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诸芳,以诗才而论,黛玉固自不凡,然钗湘探亦不遑多让,况香菱与钗湘同住蘅芜,香菱学诗舍近求远,此中又有何深意?

用“贾雨村言”敷演的“甄士隐”之梦幻文本以秦可卿为正统,隐指废太子胤礽。独特的文本“表里皆有喻也”(脂批),其中以月暗喻废太子胤礽。甄英莲(香菱)在文本中仅作过三首诗,即第四十八回的咏月诗,就与胤礽大有关系[注1],胤礽谥号“密”,具有政治意涵,而通部书中与“密”关联度最高的莫过于黛玉。

黛玉的前身绛珠仙子"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脂砚斋的批语是"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天上的奇珍异果数不胜数,作者独写"蜜青果”,自有其苦心。"蜜青",谐音"密清”;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及黛玉之母名唤贾敏,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他皆念作`密‘,每每如是……”

看似闲笔,在“笔笔不空”的文本中,其实是非等闲的有意之笔,林黛玉是"密"之女儿;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到的秦可卿“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黛玉又是秦可卿的一部分,也就是“密”的一部分。因此,可称黛玉为"梦政密”。

而且,黛玉的前世今生,寓言了比托于秦可卿的“九十春光”(脂批)。林黛玉下凡的此生,是泪水的一生;其前世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用甘露水灌溉,而绛珠仙草变成绛珠仙子,“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林黛玉真可谓"水"做的女人。

红楼梦冷知识曹雪芹(细说红楼梦里关于)(1)

第十回,秦可卿葬礼上提及除了宁荣二公之外的六公,关于镇国公牛清,脂砚斋批道:"清属水,子也”,清属水,反推水也可喻清。最初绛珠草一株,日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甘露,甜美的水,即甜美的"清",是"密"清最美好的时光,对应的是胤礽的第一阶段,相当于香菱的第一首咏月诗;后来“脱却草胎木质,得化人形,仅修成女体”,虽然“饥则食`蜜青’果为膳”,即“密清”犹在,却“终日游于离恨天外,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离恨天外的灌愁海水,苦涩的水,即苦涩的"清",虽然食“密清”果,但“离恨”的悲剧已经不可避免,对应的是胤礽的第二阶段,相当于香菱的第二首咏月诗;绛珠仙子下凡成林黛玉,已无甘露酬报神瑛待者灌溉之德,只能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眼泪,酸楚的水,即酸楚的"清",对应的就是“九十春光”里胤礽已死的第三个阶段,相当于香菱的第三首咏月诗[注2]。

由于文本以月暗喻太子,隐指废太子的秦可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脂批),而文本“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若看其写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第三回脂批),很多属于正统一方的梦中人都与秦可卿有着神奇的联结,因此可以说,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月”满红楼。

自然,“梦政密”也与月大有关系。如“月窟仙女缝缟袂”(黛玉咏白海棠诗)、“寂寞帘栊空月痕”(黛玉《桃花行》)、“人向广寒奔”、“晦朔魄空存”、“冷月葬花魂”(第七十六回中秋联句)等等。

脂批指出,“月窟仙女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诗句中的“月窟仙女”即“梦政密”黛玉自己。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开席之前,芳官满口嚷热,只穿薄衣。看似再普通不过的情节,脂砚斋却指出其中另有寓意:“余亦此时太热了,恨不得一冷。既冷时,思此热,果然一梦矣。”因此,“缟袂”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同样大有深意。

红楼梦冷知识曹雪芹(细说红楼梦里关于)(2)

黛玉下凡之时,已是比托于胤礽的“九十春光”的第三个阶段,此时胤礽已死,正统只剩残影,若以衣裳隐喻正统,就是需要缝补的“缟袂”[注3]。但是,即使“潇湘妃子”黛玉付出再大的努力,只剩残影的正统也无翻身的机会,因此,黛玉一生浸泡在泪海中,诗句中所谓“秋闺怨女拭啼痕”是也,即风月宝鉴正面“贾雨村言”所谓的为情还泪之说。

秦可卿死后的正统之“残月”就成了他“一生的心事”,在“表里皆有喻”(脂批)的文本中,以“情”喻理,“终不忘”的“世外仙姝寂寞林”,便是他心心念念的“残月”。

《枉凝眉》参照钗黛判词中的脂批一一"可叹停机德,(此句薛)堪怜咏絮才。(此句林)玉带林中挂,(此句林)金簪雪里埋。(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可理解如下:"一个是阆苑仙葩,(此句薛)一个是美玉无瑕。(此句林)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木石前盟,此句林)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金玉良姻。此句薛)一个枉自嗟呀,(此句宝玉怀钗)一个空劳牵挂。(此句宝玉悼玉)一个是水中月,(此句林,可与`冷月葬花魂’一对。)一个镜中花。(此句薛,与“阆苑仙葩”对应。)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宝玉之泪,情僧之泪,亦是作者"一把辛酸泪”。)

因此,黛玉也是“水中月”,即可等同于“夜雨还添泪一痕”中看不见的雨中月。不论是水中月,还是雨中月,都只是月之幻影,即暗示正统之“月”只剩残影。

红楼梦冷知识曹雪芹(细说红楼梦里关于)(3)

