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孩子成绩不好的家长建议:机构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1)

一个孩子,进xxx机构时30多分,经过一段时间辅导,段考60分。但是,期末考试还是60分。

拿着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家长抱怨说孩子没有什么进步。

这种情况怎么处理?说说你的看法。

来自杨辉的观点

1、从孩子角度:他的基础决定了分数的增长,靠短时间辅导,没有办法全面提高。两次成绩相同,这里面存在一些客观因素,比如试题范围,考试状态等;

2、从家长角度:孩子取得这样的成绩值得肯定。从概率学而言,说明机构的辅导起到了很大作用,一次的成绩不能完全说明效果,第二次还能有这样的成绩就可以说明辅导的作用;

3、从机构角度:需要根据两次成绩去分析其中的原因,改变辅导策略,制定针对性的辅导方案。

来自张硕的观点

首先看孩子班级分数。如果大家都偏低,证明期末考试整体偏难。题目难易程度不同,是会导致分数变化,这样,孩子需要学习同步加拔高。

第二从孩子自身,心态和状态,考试前状态会影响考试结果。

第三试卷分析,看看是粗心还是基础知识不牢靠,客观分析并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和方案。

来自杨智永的观点

1、时间间隔比较差的话,确实需要自我反思一下,辅导方案和策略是否脱离考纲。

2、考试是一门技术,除了基础知识点外,还有一些灵活性题、难度大的题,这就需要对考试试卷做一下分析。当然除了这些,还和考生历来面对考试的状态(可能有点怯考、紧张)导致。所以多鼓励孩子。

来自校长联盟2群刘洁的观点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家长也都不一样。我觉得正确了解孩子,再真诚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信任和理解才能最大限度消除不满情绪。当然,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来自朱兆伟的观点

文化课的课外培训主要有补差和培优两种逻辑。对于高年级的文化课培训,成绩是培训效果的最核心指标。所说的情况明显是补差,家长非常迫切希望成绩立即得到增长。这是家长最核心的痛点。家长的心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成绩的增长,还是得遵循学习的规律。

和家长的沟通,可以咨询以下几点:

如果有一套学习管理系统,记录下孩子的学习状况,原因很容易就分析出来。

沟通的时候,多一些换位思考。

教育是一个服务行业,我们要更有服务意识。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全心全意的为用户好,一切将会分沓而至。

来自校长联盟7群韩克斌的观点

根据描述,先分析下家长及孩子的情况:

孩子进机构时才30多分,从学习意愿、习惯,到基础知识,问题是全方面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孩子的学习进步一定是需要个过程的,当中有反复也都是正常。

孩子有这样的分数,家长本身在教育孩子的理念及方式方法上一定是有问题的。而这样的家长,拿最后一次考试说事,觉得孩子没有进步,是很正常的。

机构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1、 亡羊补牢的做法。

首先:征得理解、制定计划。把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有哪些,这个过程需要家长跟机构如何配合,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辅导以来孩子的变化等等,跟家长对个表,征得家长的理解(其实就是补个家长培训)。同时,跟家长一起制定个可行的学习目标与计划。

机构负责沟通,建议以教学部教务部为主,咨询人员旁听。如果想沟通细致些,还可以先跟孩子做一些沟通,让孩子协助做家长的工作。

其次:如果家长认同最好。如果不认同,可以听家长诉求,再见招拆招。最差情况无非是冷冻课时或者退费,保持个好的沟通氛围,孩子的现状去哪里辅导都需要过程。转一圈又回来,也不是没可能。

2、 防患未然的做法。

机构不想给自己挖坑的话,在报名咨询这个阶段,就要把孩子的学习诊断做透,让家长、孩子了解学习进步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如果大谈自己老师多牛,对孩子短期成绩如何有信心,那就怪不得家长了。这种情况,要防患未然,建议做三件事。一来把课时消耗、退单跟咨询师的业绩挂钩,二来咨询师恐怕要加强培训了(这样的客户很多啊,不要自己给自己挖坑),三来请教学教务部门开设家长教育的课程。

我的看法:

