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29岁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之后,就开始了他传法度人的一生。他创立了佛教,也讲了很多的法,他讲法的内容,被后世弟子们,结集成经书,广泛流传。

释迦牟尼总共讲法49年,度人无数,他虽然讲法有49年之久,核心内容只有一个字。特别是看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这个字,这个字就是空字。佛教因此被称为“空门”,出家人有时也被称为“空门弟子”。

金刚经前世今生解析(释迦牟尼讲法49年)(1)

在大乘佛教的经典中,金刚经是针对上根人说的一部经。我们熟知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闻金刚经而悟道。而金刚经,就是佛经核心内容中,般若部经的核心。金刚经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空字。

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问了这样的问题,“菩萨于法,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围绕着须菩提问的问题,深刻地演述了事物存在的空。

金刚经前世今生解析(释迦牟尼讲法49年)(2)

首先,释迦牟尼说到了事物存在的空相。凡夫看事物,觉得都是存在的,但是看不到事物存在的空性。一般人,会固定地去看事物的表相,陷在对表相的认识中。所以,他认为释迦牟尼讲的一切皆空,不可思议。其实,释迦牟尼讲的空,是事物容易发生变化的空性之理。

金刚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修行的人认识事物,看不到它变化的空性,就和凡夫没什么区别。因为凡夫,无法看到事物的缘起性空,所以说他“即非菩萨”。

金刚经前世今生解析(释迦牟尼讲法49年)(3)

举个例子,我们从小到大,一直不停地在发生着变化。什么变化呢?在新陈代谢的作用下,我们的骨骼会生长,身体的细胞不停地发生着代谢循环。我们也会长大,外貌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结。所以,佛教中说“生老病死”,就是讲述事物存在变化的空性。

然后,释迦牟尼又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就是告诉须菩提,凡夫认识到的事物,都是容易变幻的,如果站在变幻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存在就是虚幻的,不实的。有句俗话“世事如浮云”,或者“白云苍狗”,就是指的这种事物容易发生变幻的实质。

金刚经前世今生解析(释迦牟尼讲法49年)(4)

只有看到了这种空的实质,就能认识到四大皆空,或者是《心经》中讲的“五蕴皆空”以及“诸法空相”,其实是一个道理。

因为修行就是为了修证,所以,佛陀跟着又说出了如何达到空性的方法,那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外界的一切,都是空的,容易发生变化的。唯独人的“如来智慧德相”是如如不动的。在修行的过程中,就是要看清诸法空相的这种空,不让自己落入任何一种容易变幻的空相当中去,就是无住生心。达到这一步的时候,人就会开悟。

惠能大师深具上根,当他听到金刚经中的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顿时悟道了其中的空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千古名句,其实是和金刚经的空相一样的。

金刚经前世今生解析(释迦牟尼讲法49年)(5)

最后,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思是说,即使看到了事物的空相,但是也不能执著于这种空。因为如来本没有讲过法,连法都是空的。当人们不再执著于自己对法的悟道,才能明白,一切众生的佛性,本来就是具有的。甚至连你的悟道,都是空的。这正好暗合了《心经》中的这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道理。

感恩阅读,感恩分享。愿大家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