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会遇到一类人,即便你自信、果断、勇敢地与其相处,对方仍旧为你带来问题和麻烦。

如果这些人只是刁钻的顾客、坏脾气的出租车司机或者不作为的前台等,这些与你交集很少的人,你也就大可不必担心;但如果对方是你的至亲或者同事,你总是与他们频繁地发生冲突或者心怀芥蒂地相处,那么,是时候你要做出改变了。否则,你会发现自己频繁地为避免参加家庭聚会寻找借口或者一提到上班就感到头疼。

在你能够镇静地应对难以相处的人之前,你需要先学习并且身体力行决断力系列文中提到的决断力技巧。也就是说,只有当你将给予和接受赞美,自信地寻求他人帮助,不生畏惧地拒绝他人,泰然地接受和给予他人批评养成习惯时,你才真正做好应对“难缠”的人的准备。

懂得坚守自我的人很少与“难缠”的人纠缠,因为他们知道如何镇静、泰然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诉求。你不能改变那些“难缠”的人的行为,但是你可以学会如何应对他们,让他们的行为不再具有激怒、困扰你的能力。

怎样治理难缠的人(如何识别难缠的人)(1)

哪些行为谓之“难缠”

古板倔强的人:这类人的古板和不愿妥协的态度使你抓狂。除了自己的观点,他们拒绝接纳他人的任何观点。

自私自利的人:这类人将自私和敌意培养成习惯,即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他们强势、粗鲁、残酷。

要求关注、不断索取帮助的人:这类人强行占用他人的时间和注意力。他们只关注自己遭遇的困境,却似乎忘记了他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和问题。

闷声、扫兴的人:他们的闷闷不乐、沉默寡语(拒绝任何沟通和协作)可以摧毁你尝试坚守自我的任何努力。

悲观的人:所有“难缠”的人都是悲观的人,即使你为他们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他们也无动于衷。

缺乏自信、果敢和勇气的人:这类人自以为是地揣测他人的需求,结果却因为急于讨好他人或者自身过于焦虑而惹怒他人。这类人往往缺乏安全感,很难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这些“难缠”的行为可能并不稳定,有时甚至有些“古怪”。这类人不是时时刻刻“难缠”,也正因为此,我们常常感到困惑,总是想要忽视这类人“发作”时的“坏”行为。

为什么有些人如此“难缠”

因为这些行为“奏效”。屡试不爽之后,他们意识到这些行为能够帮助他们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他们想要的可能只是避免使自己看起来过于愚蠢或者遭受被拒绝的痛苦。他们意识到这些叫作“难缠”的行为能让他人与之相处时更加小心翼翼。

为了避免遭受羞辱或者在争辩中败下阵来的痛苦而做出糟糕的行为——听起来缺乏逻辑,但是这些行为往往来自于后天的养成,例如,从孩子通过做坏事博取关注的行为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从自己开始观察他人如何与你眼中“难缠”的人相处十分必要。是否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人难以相处?是否也有一些人能够与其保持和睦的工作关系

如果同事普遍认为某个人难以相处,或许可以考虑向公司人力资源部反应情况(毕竟,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在职场中,人们常常出于羞耻而选择独自忍受,或者盲目地相信总会有人将问题解决。一些教师的生存之道之一就是与他人分享关于学生和同事的问题或者向相关人员反应情况。而那些选择隐忍、沉默的人只会不停地请病假,甚至最终递交辞呈。

一次小小的摩擦很容易滋长出永久的隔阂,从此关系变得不可修复。

当你发现只有自己认为某个人难以相处时,你或许应该重新审视一下你自己的态度和动机。是不是这个人曾经得罪过你(或许拒绝过你的要求?对你撒过谎?私下闲谈过你的隐私)

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只有原谅。一旦你决定忘记或者决定为这段友谊的修复做出姿态,你会发现抹除记忆的速度是惊人的。意识到自己不希望让你的过去毁掉当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自信、果断、勇敢的人,不希望囿于琐事的烦扰。如果对方提及往事,你可以表现出大度和胸怀,轻描淡写地说,“算了,都是过去的事儿,我都忘了”,同时给予对方微笑。

