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要回自己的断肢吗?我憎恨那些残肢(1)

悲惨世界插图

把名著“梗概”化残肢化的手段,对一些人也许是很有意义的,他们想读名著而又望煌煌巨言而生畏,所以需要这种东西来救命……

深更半夜睡不着觉,寻了一部老片子来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它的结构、梗概、花絮、在电影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地位,乃至片中的著名片段,我都在不止一个地方读过看过,我以为我对它已经了如指掌。所以一年前得到了录像带,直到今天才放出来看。我以为这其实是一次重温式的观摩。

然而不久我就发现自己错了,一个小时后我得出结论:我以往对这部影片的全部印象和影片本身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用最乐观的比喻,我了解到的,不过只是它的一些残肢而已。

我憎恨那些残肢,这些年我被残肢已欺骗太久。

如果你走进书店,你会看到许多《世界名著缩写本》、《名著梗概》之类的书籍。你打开一本,读下去,读完几千字,你发现自己已经掌握了一本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表、开始和结局。有些人就把这叫做名著的精髓。而读完了这些精髓之后,你可能一辈子都根本不想再去翻一下原著了。

这里最让我愤怒的就是《悲惨世界》的梗概。在整个19世纪的世界文学中,我坚持给这部名著打最高分———但是最初读到它的梗概时,我曾经几次读不下去。冉阿让在那个故事里完全变成一个苍白的影子,一个至美至善的宋江式的人物———这几乎彻底打消了我去读原著的欲望和勇气。而直到查不多十年后,我第一次拿起这本共分5册、百万余言的著作时,觉得自己根本是在读另外一个故事。

还有一件不能让我理解的事情是关于《海的女儿》,其实这篇安徒生的童话并不长,写梗概的时候如果用点儿心,丢不掉太多东西。然而我见过的所有节写本,几乎都省略了这个童话的结尾:小人鱼牺牲自己之后,没有变成泡沫,而是以自己的苦难获得救赎,有机会和天空的女儿一起在人间花上300年,以善行创造不灭的灵魂。那些节写本的作者把这个结尾删下去是什么意思?而且安徒生说得很明白:一个好孩子可以使她们的300年减少一年,一个坏孩子会使这个期限加上一天,这也是教人行善的话,怎么看也没有什么问题。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写的第一批童话之一,那时候他的理想主义还很浓厚,要给故事安一个光明的尾巴。那些节写本的作者倒是做悲剧就要做足,比安徒生本人狠多了。

当然,这种把名著“梗概”化、残肢化的手段,对一些人也许是很有意义的,他们想读名著而又望煌煌巨言而生畏,所以需要这种东西来救命。谈起来的时候可以说:我读过了,不就是谁和谁爱上了,谁死了么……当然,有一些故事性很强,情节叙述相对线性化单向化的作品,梗概和原著差别还不会太大。但是像《悲惨世界》这样的巨著,就根本不可能写出成功的梗概,它太大了,太复杂了,太宏伟了。它不像一部小说,更像一个奇迹。用传统的小说理论几乎无法解释它的结构,它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起承转合,你在其中找不到一般小说结构上应该有的“高潮”段落,它全篇没有一个特别的高潮,或者也可以说,整本书处处都是高潮。

那天老婆推荐了一个站点,据说也是给名著写梗概的。上去了,看了两眼,发现这种梗概倒是与众不同,一个梗概超不过100字。

举个例子,《奥德赛》的梗概,他们是这样写的:波塞冬发怒了,奥赛德回不了家了,他们到了一个地方,他们又到了一个地方,他们死了一些人,他们又死了一些人。奥赛德最后说:对不起。波塞冬说:算了。完了。

要写梗概,倒不如就写这种梗概,因为它没有什么“普及”的狗皮膏药在里面 ,写来就是为了给读过原著的人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