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中年群体作为重要的社会支柱,承担着社会义务与家庭责任等多方面的压力,在心理学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把25-50岁定义为成年中期。

一般来说,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们正在经历结婚、生子、养老,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同时面临着“中年危机”的窘境。

一方面,中年人在生理方面,面临着各项机能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中年人在家庭中需要同时承担养子与养老的双重压力。

人到中年这四种人少和他们来往(你才会明白的道理)(1)

这点古人也深有体会,并对此提出了“兄弟不共财,姐妹少往来”的建议。意思就是说,兄弟之间不要有财务之间的往来,在成婚后姐妹之间的交往也要减少。

“兄弟不共财”

众所周知,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相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为重视集体主义。这点从中国俗语就可以看出,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获罪,罪诛九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倾巢之下,安有完卵”等。

集体主义下的中国固然是有很多好处的,如讲究家族凝聚、互帮互助、在面对外族入侵时能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在疫情面前全民上下团结一致……

人到中年这四种人少和他们来往(你才会明白的道理)(2)

可以说,集体主义所形成的“团结”“凝聚力”在面对外来入侵者可以说是几乎是“无敌”的存在。可是,当面对内部的时候却存在一些问题。

  • 一是无边界感

在集体主义生活中,如果兄弟共财而不建立边界与契约,就容易出矛盾。因此建立边界尤为重要。我们在与家族成员的交往当中,有些行为、规矩、底线从一开始就要建立好。

这其实并不影响与亲人之间的感情,因为只有边界清晰,才能找到亲密关系中最合适的距离,进而让我们不被他人伤害的同时,也不会伤害到别人,如此才能维持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到中年这四种人少和他们来往(你才会明白的道理)(3)

  • 二是利益纷争

无论是在豪门还是在偏远的乡村地区,兄弟之间因为财产、利益纷争产生争得头破血流的例子并不少见。人人都是为着自己利益的。

很多时候,人性经不起利益的考验,感情迈不过金钱的关卡。兄弟姐妹之间,一旦有了钱财上的纠葛,难免会有不和睦的时候。

那么,我们要如何对待“兄弟共财”呢?

首先是公平。父母要平等对待各个兄弟姐妹,不能以各种理由对某一方偏心。在财产分配时,父母一定要早早想好退路,公平分配。

人到中年这四种人少和他们来往(你才会明白的道理)(4)

即使不能完全公平分配,也要做到有理有据,不能太偏心,避免一方因为嫉妒等负面心理做出伤害另外一方的事情。平等对待,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其次是建立边界。兄弟之间也要明算账,有理有据才能避免双方利益冲突。同时,我们要坚守底线。人在中年面对金钱,不能感情用事。

该让对方还的钱一定要让对方还。因为中年的你面对的不只有你自己,还有整个家庭。若是一味感情用事,最后到家庭需要急用钱的时候,损害的还是整个家庭的利益。

最后是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固然是人性,可是我们不能一味爱财,要做到取之有道。父母方面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使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人到中年这四种人少和他们来往(你才会明白的道理)(5)

“姐妹少往来”

“姐妹少往来”,其实这话也不完全对,因为有的姐妹之所以常来往是因为感情好,彼此都珍惜对方。但若是感情一般且具有以下三种特征的姐妹就可以少走动了。

  • 一是虚荣心强的

虚荣心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者皆有自尊心,但过度的自尊心,即为虚荣心。虚荣心也可以理解为追求表面上光彩的心理。与这类人交往是毫无意义的。

  • 二是嫉妒心强的

嫉妒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之一,是指一种极想排 除或破坏别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

人到中年这四种人少和他们来往(你才会明白的道理)(6)

通俗地讲,嫉妒就是他人成了你理想中的样子,但是自己不够优秀,却也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的心理。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背后隐藏着自我价值感的问题。与这种人相处,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危及自身安全。

  • 三是攀比心强的

攀比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

攀比心强的人容易处处彰显自己的优越,贬低他人。与这类人相处自然是令人极为不舒服的。那么,如果真正需要往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

人到中年这四种人少和他们来往(你才会明白的道理)(7)

保持自我。每个人总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过分地关注自身优点或缺点都是不正确的行为。

因此只有不过分地高估自身,也不无视自身的短板,保持稳定的自我,我们才能够明晰自身的发展方向,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不受他人的影响,稳定自己的心绪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