如果只有你自己认为这是一个“难缠”的人,那么你需要审视一下自己的态度和偏见。或许,你容易对某类人形成刻板印象,例如,穿着十几厘米高跟鞋、画着浓妆的新女性在你看来滑稽可笑,不是一个理想的女同事形象。因此,她的超高高跟鞋使你感到厌恶,危险的氛围一触即发,因为你的脑海里已经为她贴上了标签。只有真诚地审视自己,才有可能意识到自己曾经的态度是多么偏颇。

另外,如果对方也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那么情况只会加剧恶化。前文中我们提到,批评他人的人往往也犯过对方犯下的错误。同样,在那些我们称之为“难缠”的人身上,我们往往也能看见自己的影子。我们很可能无缘由地讨厌某人,原因可能是我们在潜意识里发现,自己也曾是如此恶劣不堪的行为的“始作俑者”。同样,如果这段关系为你带来了困扰,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放下自己的揣测,尝试了解对方

或许你无法做到放下,因为你已经与对方发生了全面的争吵。但是一个真正自信、果断、勇敢的人不惧怕犯错、被拒绝以及放弃自己的骄傲。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你的努力能够消除彼此的不适,如果你的付出能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氛围。给予自己尝试的机会,你不会失去什么。

不断索取帮助的人

桑德拉是当地一家健身俱乐部的健身教练。她热爱自己的工作,也负责指导新来的实习生。有一名新来的实习生叫曼迪,她不停地与桑德拉套近乎,总是在课中找桑德拉说话,表现出极强的控制欲。

曼迪的很多行为使桑德拉感到很不适,她不想做曼迪的倾听者,但又不想表现得过于刻薄。她尤其反感曼迪在课间休息时凑近她,喋喋不休,但又担心自己的直言会使曼迪感到沮丧,僵化两人的关系。桑德拉渐渐开始厌烦上班,甚至考虑辞职。

那么,你会怎样处理这种情况?像曼迪这样渴求他人关注的人很容易忽视所有的既定社交法则,也不会领悟他人肢体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暗示。每当曼迪靠近自己,桑德拉总是躲避眼神的接触,努力移开。她尝试对曼迪的话充耳不闻,不发表任何观点和建议,但是曼迪并不罢休。她为曼迪感到抱歉,因为她是一个善良的人,不愿伤害对方的感受。

自信行动

我们需要为这类过分索求关注的人设定界限,但方法可以是亲切友善的。桑德拉从一开始就应该向曼迪开诚布公,自信、明确但不强势地告诉她,“对不起,曼迪,但我希望自己在课上能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客户身上。如果你与我说话,我的注意力就很难集中。”

如果有时间并且对方接受,桑德拉可以邀请曼迪下班后去咖啡店聊一聊。如果你认为这让你难以启齿,另一个办法是向部门经理反映情况

当你发现自己的生活里有一些总是想要博取你的注意、不断消耗你精力的人时,除了直接告诉对方你的感受之外没有其他好的办法。

提前练习,做到措辞清晰、准确,但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因此,如果你有朋友每晚打电话向你诉说婚姻危机为自己带来的苦楚,你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的处境很艰难,我也想帮助你,但是你能否每周六早上给我打电话而不是每天晚上打给我呢?一天的工作之后,再接听你的电话实在是令人疲惫。”(最后这句话对某些人来说比较残酷,你可以通过衡量你与对方的关系程度决定是否使用。)

提示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强行索取关注的人,他们为了自身的需求不断地打扰你,你需要采取行动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被动逃避(躲躲闪闪或者不接电话)。当然,后果可能是:当你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时,对方对你的好感也随之殆尽,尤其是当对方已经习惯了你的让步时。他们会暗下决心不再从你这里索求更多的东西,或者对你的“转变”感到愤怒,或者认为你是一个自私的人。这时,你应该提醒自己,自己是一个自信、勇敢,懂得自我坚守的人,可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消极的人

威尔已经结婚四年,发现自己与寡居多年的岳母的关系愈发紧张。他曾想尽力改善与岳母的关系,但是岳母对于几乎所有事和任何人都抱着消极态度使威尔感到困扰。每当妻子想要拜访母亲或者想要请母亲过来居住的时候,威尔都会绞尽脑汁寻找借口阻止。他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躲避岳母一辈子,也意识到自己对岳母的态度已经开始危及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

