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完成一次拒绝,没有多余的解释,感觉真好。

有多少朋友还在为各种前提难以开启“拒绝”之口的?初入职场的小白,被要求帮忙做额外的工作?相亲对象明明觉得不合心意,却为了顾及介绍人的情面不好意思断了联系?亲戚总是理所当然地开口让你提供一些应份的“帮忙”?……

特别是在自己的事情都还搞得乱七八糟毫无起色,但怕得罪人和烂好人的个性,总是先应承起别人拜托的种种,硬是把自己武装成超能干人脉广的形象,在事成后对方轻描淡写的感谢中身心俱疲怅然若失。

而且事情往往就是那么奇怪,明明是对方有求于你,却全想着你不能也不可能办砸的预设。办不好,唯一的过失方只能是你,麻烦和抱怨自必不可少。

当我跨越一切(跨过拒绝那道坎)(1)

那么,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你为什么还无法拒绝?

了解你的至亲好友,不会为难你去达成一个你无法完成或有难度的事情,真的为难你或因为你的合理拒绝就和你说再见的,永远都不会是有存在价值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在一件不愿意做的事情上要臆想出那么多别人会怎么想?清楚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让任何人越界践踏才是我们该有的行为,众口难调本不必调,三毛也说过:“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时,他的心里本来就预备好了两种答案,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他意料中的。”

当我跨越一切(跨过拒绝那道坎)(2)

当然打定拒绝的主意,方式和言语上还是得有技巧,这点,人类行为领域的专家大卫.J.利伯曼的三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轻松拒绝别人:

互惠法则

就是拒绝的同时提出要求,以此平衡拒绝别人带来的歉疚感,比如同事问你借车,你说不行最近车子自己办事要用,但很高兴他能打电话过来,这两天要出差,能不能拜托他帮忙照看一下宠物狗子。

当然得确保你提的要求他基本办不到很有难度,他应该会立马说抱歉的,并且为了帮不了这个忙,还得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使用“因为”

有个研究,让实验人员装作学生进入打印室请求插队使用复印机,最初,实验者采用的措辞是:“对不起,我可以用一下复印机吗?”半数以上的人同意了他的请求。

然而,如果实验者更换措辞为:“对不起,我可以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东西要复印。”令人惊奇的是几乎所有人都会同意他插队。

实际上这个理由毫无意义,原因在于,“因为”这个词会触发人们潜意识中的接受心理,觉得“因为”后面肯定跟着合理的理由,条件反射让我们不及细想全盘接受。

高情商的拒绝

面对对方不切实际的请求,千万不要模棱两可说“不太确定”或者“我想想”

不拖泥带水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才是正确的选择,行就立马说“好”,不行就委婉但坚定地说”办不到”。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过:“人际关系的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拒绝别人并不意味着你不够好,只不过是顺其自然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判断和取舍。

大家都在忙着过自己的日子,你的拒绝不会长久地盘绕在对方心间, 然后据此来否定你的为人和一切, 不要让别人道德绑架自己, 让合理拒绝也成为正常日子的一部分才好。

当我跨越一切(跨过拒绝那道坎)(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