我们这个年纪什么都淡了。什么都看淡了,可是如果心没有狠过一回,哪来的淡!”真的特别震撼。
因为这种人口里的「看淡」不是真的清心寡欲,而是权谋下的千锤百炼。而欲念深重却表现的天真无邪包装的棠真,在权力的逻辑下自然也是棠家最佳的接班人。
那些你不知道的彩蛋
《血观音》除了在整体剧情卓越、美术风格、摄影镜位、表演功力、剪辑叙事均高度完整外,最值得称许的应当在于文本词调的深厚。
它揉合了1980、90年代宛若跑马灯情节,一幕幕都再使观众忆起辨识出这片土地曾发生的“几笔烂帐”,无论是人权迫害的林宅血案、汤英伸事件(原住民被扣留身份证),或是政治勾结报复下的悬案刘邦友血案,又或者剧中王院长夫人转帐给议长的数字「36280」就与连战借款予伍泽元竞选的数目字完全吻合。
而从影片中的地名,则更精准描绘了原住民部落在日本、中国多重殖民下剥除主体性的史实。
真正在时间轴线具体指出的部份是以Marco为中心展开的文史资料:身份证记载出生年为1975年的Marco,警方调查资料他为21岁,而一再从他与翩翩指划大腿覆诵的南回线火车站(棠真反覆聆听的收音机声音)——三和、香兰、金仑、多良。
其中三和、香兰车站,正是在1997年废站,香兰与多良,则是日治时期所赋予的汉字地名,如同Marco 的中文名字王金山,都不是原来的名字。
但「香兰与金山」,又镜射了日系殖民关系的想像。
香兰村出自日治时期,从阿美族语“猴仔兰社”(Ralawdan,意指想出去的地方)改名而来,在面对客家移民的冲突之后,与山上移居下山的排湾族拉劳兰部落(Lalauran,意为肥沃之地)混合为新香兰。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满洲映画协会的当家花旦李香兰,除了享誉上海滩歌舞场,也因为在1942年出演台湾总督府出资、满映拍摄的《莎韵之钟》,而成为日治时期更广为人知的香兰,在殖民台湾的「香兰」不是它原来的名字,满洲国的「香兰」也是如此。
王金山很明显是个中国名字,则又恰好雷同于日本战败后接手满映的“话剧皇帝”金山,金山在戏剧界的一代小生、追求四大名旦的事迹广为流传,晚年情感却流离于中国与北朝鲜领导身边人,后被迫害。
香兰和金山,仿佛即是隐藏在地方与人物的层层殖民流转,所传达的通关密语。
大多数人看电影总算被导演设定的情节所带动,局限了我们对电影作品处理政治与社会议题的功能想像,《血观音》当然并非仅止我们看到的一样,它也不应该是。
杨雅喆导演也并不这么做。
诸如,影片中由应蔚民饰演的“淫海小清流”,便有许多人猜出是海军上校尹清枫,除了谐音很接近,也同样是指涉被自杀的动摇国本悬案。也更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彩蛋:猜测是哪个院长,哪个议长,哪个夫人,哪个掏空,哪个放贷,哪个白手套......实在有太多版本,这也是《血观音》影射林林总总我们正常人看不太懂的原因。
聚会里的贵夫人们脸上挂着温婉贤淑、进退得宜的笑容,应对进退的每个动作、每句话却都经过层层算计。昂贵的酒席与喧闹的场景,整部电影中,连应该最纯粹的友情与爱情,都被当成一种互相利用的工具。
菩萨象征的是慈悲为怀,在剧里却成为人情交际的献礼,甚至后来变成金钱黑幕下的约定信物......