消极的人总是难以相处,因为他们总是能把周围人的欢乐一扫而尽。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一场会议中,消极的人总是能改变整个环境的气氛和节奏。与具有消极气质的人住在一起,更让人感到头疼,因为他们的情绪很可能影响到周围的人。想要改变这一类人需要长足的坚持和努力

想要对生活持有悲观、消极态度的人做出改变并非不可能,但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变成积极、乐观的人的前提是——这个人愿意被帮助。当然,你可以把一个悲伤、跌入谷底的人暂时地逗乐,但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去改变一个拥有完全悲观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在这些人看来,那个存有半瓶水的瓶子是“半空的”,甚至是“全空的”。

自信行动

或许,威尔的妻子也早已意识到母亲的悲观态度,也想帮助母亲做出改变。因此,威尔可以与妻子沟通,一起解决岳母的问题。在工作中,注意观察他人如何对抗消极。

作为一个坚守自我的人,威尔选择少去探访岳母或者在岳母前来拜访时,故意溜出家门。争吵是不必要的,当你觉得自己无法维持某个平衡时,逃避也仅仅是一个个人选择。悲观的人总是消磨周围人的精力,你不会想和一个使你不快乐的人在一起。悲观的人总是消磨周围人的精力。

当悲观的人向你抱怨生活和命运(邻居、当今的年轻人、国家的健康保险制度或是天气),不要让自己陷入对方的逻辑。如果你想与其争论,即使你有赢的把握,对方也不会喜欢你,只会找到别人继续抱怨。他们绝不会说,“哦,你是对的。为什么我的世界观总是如此消极呢?”

如果你发现你周围有人能够应对消极悲观的人,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通过远离对方或者避免加入对方的逻辑达到的。悲观的人喜欢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沉浸于面对所有世界的丑恶而深陷于无助的假想之中。除非你是一个接受过训练的咨询师,否则你不要妄图通过逻辑说服他们。相反,你很有可能使自己陷入他们的逻辑,不假思索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必须保护自己免受挫败感的侵扰,拒绝加入对话,保持缄默或者转移话题

因此,当你再遇到喋喋不休、怨天尤人的人(而你又无法脱身)时,听他们说完,然后告诉对方,“我已经了解了你的意思。”除此之外,不要再发表任何言论,“但是我……”这样的评价只会将你拽进危险的泥潭。你也不应该表达赞同,告诉对方“你是对的”,对方会视其为鼓励。尤其不要将自己想象成对方的“问题解决者”或者“救星”——“我会从另一个门走,跟邻居谈一谈这件事。”

你的目的是使自己愉悦,使自己抽离出来,而不是使自己陷入对方唉声叹气的循环之中。

如果你与悲观的人关系亲密,对方又愿意做出改变,可以尝试询问对方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他们愿意停止抱怨。例如,如果你的伴侣抱怨公司老板,你可以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你愿意对老板说你不愿意加班?”对方可能回答,“老板会发飙的。”继续追问,“那么如果你坚持说不呢?”对方可能回答,“我会被开除。”再继续追问,“那又会怎样?”回答可能是,“我就没有任何收入了。”如此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对方明白他们拥有选择权

当他们发现自己可以通过选择实现某事或者阻止某事发生时,他们就不用再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了。再次重申,掌握选择权、接受可能的任何后果是承担责任的全部意义

提示

本文只针对愿意接受帮助的那一类人。你永远对那些执迷于悲观情绪的人束手无策。

闷声、扫兴的人

德里克是一本杂志的助理编辑。他发现自己的一个同事很难相处,敏感且爱猜疑,经常好几周不与德里克说一句话。这使办公室氛围变得紧张尴尬,为德里克的工作带来了不便,因为工作性质决定德里克需要经常与同事进行讨论。每当这位同事哭丧着脸、阴沉不语时,德里克都会萌生辞职的念头,即便他享受这份工作本身。

