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周刊记者 顾 筝味道,能很深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上海硫磺皂在哪家店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上海硫磺皂在哪家店买(上海有块臭皮皂)

上海硫磺皂在哪家店买

星期日周刊记者 顾 筝

味道,能很深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妈妈洗净的衣服上,是臭肥皂的味道;檀香皂的香气那么独特,即使出国也想带着它;药皂味道太有侵袭性,感觉是医院的味道……

上海的这些肥皂,全国人民都有记忆。

“臭皮皂”为什么臭

2006年,王阳去英国留学,行李箱里装了几块檀香皂。

“我妈欢喜在衣橱里放一块檀香皂,从小辰光开始,我就欢喜衣裳上有这个味道。”

远行的行李箱里,所装的物品,总有几分相似。

42年前,李燕玲离开上海去江西时,母亲也将肥皂切成一个个小块放进了她的背包。

当然,不同的是,放进知青背包里的肥皂,几无可能是檀香皂。

1970年代,肥皂凭票供应,每个人每月只能买一块肥皂。一块肥皂的价格大概为1角5分。

那块肥皂,上海人喜欢称为“臭皮皂”。它呈黄色,长长的一条,学名是“固本肥皂”。

“臭皮皂”为啥臭?

袁万泰曾是上海制皂厂的高级工程师,1962年,他从学校毕业,进厂工作。

制皂厂在杨树浦路,走进炼油车间的时候,袁万泰并没有闻到他想象中清新的肥皂香味,反而是一种不太好闻、有点臭的味道。

“因为那时用来做肥皂的油脂是有腥味的工业油脂,甚至用我们现在说的地沟油那种低档油脂。经精炼后,油脂脱臭、脱色,去除杂质,作为做肥皂的原料。”

肥皂的不同档次取决于油脂的质量。越清澈的油,在皂化反应时所需要添加的碱越少,所制成的肥皂颜色就越透明。

油脂质量不好,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那个时代,人们要吃的油脂都不充分,哪有那么多原料能供应给肥皂生产?袁万泰记得,那时食堂里所供应的大多是寡淡的蔬菜,难得有一次肉吃,购买的队伍会排得很长,排在后面的人根本买不到。为了解决原料难题,制皂厂当时还采用过用部分合成脂肪酸来做肥皂的工艺。

油脂自有一股油蒿味,混合上化学物品的味道,就成了皂剂的味道。按理,这种味道是可以被掩盖的,只要加入一些香精即可。

这在生产技术上绝对没有问题。要知道,檀香皂1928年就已出品,后来闻名遐迩的力士香皂也早在1930年代就于上海生产。

那为什么“臭皮皂”还是“臭皮皂”呢?

当然是因为……穷啊。

在生活条件普遍低下的时代,主妇们并不愿意多出一两毛钱去换取那点香味,所以“臭皮皂”就一直“臭”下去了。

晾晒肥皂的共同记忆

虽然是“臭皮皂”,但因为加了不少碱,洗净能力强,上海人一直把它用来做洗衣皂。而且,对它的宝贝程度一点不亚于现在对待一瓶名牌香水。

“肥皂跟年糕一样,要晾的。晾之前,用根棉纱线,当中一切割,一分为二。每趟只用半块。用到最后只剩一小块了,姆妈讲,要把它粘在新的肥皂上。实在太小,粘不上去,也要把肥皂头泡在水里,变成肥皂水,再用来洗衣裳。”海派作家马尚龙回忆说。

今年54岁的黄婷婷更能体会到肥皂的珍贵。童年时,她就随父母全家迁到汉中支内。每一趟舟车劳顿到上海,对他们来说就像过节一般,要代购很多东西回去。其中一样代购物品就是固本肥皂。肥皂在当地是硬通货,可以用它去换老乡家里的鸡蛋。

“当地的土肥皂,一点都不灵,黑黜黜,泡沫都涂不出。每次到上海,亲戚都帮忙攒着肥皂票,好让我们到商店买20条带回去。带回汉中,拆开行李,姆妈马上把肥皂切开,吹吹干。”

每家都有晾晒固本肥皂的记忆。因为上海阿姨妈妈的生活智慧是,不晾,肥皂含水多,比较软,不经用。这种经验辐射向全国各地,从小在闽江边长大的李立记得,家里专门有一把用来切肥皂的刀。妈妈每次把长条固本一切为二之后,就放在外面晾一晾。

不丢弃小肥皂头的习惯直到现在还保留在很多家庭中。一双穿破的玻璃丝袜中,可以塞进很多肥皂头。粘合在一起,一点都不浪费。

舍不得用的檀香皂

有“臭皮皂”,当然也有“香皮皂”。

上海制皂厂一直有一块价格昂贵的肥皂——蜂花檀香皂。在一般香皂才三四角钱的时候,它要卖到八角钱。人们买来常常舍不得用,把它当作结婚礼物送出去。

它是中国最早的出口香皂。当时它的出口好于内销,在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马来西亚卖得很好。时至今日,还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檀香,是东方人喜爱的一种香味。蜂花檀香皂要调配出这种味道,需要用60多种香精混合而成。其中,有近20种是纯天然香精。

除了香味特别以外,檀香皂还有一些特别的功能。

一些“老克勒”会把它买来,在还没拆封的时候放在衣橱里,用来防止虫蛀。

它还有抑汗效果。在美国,超过70%的购买者是当地黑人。

在哥伦比亚,当地小贩认为蜂花檀香皂可以带给他们财运,会在生意开张前,将檀香皂放在摊位的四个角,以求生意兴隆。

檀香皂香味辨识度很高,用户的忠诚度也高。所以,王阳的整个留学生涯,衣物上都隐隐散发着檀香。那是家里的味道。

而1950年代末就移居香港的理发店老板,现在店里用来刮脸的肥皂用的依然是蜂花檀香皂。甚至还有顾客打电话到上海制皂市场部说:“我感觉,买来的檀香皂和老早味道有点不一样。”

硫磺皂怎么产生的

由于价格昂贵,所以在1970年代,檀香皂只是一个小众产品。

1970年代末,负责销售的中国百货销售站(简称中百站)向制皂厂提出一个需求:能不能生产一块能让普通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的香皂?

