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11军31师高炮营一连副指导员刘飞对越自卫还击战亲历纪实之三

前情回顾:头条专栏

对越反击战老山炮战经典(对越还击战高炮上刺刀)(1)

1979年2月14日,北京下达了进入一级战备的命令,全连人员时刻保持在战位上,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

时针指到了1979年2月17日,著名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发布。清晨6时40分,我军压抑许久的怒火终于爆发,整个前线万炮齐发,如万钧雷霆,砸向敌方前沿和纵深各个目标。

对越反击战老山炮战经典(对越还击战高炮上刺刀)(2)

我在阵地上,看着漫天炮火的闪光和烟尘,被我军强大的炮火震撼并深感自豪,心里既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坚定和自信,又有第一次置身真实战场的紧张和不安。

空中不时有战斗机掠过,但按照上级的通报和器材的观察,都是我们自己的战机。在我军压倒性的空中优势面前,敌方的军机没敢起飞。人们都以为,没有了来自空中的威胁,高炮部队也就少了用武之地。但很少有人知道,此时的高一连已经投入了一场殊死的战斗。

早在2月12日,高一连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以高炮平射的方式直接配合步兵作战。副营长帅兴奎来到高一连,与副连长杨学良、一排长郭德强一道,带一班、二班携2门双管三七高炮,悄悄进至白石岩地区,拉炮上山后,停在了一个山坡后隐蔽待机。

对越反击战老山炮战经典(对越还击战高炮上刺刀)(3)

【高炮作为防空火器,在特殊情况下平射打击地面目标,射程远、威力大,中越两军均有运用】

然后,利用夜暗在面向敌方的168高地上构筑了两个高炮阵地及作战工事。这个阵地与敌人固守的658、855高地隔河相对,相距不远。担负攻击任务的步兵团为高炮指定了6个射击目标,最远的1300米,最近的仅650米,全部都在三七高炮的直射距离之内。

杨副连长带人反复观察测距,明确各班负责的目标和射击顺序。2月16日之前,一切准备完毕,界河两岸是一片大战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寂静。

2月17日凌晨4时,高一连一排2个班各自推着2吨多重的高炮进入阵地,以熟练的动作,迅速完成了战斗准备。一、二炮手稳坐炮上,摇动方向机、高低机转轮,向预定目标瞄准,三炮手装定距离,五、六炮手压弹入膛,只等一声令下。

对越反击战老山炮战经典(对越还击战高炮上刺刀)(4)

双37高炮至今仍列装我军预备役部队

6时40分,我军炮火急袭开始后,2门高炮同时开火,事先标定的6个目标全部命中。而后按照步兵部队的要求,对敌堑壕工事连续打击。

半个多小时的炮火准备后,步兵冒着枪林弹雨,越过界河大桥,向658、855等高地发起冲击。霎时间硝烟滚滚,枪声、炮声、地雷的爆炸声响成一片。敌方高地经过苦心经营,数道堑壕交错,多个火力点暗藏杀机,草木茂盛,很难直接观察,加之长期准备,高地上下直至河道下面都埋满了各式各样的地雷,给攻击部队造成很大威胁,战斗十分激烈而进展十分艰难。

敌人依托堑壕,不断交换火力点位置,步兵在地雷阵中浴血冲锋,艰难攻击。两门高炮也随机应变,主动观察,主动射击。步兵不断要求高炮给予火力支援,并以冲锋枪曳光弹为高炮指示目标。高一连两门炮射速快、火力强、射击精准,及时支援步兵,陪伴着攻击部队步步向前。

对越反击战老山炮战经典(对越还击战高炮上刺刀)(5)

高射机枪平射越军目标

由于与越军距离太近,敌人的轻重机枪向一排阵地连续扫射,子弹呼啸而来,打在阵地周围,旁边一个加农炮阵地有人负伤。

这是一次高炮上刺刀式的战斗,狭路相逢,勇者制胜!一排战士临危不惧,一、二炮手坐在炮位上纹丝不动,以更猛更准的火力与敌对射。战至下午,杨副连长从望远镜中发现敌机枪阵地,对步兵威胁很大,立即指挥调整射向,两炮齐发,数十发炮弹准确命中,步兵趁机跃起,占领了敌第一道堑壕。

入夜,攻击暂歇。经过一天激战,敌方高地的燃起大火,浓烟冲天,草木尽为灰烬。天明一看,敌人的堑壕工事全部暴露出来。目标明显,高炮射击更准,与步兵的协同也更加默契。激烈的战斗直至第二天下午,我军终于攻占高地,打开了后续部队沿公路突击的大门。待步兵肃清了658、855等高地的残敌,一排官兵无一伤亡,悄悄撤离阵地,回到连里。

对越反击战老山炮战经典(对越还击战高炮上刺刀)(6)

这一仗,是金平方向战场高炮部队唯一的一次直接协同步兵攻坚作战。高一连一排连续作战两天,耗弹一千余发,摧毁、压制敌固定及移动火力点20多个(次),创造了高射炮近距离平射战斗的精彩战例。

由于目睹步兵部队的惨痛牺牲,我们一直都认为与他们相比,高炮兵的战斗无需多言。特别是隔河作战,烟火遮蔽,高炮的战果难以准确统计。也正因如此,在各种关于这场战争的描述中,都没有高炮部队这次特殊的战例。然而,高一连官兵以“高射炮上刺刀”的方式,与敌人面对面近距搏杀所展现出来的勇气、智慧和贡献,不应被遗忘,也不会被遗忘!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