生闷气、郁郁寡欢与安静不同,郁郁寡欢的人常常心中积满怨气,并且自己没有能力与自己的情绪抗衡。与这类人一起生活或者一起共事最为棘手,即便对于自信、果断、勇敢的人来说亦是如此。

闷闷不乐也是霸凌的一种形式,是受无助感困扰的人操控他人的一种途径。有时,怨念的压迫使人长期拒绝与他人交流。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尤其对于夫妻而言,缺乏交流时,关系很容易被摧毁,而这一摧毁很可能是无法修复的。在一个父母长期郁郁寡欢的家庭里,孩子往往被视做“传话者”——“告诉你爸爸……”这是对整个家庭的伤害,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相信父母的这种行为是理所当然的、可以被接受的。

自信行动

如果德里克与这位同事的互动不多,他完全可以忽视对方的行为,认为对方的问题与自己无关。然而,事实却是他需要与这位同事一起共事,而这一问题严重影响到他,并使他萌生了辞职的念头。因此,是时候考虑一下如何应对了。

如果德里克审视自己的行为(如前文所说)之后,仍然找不到任何理由能够解释同事的态度,那么,他可以寻求人力资源部的帮助。在此之前,德里克需要整理一份详尽的事件发展记录,包括事件开始的时间、发生的频率,以及产生的恶劣影响。他需要坦率、直接地陈述事实,不抱怨、不夸张。

再次重申,德里克的行为势必产生相应的后果。然而如果德里克继续厌恶上班,相应的后果仍然会产生。德里克还可以向与这件事情无关、可以信任的同事寻求建议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举止总结经验是帮助我们学习如何应对棘手问题的重要途径

德里克需要接受的事实是,他的同事不会改变,能做出改变的只有他自己。在同事面前,德里克需要掩饰住自己的挫败感。爱生闷气的人之所以爱生闷气,目的常常是要惩罚他人。如果德里克由于他人的闷闷不乐表露出沮丧或者缄默自己,那么就“正中下怀”,使自己沦为受害者。首先请记住,坚守自我的过程就像是在“表演”。德里克需要保持镇静,确保自己的肢体语言自然、不强势,甚至可以将同事的行为看成有趣、滑稽的笑料。

其次,德里克需要在其他同事前展现出一个乐观、积极的自己。当你因为他人的行为遭受困扰时,难免感到受挫,或者想向他人发泄情绪。但这不是说,他需要违心地迎合别人,假装对别人的话报以会心的微笑,而是你应该做回平常那个自然、快乐、自信的自己。想到做到这些需要花费努力。

再次,德里克需要照顾好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心情郁郁寡欢和睡眠不足都会使情况更加糟糕。德里克需要给自己休个短假或者去医院咨询医生,以便自己重拾面貌回归工作,更加自信、勇敢地应对同事的冷暴力。闲暇时间,他应该提醒自己,自己的价值观不应受到同事的影响,他应该摒弃负面情绪,代之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态度。一切都是可能的。

最后,德里克应当利用与同事交谈的机会,将问题摆在桌面之上。这是一个坚守自我的人应该做的事情,当然,这样做需要足够的勇气。德里克需要明确自己的诉求,选择好的时机和场合,注意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以免显得咄咄逼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对方,这是一个涉及双方切身权益的问题——“我希望把我们之前谈过的这个问题理理清楚。”

提示

德里克应当认真倾听、努力领会同事的心声,找到导致问题的原因,询问对方的期待。

小贴士

● 审视自己看待他人的态度:确保做到公正,不因为谈吐或者穿着而歧视对方。

● 不要揪住他人的过错,记恨在心:忘记过去的冲突和隔阂——原谅他人,向前看。

● 如果感到自己无法独立应对,寻求他人的帮助,借鉴他人沟通、互动的方式。

● 当博取关注和关爱的人试图钳制你时,与对方划清界限;避免被对方“洗脑”。

● 为自己准备做的事情制定清晰的计划。

● 如果时机合适,告诉对方你对他们行为的感受——不会像你想象的一样恐怖。

● 做出妥协,如果你愿意的话(但这不是你必须做的)。

● 照顾好自己,在任何潜在的冲突爆发之前保持冷静和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