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结束,持续36年。可以说,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数个乱世,其中,尤以东汉末年的乱世形势最为复杂。在这个纷乱的时代,涌现了许多英雄豪杰与乱世枭雄,他们军阀割据,彼此混战。

历史经典故事唇亡齿寒简短(一个人红口白牙的一番话)(1)

那么,掀起这段乱世的始作俑者,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汉末宦官酿祸,朝中的大将军何进为诛灭阉党召集董卓进京,然而,董卓的人马尚未进京,何进已在宫变中身首异处。何进一死,洛阳的形势岌岌可危,袁氏兄弟率重兵进攻皇宫,十常侍中的段硅将幼帝挟持出宫。董卓是幸运的,他带人“接”回了被挟持的汉帝。

按理说,若董卓是个以江山社稷为重的中兴大臣,这场动乱的苗头就该在此时被掐住了。偏偏董太师是个比十常侍更膨胀的大野心家,靠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他成了下一个“十常侍”。历史告诉我们,不论是十常侍还是董卓,都没有曹操那两把刷子。

他们靠挟持汉帝起家,却因此沦为众矢之的,被群起而攻之。董卓嚣张了没多久,便遭到天下英雄的讨伐,死于王允的阴谋之下。既然太师已死,王允有没有匡扶汉室呢?并没有,因为王允能力和眼界均属下乘,他只看到了董卓一人,却忽视了董党的力量。

历史经典故事唇亡齿寒简短(一个人红口白牙的一番话)(2)

诛杀董卓之后,郭汜、张济等董卓的老部下惴惴不安。王允非但没有及时赦免这些手握重兵的危险分子,还将这件事拖延了一段时间。没过多久,郭汜等人就听见了这样的流言:“洛阳中人”打算将凉州地区的董党全部诛杀,一个不留。一时间,董卓旧部人心惶惶,纷纷打算跑路避难。

就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贾诩出场了。正是这个男人,踩灭了汉室中兴的最后一点希望之火,让乱世覆水难收。早期的贾诩并不出名,虽然史料中记载此人有“张良、陈平之奇”,但起初贾诩并未得到任何势力的赏识。从史料中记载的情况来看,贾诩为人颇阴险毒辣,擅长使用权谋。

贾诩举孝廉入仕,但因体弱多病而辞官归家。在回家的途中,贾诩遇到了一群氐人强盗。在乱世之中,来自游牧民族的强盗多如牛毛,他们都想趁着中原王朝大乱之际分一杯羹。这一伙氐人有几十人,个个是手持刀枪的悍匪。与贾诩一块被劫匪抓住的,还有一群无辜的老百姓。

历史经典故事唇亡齿寒简短(一个人红口白牙的一番话)(3)

氐人见这群俘虏没什么钱财,便打算挖个坑将他们全都活埋了。贾诩见氐人在挖坑,便对他们说道:“我是段公的亲外甥,你们千万别把我活埋了,我家人会给你们一大笔赎金。”当时的确有个段太尉,是戍边的名将,贾诩口中的“段公”正是此人。

由于,这段太尉常年镇守边疆,所以,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的强盗都听过此人的大名。经贾诩这一番忽悠,氐人果然不敢将他活埋,而是与他进行了“盟誓”,然后,放他回家了。至于和贾诩一块被抓的那些人,均被强盗所杀害。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就能看到贾诩显然不是那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豪杰人物,而是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实主义者。从后来发生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同样能看到这一点。此人为了个人利益,经常算计他人卖命。就在董卓的旧部都要收拾行李跑路时,贾诩站了出来,给众人出了个馊主意。

历史经典故事唇亡齿寒简短(一个人红口白牙的一番话)(4)

别看他的主意馊,理由还比较充分:

“在下听说,长安城里的人想要杀掉所有凉州人,如果你们单独逃跑,只需一个亭长就能将你们逮捕。我觉得不如大家一块西行,沿途招兵买马,然后进击长安,为董老大复仇。如果真的能成事,我们就继承董公的事业奉国家之命征天下。就算不能成事,到时候我们再各奔东西也不迟。”

那么,为什么贾诩会出这个主意呢?

原来,当时的他刚被调任为平津都尉,算是董卓的“旧部”。不过,他的这番话虽有点道理,但显然为自己考虑的成分更多。且看郭汜等人,在归顺董卓之前不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就是落草为寇的山贼,区区亭长怎能将他们缉拿归案呢?

