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的四月初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夏。

史书上说,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中“立”的意思是“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代表着春夏秋冬的开始。

立夏一到,就代表着大地上日照时长延长,温度普遍升高,雷雨天气增多,各种植物也从此进入茁壮成长时期。

关于立夏各地的禁忌和习俗(立夏有三忌丰年又去疫)(1)

以农耕为主的古代人,对立夏是非常重视的,总结出了立夏三忌,让后人记住,舒服平安度过酷热的盛夏。

一忌:睡过道、坐石头。

立夏标志着天气越来越热,古代人没有空调和电扇,夏天再热也只能用蒲扇降温。所以不少人就会睡在比较凉快、通风的过道里,不料却因此伤了身体。

这是因为,人在睡着之后,身体逐渐放松,毛孔也慢慢打开,这时过道里的风邪之气便很容易侵入人体,“入表透骨”,继而感冒染病,抵抗力和免疫力也大大下降。

除了睡过道,坐在冰凉的石头上也会这样。石头凉,人体热,久坐凉石头感觉上会很凉快舒服,却不料凉气已趁机入体,伤了身体。

关于立夏各地的禁忌和习俗(立夏有三忌丰年又去疫)(2)

现在我们有了空调和电扇,很多人就喜欢在夏天开着空调和电扇吹着睡觉,其实这也是很伤身体的,道理和古代睡过道、坐石头相似。

特别是体质不好的老人孩子,更是需要注意,一定不要只贪图一时凉快伤了身体而不自知。

二忌:立夏不吃茶、不吃 蛋。

古代医学科学相对落后,人们会把很多不知名的疾病称为“瘟神”来了。那时候人们认为,瘟神喜欢热天,会在其它季节沉睡而在夏天苏醒,为害人间。

那时候,可能因为条件差,卫生差,虫蝇蜂蚁多,所以人们就很容易生病。于是人们就很注意在夏天来的时候吃些温补和解毒的食物。

关于立夏各地的禁忌和习俗(立夏有三忌丰年又去疫)(3)

有句谚语说:立夏不饮茶,难熬苦热夏。人们认为,立夏多饮些茶水,不但可以补充人体水分,还能起到解毒,以及其它对身体有益的作用。

比如立夏饮金银花茶,不但温和止渴,生津去火,还有解热毒、疗疮痛的功效;饮苦荞茶、大麦茶等,不但可以止渴生津,还能促进消化。

而身体较虚弱的人,则可以适当饮用红茶等等。

除了饮茶外,立夏节人们还讲究一定要吃 蛋,鸡蛋、鸭蛋都可以,吃法也无所谓。俗语称“立夏吃颗蛋,一脚能把石头踩稀烂”。

其实这是因为,古代人觉得蛋类营养丰富,又家家都有,在天热时多吃一些,可以补充体力,增加体质,以便有更多能量对付酷热的夏天。

三忌:立夏天晴不下雨。

和上两条不一样,这第三忌指的是天气。

关于立夏各地的禁忌和习俗(立夏有三忌丰年又去疫)(4)

在农耕时代,人们常常只能看天吃饭,看天种看天收,如果风雨不应时、不及时,都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或者绝收。

古代谚语说“立夏不下,倒挂犁耙”“立夏无雨,碓头无米”,倒挂犁耙指的是天太旱无法耕种,只能把农具收起、高高挂起来;碓头,指的是古代舂米的石臼,意思是如果立夏没下雨,那舂米的石臼里也将无米可舂,意思是庄稼会欠收。

农谚中说,立夏前后,种瓜点豆。立夏一到农民就要开始种秋季作物了,但如果立夏这天是个大晴天,那就预示着在接下来的日子将会迎来大旱,这会造成秋季作物的产量大大减少。

还有句俗语说“立夏无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人们认为如果立夏是个大晴天,那就代表将要来的这个夏天是非常热的。

关于立夏各地的禁忌和习俗(立夏有三忌丰年又去疫)(5)

在没有降温设备的古代,人们自然会有些“怕”。

结语:

“立夏三忌,丰年去疫”的意思是,立夏这天如果下雨,秋季作用基本能保证丰收;立夏这天注意保养自己,不做有损身体的事,就不容易生病。

夏天要来了,大家也要注意不要贪凉,在睡觉时候尽量不要开空调,以及让风扇对着人吹,多注意饮食,温补少食凉,咱们一起平和舒服过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