当时就有制皂厂的老工程师提出,温泉里面有硫磺可以消毒,那么,可不可以生产一种硫磺香皂?

这样的设想是有道理的。硫磺的价格比较便宜。加了硫磺之后,就减少了油脂的使用量,所以这块香皂的成本比较低。如果能成功的话,就生产出了一款既有消毒功能、价格又相对低廉的香皂。

袁万泰当时在中心实验室,开始和老工程师一起,通过实验来实现这个方案。在多次实验后,把硫磺含量定在10-15%,进行了大规模生产。

除了生产部门研究配方,还有专门的设计部门来为这块香皂设计包装和造型。因为考虑到是面向当时广大的普通劳动人民,所以造型设计得很朴素。它不像其他香皂那样呈现一个圆形的弧度,而是普通的长方形。为了价格便宜,重量还相对地减少了一些。当时硫磺皂的价格,控制在3角钱以内。

那时硫磺皂的产量很高,一年有3000吨到5000千吨,非常好卖。"这块香皂的生产特别受益于农村。以前广大的农村地区洗澡用的都是洗衣肥皂,没有香皂的概念。等到硫磺皂出来,价格和洗衣皂差不多,那么农村的人也舍得买了,开始用上了香皂。"袁万泰说。

这款硫磺皂的影响很大,皮肤油腻长青春痘的年轻人会拿它来洗脸。旅居国外的作者何华回忆:“高中时,好友刘君脸上和背上皆长了痘痘,他爱美,痛苦之极。我知道硫磺皂有抑制皮脂分泌、灭菌消毒的功效,建议他试试,他用了果然奏效,并从此爱上硫磺皂的药香气味。”

黄婷婷的母亲前几个周末还去超市买硫磺皂用。因为她发现自己头皮痒,有头皮屑了。

相比母亲对硫磺皂的念念不忘,黄婷婷并不喜欢。

那时年轻女孩子心里的奢侈品是一块香皂:“有块香皮皂老稀奇的,可以当香水用,赞得不得了。”

1989年,上海制皂厂研发的白丽香皂正式投产,主打牛奶护肤美容的概念。当年的广告语像“魔音”一般印入了人们的脑海中——“今年20,明年18。”

关于这条广告语。当年还进行过热烈讨论:它是否属于夸大宣传,不合《广告法》?最后这一广告被判定为合法,其理由就是它属于艺术夸张,不属于实质夸张。

白丽那时真的火得不得了,电台有一档经典节目叫白丽音乐万花筒,甚至普陀区一条路也因此被命名为“白丽路”。

药皂有股怪味道

在“臭皮皂”和“香皮皂”之间还有一个灰色地带,存在着药皂、洗衣皂之类的“皮皂”。

上海制皂有限公司市场部的曹晶出生于1981年。他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小朋友洗手的水池边放着一个个小碟子,里面是切成小块的药皂。“洗手之后,整个人都散发着这种味道。”

药皂里面添加了苯酚,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它的气味非常强势,牢牢占据着人们的嗅觉记忆。

不喜欢药皂的人,嫌弃它有股“怪味道”,觉得那像是医院的味道。比如黄婷婷,那时在山里,小孩子们都用药皂洗澡,可她就是不喜欢,宁愿清水洗也不想身上散发出这股味道。

药皂的这股怪味道,其实是去得掉的。曹晶小时候不喜欢这股气味,但他现在洗澡用的却是一块药皂,属于是药皂系列的高端产品,没有味道,油脂含量更高。但传统药皂还是销量很大,“就像84消毒液一样,它的味道也可以用香精中和,但大家觉得有这股味道才算是消毒。”

喜欢的人执迷于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比如,香港作家亦舒笔下的人物总是萦绕着药皂的气息:“手上药皂的香味”,“身上一股药皂香”,甚至主人公特地去挑药皂,逐块闻过,去寻找最接近爱人身上的那种味道。

而半透明的洗衣皂脱离“臭皮皂”阵营,往“香皮皂”方向迈进了。上海阿姨们喜欢使用的扇牌洗衣皂是五洲固本皂厂1958年研制的产品,在当时是一种高级半透明洗衣皂。

刚研发时,它的质量不稳定,1961年4月重新研制后才又正式生产。

洗衣皂呈淡黄色,用蜡纸包装,皂体内添加了一定量的增白剂和香精,兼具了香皂的特点。

这块洗衣皂是上海制皂厂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1990年外销了117024箱。

采访那天,上海暴雨,上海制皂有限公司门市部内的营业员说:“就在刚才,一对老夫妻,拎着行李箱,乘地铁从市区赶到杨树浦路,买走了一箱出口的扇牌洗衣皂。一箱120块,箱子拆掉,一块块码好放在行李箱里,拖着回去了。”

“皮皂”,总归要“搨”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