宝玉的咏白海棠诗,“晓风不散愁千点”,脂批指出:“这句直是自己一生心事。”;“夜雨还添泪一痕”,脂批又指出:“妙在终不忘黛玉。”其实,这两句诗都与文本中的隐喻之“月”大有关系。宋代词人柳永有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晓风”其中就隐含了残月,而“夜雨”则意味着月成为看不见的雨中月。

宝玉下凡造劫历世之时,也是比托于胤礽的“九十春光”(脂批)的第三阶段,此时正统之“月”只剩残影,也可称之为“残月”。作为“诸艳之冠”、正统之象征、大观园[注4]里的最重要一员,正统之“残月”就是“梦全密”宝玉“一生的心事”。宝玉梦中惊闻秦可卿死了,心痛得直喷出一口血来,其中的深意也在这里。

脂批指出,作者“笔笔不空”、“此书表里皆有喻也”,因此,作为文本之第一正人、“通部大纲”(脂批)的宝玉,他的所谓癖好一一爱吃胭脂、做胭脂[注5],大有深意,即暗示比托于秦可卿的文本因“月”而有,文本的大“旨”同样也与“月”有关。“深知拟书底里”的脂砚斋,取此化名,除了暗示自己的女性身份外,或许还意在暗示她的批语只是“旨见(通现)文而已”,而文本之本旨与“月”、“石”密切相关。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九月初三,秦可卿病情的分水岭,从这天开始,她连起身都很困难,即暗喻胤礽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正统之“月”马上要成为注定无法圆满的“残月”。

红楼梦冷知识曹雪芹(细说红楼梦里关于)(4)

也是在九月初三[注6],林如海就如同一道残阳,消失在地平线,从此,“梦政密”黛玉真正成了无家之孤女,虽然是“新蛾眉月”,但一生浸泡在泪水中的她,注定同样也只是永远无法圆满的“似弓”之“残月”。

宝玉在太虚幻境中,领警幻仙子之训,所见的秦可卿“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脂批指出:“难得双兼,妙极!”警幻仙子提到秦可卿乳名“兼美”,脂砚斋又指出:“妙,盖指薛林而言也。”因此,宝钗与秦可卿也大有关系,也就意味着与宝钗相关的、有“月”的诗也要好好探究一下。

薛宝钗,服用来自太虚幻境的“冷香丸”,脂批指出:“这方是花香袭人之正意”、"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自能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为香可冷者,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文本中,宝钗就是末世里处世智慧的集大成之隐喻。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众清客为蘅芜院所拟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在“笔笔不空”(脂批)的文本中,其实意在暗示宝钗就是寓言的“密月”的“九十春光”里“花香袭人”的处世大智慧的化身;太虚幻境的境界之象征[注7]。

第七十回宝琴所作的词《西江月》中,“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则暗示“密月”之“九十春光”只如春梦一场。

作为正统之象征,大观园里贾宝玉和诸芳所作的诗词,其中涉及到月的部分,如“霜前月下谁家种”、“倩影三更月有痕”、“瘦月清霜梦有知”、“口齿噙香寸月吟”、“篱筛破月锁玲珑”、“半床落月蛩声病“、“月窟翻银浪,霞城隐赤标”、“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盈虚轮莫定”等等,大都与秦可卿之“月”有关。

注1、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112《秦可卿和甄英莲一一“密月”之殇》

注2、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30一37黛玉部分

注3、晴雯判词中也有“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之句,也与月有关。脂批指出:“晴有林风”。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用最美好的语言、最沉痛的语气,为晴雯撰《芙蓉诔》,但脂砚斋明确指出:“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黛玉月中“缝缟袂”,可与第五十二回咏晴雯病补雀金裘相对应。晴雯补的雀金裘,是宝玉的,而宝玉是“梦全密”。雀谐音确,即正之意,金隐指清。第五十二回,已是大观园“第二春”将启未启之时,即相当于胤礽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交,晴雯此时病中拼尽全力补雀金裘,即暗示正统已经元气大伤。这就是晴雯只是个“身为下贱”的女仆,而诔文中却用了贾谊、鲧、石崇、嵇康、吕安等在政治纷争中遭祸的人物典故的原因所在。

注4、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15《大观园正统之象征》

注5、宝玉另有一个爱红的癖好,同样大有深意。《论语 阳货》中,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南宋朱熹注释“朱”为“正色”,“紫”为“间色”。因此,宝玉是文本中正统之代表。作者所处的乾隆时期,诗人蔡显就因为引用古人《咏紫牡丹》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卷入“文字狱”而命丧黄泉。

注6、文本中,还有一个事件与九月初三有关。第四十三回,贾琏趁众人为凤姐过生日之际,与鲍二媳妇偷情,被凤姐抓个正着,引发轩然大波。次日,即九月初三,鲍二媳妇上吊自尽。由于文本“表里皆有喻”,而且文本比托于秦可卿(胤礽,康熙皇二子),以“二”为正统,琏二爷、琏二奶奶和鲍二媳妇,这么多“二”凑在一起,因此,这里的“九月初三”或许另有隐意。

注7、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41-44宝钗部分

作者:郭进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