论起单挑,恐怕只有贾诩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才能被一个小亭长缉拿。只不过,贾诩的这番话让所有人都有了代入感,每个董卓旧部都觉得自己处境堪忧,这才加入到“所在收兵,比至长安”的行列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支乱军浩浩荡荡地杀向长安,一路招兵买马,竟召集了十万之众。

历史经典故事唇亡齿寒简短(一个人红口白牙的一番话)(5)

在攻城时,乱军甚至击败了归顺王允的吕布。乱军杀入城中后,在长安进行了一番奸淫掳掠,而且,杀掉了所有“杀卓者”。其中,谋划诛董的王允更是首当其冲,被乱军砍头弃市,惨不忍睹。随后,郭、李等人效仿“老前辈”,将汉献帝把持在手中,借此壮大自己的实力。

值此之际,关东豪杰纷纷打着平乱的幌子,在各地组建义军。在贾诩蛊惑乱军进京之前,各地的诸侯虽有揭竿而起之心,但却不敢做得太明目张胆。正是贾诩的一句话,让东汉的天下陷入空前的乱局中。在这起事件之前,虽然,关中地区经常发生兵变,但这些暴乱的士兵均为正规军。

他们的变乱,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发动兵变的领袖也都是何进、董卓等野心家。不过,郭、李等人率领的乱军却更像是一支乌合之众,他们没有统一的领导人,且部队是由收编的各地乱军的构成的。所以,在乱军内部争夺指挥权的过程中,关中地区陷入空前的动荡中。

《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催等放兵劫掠,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又有云: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历史经典故事唇亡齿寒简短(一个人红口白牙的一番话)(6)

“啖食略尽”是个怎样的场面呢?

恐怕这种情况已比“易子而食”更加可怕,我们总是在说封建社会就是个吃人的社会,但我们重读这段历史时,仍无法接受这种真实存在的吃人案例。

就连曾经贵为尚书郎的高官,在这场动乱中都难以自保,何况是那些一穷二白的关中百姓呢?

在这里,笔者为何将贾诩定性为汉末乱世的“首恶”呢?

且来看看乱军入长安时的状况,王允为人正直且有一定能力,朝廷还有朱俊、皇甫嵩等大将。长安城中,虽没有重兵把守,但也仍能凑出几万将士。宦官之祸已被解决,且已无权臣把持朝政。在这样的状况下,虽然大汉王朝重回盛世的可能性不大,但保得一时安定还是完全可以的。

就像古人裴松对这起事件的评价那样,“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若没有乱军入城,汉朝的国力会缓慢复苏也未可知。在此之前汉帝尚有一定影响力,但乱军洗劫长安后汉朝中央政府已失去了所有公信力和威望。献帝在重返洛阳之际,各地诸侯再未看皇帝脸色,肆意发展势力,拥兵自立。

历史经典故事唇亡齿寒简短(一个人红口白牙的一番话)(7)

这种情况是何时终止的呢?

就是三国归晋,这种全国范围的混乱终于告一段落。自贾诩蛊惑乱军进驻长安开始,一直持续到西晋初期,乱世总共持续了近百年。在这一百年的战乱中,西汉、东汉两大王朝所积累的所有底蕴,包括国家财富、人力资源、对外影响力等,全部被消磨殆尽。

即便是那些在乱世之中成长起来的政治家、军事家,如诸葛亮等,他们也未能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动荡。讽刺的是,一统中原的是那些坐享其成的后来者,也就是靠祖上余荫的司马氏子弟。

西晋初期的朝臣都是何人呢?

笔者认为,都是些粉饰太平的清淡文人,和只知享乐的门阀子弟。还记得发生在西晋初期的那些闹剧吗?不论是高官斗富的故事,还是后宫羊车的荒唐典故,全都始于乱世之中的门阀现象。这种现象,使西晋王朝的经济、种族、阶级等种种方面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一朝爆发。

历史经典故事唇亡齿寒简短(一个人红口白牙的一番话)(8)

西晋在统一三国之后,仅享受了二十年的和平时光,中原便再次陷入战乱之中。先是一场司马宗室内部的“八王之乱”导致晋室东迁,随后又是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侵。最终,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战胜了中原文明,掀开了人类史上最血腥的一页——五胡乱华。

从表面上来看,五胡乱华与汉末乱世似乎并无关联,可实际上呢?若无汉末乱世的遗祸,种种弊端怎会被后世沿袭?归根结底,这两起乱世的根源皆在贾诩一人。或许,读完了这篇文章的读者,会认为笔者的想法有些危言耸听。然而,历史就是无数个蝴蝶效应拼凑起来的。

贾诩红口白牙的一番话,的确带来了一段长达百年的乱世。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晋世语》、《后汉纪·卷二十七·孝献皇帝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