开场电视上的新闻在报导棠真,当大家还在猜她嘴里的发“ㄐ ”音时,杨秀卿与搭档两人走了进来,虽然他们看不到,但是耳力优于常人,马上道破是“救救她”。接着他们就走进了另外的摄影棚,可是看起来像是地狱一样的场景。这当然也是导演的精心安排。由地狱的人来回说这段故事,仿佛是冥冥之中上天都在看,你在人世间一切的罪恶都在之后揭晓。
如此一团高深莫测的剧本,这也是要透过大师杨秀卿的台湾念歌和警世寓言,以及使用新闻频道电视墙的魔幻写实方法来呈现的原因。
《血观音》中「冯、王」二人的党主席之争影射马王政争这种比喻性的影射,已经是争议较小的。
杨雅喆谈到,原本剧中开发案的背景是希望放在新北的淡海新市镇,但后来考虑到争议太大。加上拍片过程中高雄当地政府慷慨分享王玉云掏空案的经验,并且不在意借用南部地名,才将背景换成弥陀乡。
所以可以想见,这样贴近现实的权斗作品在当前政治气氛紧缩的时代,其实是很难得的。
秀兰玛雅在《血观音》中客串表演歌手,在宴客晚会表演原由潘越云1992年演唱《纯情青春梦》,或是Marco弹唱的《但是又何奈》(1980年日文原曲《Dancing All Night》),唯二的既成歌曲选择,除勾勒时代场景,也均在情节中有高度相关的指引,两首都指向追爱主题。
《纯情青春梦》像是说书者,《但是又何奈》则是窥伺爱情借以编织的情歌,围绕着一切以爱为名的想像。
综上所述,那些认为《血观音》看下来塞的讯息太多而缺乏意义的,我认为这不过是凸显他们对一世纪以来,对历史的摄取和关注不足而造成。使剧情乍似过度乘载的,并不是来自导演和编剧企图过盛而尾大不掉的失于梳理,而是身在这个「无爱」国度里,人们活在百般不知情下,无以图考的真相和事实。
另外「公主命,ㄚ环身」这段话改编自独立女制片人关云娣公开发表过的文章,是母亲对幼时的她说的“小姐命,下女身”,这也恰似棠宁与棠夫人的相处日常。
所以我觉得《血观音》最高明的一点就是:魔幻化的手段不但令深埋而未明的「局内人」像你我熟知的写照令我们重新在当代社会中入戏,却也不因艺术的高张让我们再次掉入「局外人」的后设陷阱。
因此,当杨雅喆在影展以高举“在这个社会里面,没有人是局外人”作结,恰如其分。
细节处理十分细致
《血观音》让我惊艳的另一点,就是它不只拍出了深刻的权利斗争,也拍出了深刻的因果报应。
但我认为导演这样的安排,除了增加剧情悬疑的效果,不让剧情走向这么容易从史事中推测出来,更重要的是拍出什么是威权独裁下的因果报应。
这其实也呼应了“没有人是局外人”这句话。
Marco会成为剧中最后的样子不是因为他是原住民或是什么样的背景,而是在整个弱弱相残的社会中被塑造出的后果。而这个社会是所有人一起建构的,当被欺压的人不反抗,或是无力反抗,他就只能欺凌比他更弱的人来填补自己的不足。这样不需要等死后下地狱,社会的所有人都会共享活在地狱中的业报。
幸好电影的主轴在影射意味再明显也不过的「林家血案」之后一下子爆发开来,不同政治势力的消长、各怀鬼胎的互动、母女三代的精彩对手戏和揭露真相的倒叙,即便不见得可以全盘了解到底议长、农会、院长等等的关系运作。
但只要,观众知道最后最可怕的那个事实真相就可以了。
其实电影在前半段应该是有刻意的“藏起来”,仅丢出一些杂乱的伏笔。《血观音》倒是没有拿推理剧当作噱头,只是一部叙事上意图带些炫技的剧情片。
《血观音》拍得很台,但这里的「台」却不是某些人那种只会拿来做为贬意的台。《血观音》的台,是凄艳美绝,是展现文化,是兼容并蓄。以传统说书方式作为旁白的效果可谓锦上添花,将整个故事带入某种官场文化却又魔幻写实的劝世色彩。
《血观音》片中的美术设计也同样值得一提,从角色身上的服装到色彩华丽的屋内陈设,「用心」是我给这部电影的最佳形容词。
人物服装在色彩运用上也别有用意,杨雅喆导演还特别指出了棠家三口服装的区别,藉由服装的同料不同色,凸显了角色性格的差异性,另外在其他角色身上也能看到藉由服装材质与颜色所传达的讯息,以个人浅见的解读,在这里提及一下。
譬如说棠家蓝色代表的是对于欲望的极端控制,白色代表的是看似局外人但实则深陷其中的工于心计者,粉色代表的是不工于心计的傻里傻气等等,片中充满各式各样的大红大紫——乱但并不代表没有整理。
色彩在《血观音》中是人物阶级、性格、行事的表征。充满台味的鲜艳与现今社会色彩的格格不入,或许同时也暗讽了身为一般人的台下观众对着萤幕上明争暗斗的叹为观止,以及对于政商名流私相勾结的不齿唾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棠宁寄望在棠真身上的期盼的“要活得像个人”。
从剧情来看,离这个愿望最接近的,是棠宁自己。
正如棠夫人养的那只小白猫,正形象的暗示了“要活着像个人”这句话。
其实就像俄国元帅苏沃洛夫对战场凶险的描述一样:“如果不把他们赶进地狱,就轮到地狱来吞噬我们。”
《血观音》就是告诉了我们在一个威权的社会中,所有人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然而,一部两小时不到的电影所诉说的远不如此,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
- 参考资料:专访《血观音》导演杨雅喆:「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罚,而是那无爱的未来」
-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台湾闽南语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