对家长而言,孩子成绩不理想,当然需要辅导。不过现状是谁导致的,家长先学习、先成长,是免不了的。否则提分只是一时的,学习的软环境没有根本改变,成绩很难有较大突破。

对机构而言,不管是处于心安理得,还是客观压力,做好教研,越来越关乎机构的发展,甚至是生死。从招生到教学,把整体工作重新理一理,太重要了。

来自社群招生1群李子南的观点

我们最大的失败不是赢了世界而是输了自己。

来自社群招生1群曹晓俊的观点

我会这么说:孩子从30到60的成长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反应,我们机构着重的是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孩子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在某些方面,例如自学能力、学习兴趣、知识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要从60到90甚至100往上提,就需要更宽阔的知识面,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补充之前的不足。

孩子的学习很多的是自信心。我认为在60分到90分阶段应该更多的为孩子树立自信心来为孩子更好的提升成绩做好充足的铺垫。

来自唐立鹏的观点

感觉大家对成绩的分析都停留在话术上。

其实成绩不好问题基本都出在基础能力上。

基础能力: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知觉转换能力、运动与神经协调能力。成绩不好,包括粗心等等基本上都是因为这些方面的能力出了问题造成的。比如说有的孩子五六年级了,你给他一个八位数的数字他都没法复述,这说明他听知觉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无法听清楚或者听全老师所讲的内容,所以成绩自然不可能好。为什么能从30提高到60,那是靠努力。为什么一直持续在60,那是因为基础能力出了问题,靠努力解决不了问题。基础知识也好,知识面也好,都是由基础能力所决定的。

来自社群招生1群庞瑞业的观点

今天的话题我把问题分解如下:

各自的角色:课程是我们的产品,学生是使用者,家长是问题质疑者(付费者)。

学生报班主要目的是学习要有效果(毕竟报的不是美育班),那么分数不进步也就是产品出了问题。

但是一个优秀学生也有发挥失常的特时候,这是教育的特性。所以到问题产生的这一步,关键是找到问题的所在,也就是要和家长澄清考试成绩为什么没有上升!

澄清问题可能从学生的多次考试成绩出发,判断成绩的稳定性或者成绩停滞、甚至下滑的原因。

家长问出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找出原因。按照市场人员的说法,有问题的家长越有需求,假如课程本身没有问题,那么问题一定在学生或者家长上,所以我们在澄清问题的时候是最好的信任养成时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能够解决为什么不信任呢?(如果问题解决不了是很尴尬,看各位校长旗下老师的能力了。)

长期下来假如同样问题多的,甚至可以开展相关的线上线下讲座讲这个问题做成圈粉的入口,让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家长知道,我们机构在培训的同时还会关注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总结:付费者购买产品给使用者使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决定付费者要不要付费!

来自社群招生2群苗菁艺的观点

如果是熟悉的女家长,会用减肥做类比,当基数大的时候(成绩很低)很容易短时间之内节食锻炼减到相对满意的数值(及格线),但是想要继续减肥就只能经历一段必要的缓慢时期,只是效果不明显但是能说这段时间的坚持节食锻炼没有用吗?如果不坚持了,肯定不行!只是进步慢不代表没进步,要经过一段累积才能再进一步。

男家长的话类似登山的例子。

会用一些他们有可能经历过的事情做类比,让他们切实体会不能因为短时间没成长就抱怨甚至放弃……

来自社群招生1群李道文的观点

医者医病不医命。

学习不为了考试,分数只是数据外化的一种表现。

惟分数论就是现在的病。教育的内容合不合适,呈现形式需不需要变革,考核方式恰不恰当?

那种花钱,孩子就要涨分的说辞不可理喻,以后也就不需要学习了,比课时费投入,论钱多少换分数。

郑人买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考试不是数字可以证明一切,我们看到了一个尺子分数,却忘了真正的自我:脚。

学习没有了发现自我,唤醒自己,提升学习力,不过一个书呆子,考试机器而已。出来也是没用的,社会不是图书馆,做事看能力和实力,学历不过一张纸,水平面前人人可以重新洗牌,再战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