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洪玉杰 栾雨嘉 宋熙曜 通讯员 贵组宣

“把父老乡亲当成亲人,他们才会拿你当亲人。大家信任我,才选我做村干部,我就要多为群众办一些实事,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这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西山湾村党支部书记杨明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西山湾村是一个从尕让乡搬迁过来的村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属于脑山地区,村民们靠天吃饭,过去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群众们生活相当困难。1987年,退伍后的杨明发回到了村庄,面对村庄的困难现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也就是在那时,他的心里悄悄萌生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想法。凭着这份敢想敢干和建设家乡的热情,在大家的一致推荐下,他当选了西山湾村的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30多年……

明思路谋振兴鼓干劲(头雁归来谋振兴)(1)

西山湾村的樱桃采摘产业。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栾雨嘉 摄

时光回溯到2005年,杨明发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正值西山湾村新农村建设,根据整体规划,需要实施安全饮水配套、电网升级等基础设施通村到户等一系列项目。改造过程中,群众需要自筹一部分资金。“我这身体,家人一年挣的钱还不够我吃药,实在是没有钱建新房子……”虽然项目很诱人,但自身的条件让蔡连琦开始打退堂鼓。像蔡连琦这样的村民有36户。得知情况后,杨明发一家一户做思想工作,可是谁都知道,没钱万事难办。

“不能让任何一个乡亲掉队!”在村民大会上杨明发果敢地说。

“那资金怎么办?村里也没那么多钱啊。”时任西山湾村会计崔录忧心忡忡。

“我来想办法,不管怎样,也要让这36户群众住上宽敞的新房子!”

明思路谋振兴鼓干劲(头雁归来谋振兴)(2)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解决群众的难心事是他的首要责任和使命担当。于是,他四方筹措220万元资金,为36户困难群众修建新房子。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住上这么好的房子!那个时候我们一家人以为要在老房子里住一辈子呢!多亏了杨书记的坚持,直到现在我们全家都一直记得书记的好呢。”提起往事,现在已经70多岁的蔡连琦老人眼含热泪。

2019年,全国上下都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杨明发深感责任之重、任务之巨。他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召集村干部和贫困户开展扶贫扶志培训班,每一次的培训,他都亲力亲为。在他带领下,西山湾村21户68人顺利脱贫。经历了脱贫攻坚战,他觉得党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也深知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们才能凝聚在一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于是,他便打起发展乡村旅游的主意。

明思路谋振兴鼓干劲(头雁归来谋振兴)(3)

2020年,杨明发争取到村集体经济中央扶持资金50万元修建了农家院;为美化村庄环境,他又自掏腰包买化肥,买了70多棵香花槐树、紫樱海棠树,种在了村庄的主干道两旁。

如今,在这里,村里的人尽展笑颜,旅游的人恋恋不舍。经过杨明发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西山湾村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州级“文明村镇”等荣誉。现在的西山湾村,已经变为物丰人和、邻里友爱的和谐村庄。

“今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我们村也紧紧围绕着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谋划发展,我坚信西山湾的明天会更加灿烂。”杨明发眼中充满了坚定。

随后,杨明发规划起村子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的蓝图,他说:“我们已经争取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明年就要实施了。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民进出农田‘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问题,还能解决群众关注的浇地难、种地难问题。今年,要继续扩大劳务输出队,做好村里大樱桃产业的宣传,多方面增加群众的收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国家大背景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国家的好政策,更多的项目在村里落地开花,群众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幸福!”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