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乡村振兴唤醒的古村落(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的生态智慧)(1)

被乡村振兴唤醒的古村落(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的生态智慧)(2)

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遗产和生态文化资源,蕴含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生共荣的生态关系。

保护和建设好中国传统村落,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日前,在由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上,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桃棚村等116个行政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其中多个传统村镇成为珍藏与展示生态文化瑰宝的文化博物馆和传承生态文化的经典范例。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原会长江泽慧指出,研究它们的发展方式,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指导基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福建永定南江村:

“女儿林”护卫客家古村

在福建土楼之乡永定,有一座被誉为“土楼长城”的村落———南江村。

青山沟壑之间,一条溪河伴村而行,20余座土楼点缀其中,一片“女儿林”和排布山间的梯田,见证了该村600多年的历史。

从明崇祯年间闽江氏添满公在南江开基立业,这里孕育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上这里祖祖辈辈对自然资源的尊重与保护,南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除了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南江村有一道别致的风景,那就是“女儿林”。村中女子为感念父母往返山路到田间劳作辛苦,希望父母有一块林荫地能歇脚,会在出嫁办喜宴当天在山路旁栽下一棵松树。这一传统已延续了400余年,如今,这片林已有近千棵树。也正是有了“女儿林”,保护生态的观念在南江村一直深入人心。

“我们村一直注重保护南江村传统村落的乡土风貌,在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下,充分去挖掘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南江村党支部书记江道明提起自己的家乡颇为自豪。

据悉,近年来,南江村不仅编制了自己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对土楼古建筑、古井、古桥、古树进行标示、保护和修缮;还建立了村规民约、南江村保护古建筑管理制度等多项规定,对破坏原有风貌和土楼周边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以严厉处罚并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布;同时,经常通过入户走访、利用本村的短信平台等手段,大力宣传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性。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南江村这些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带动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建立了10多家“农家乐”、森林人家,还围绕现有的红柿、竹林等发展柿饼加工、竹器工艺品加工、林下土特产采集加工等产业。2016年南江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583元。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美丽南江是我家,保护南江靠大家’。”江道明向大家发出邀请,“南江有漂亮的山水、淳朴的民风、丰富的客家文化,欢迎各位到南江做客。”

云南省临沧鲁史镇:

“加强保护,适度开发”寻梦“茶叶之乡”

鲁史镇位于云南省凤庆县东北部,地处澜沧江、黑惠江两江之间,居住着汉、彝、白、苗、壮、傣等12个民族。这里是古代通往缅甸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镇中,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三米多宽,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

鲁史镇从明万历二十六年(1589年)设司开辟街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由于其过往人流复杂,多民族信仰、习俗、文化的共融,逐步形成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和饮食文化。至今仍保留着火把节、龙灯、花灯等传统节日,吹奏类、打击类、弦乐类等民间乐器,赶马调、山野小曲、打歌等原生态文化。

在鲁史镇附近,山上奇峰秀美,古树参天,杜鹃、桂花、古茶树群星罗棋布;村落和田间是一片片核桃林;澜沧江百里长湖清澈无比……饮甘泉、闻鸟鸣、嗅花香,听牧童高歌、观姑娘采茶……成为每个来鲁史镇游玩人的必然选项。

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党委书记杨绍宏告诉记者,鲁史镇发展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秉赋,也与当地“加强保护,适度开发”的理念密不可分。

据悉,鲁史镇的开发始终坚持科学合理、梯度发展,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村庄、不同民俗、不同经济条件,按照“宜新则新、宜改则改”的原则,新建和加固改造了10个特色村庄,按“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户一方案”的要求,改造了先锋自然村、金马自然村、水源自然村等传统村落,在一定区域内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同时,政府还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采取土地入股、PPP模式、社会参与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吸引人、财、物的集聚。如今,江畔以坚果、咖啡、甜橙为主的绿色经济带逐步形成,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服务设施也不断完善。

“几年的探索让我们对乡村振兴的路径也有一些体会。”杨绍宏说,“首先要吃透上情、掌握下情,科学定位发展目标;其次通过高位推进,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抓出特色;并在政府主导下,多措并举。”

浙江省诸暨斯宅村:

乡村旅游打造“宜居宜游宜业”之地

浙江省诸暨市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故乡。斯宅村位于浙东第一高峰东白山西麓、诸暨市最大饮用水库———陈蔡水库上游,是全国斯姓最大的聚居地。全村90%以上都姓斯。村里拥有斯氏古民居建筑群,其中以千柱屋(斯盛居)、下新屋(发祥居)、华国公别墅等三处建筑最具代表性,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研究我国江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的必到之处。

斯宅古村远离城市喧嚣,村内古民居建筑群周围被青山绿水环抱,马头墙、小青瓦、长弄堂相得益彰。

据统计,斯宅村现有各类古树名木上千株,涉及樟树、枫香、苦槠等20个树种,特别是村内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会稽山古香榧群”的核心区域———香榧森林公园,拥有千年古香榧树1000多颗,更有笔锋书院、斯舜梅园、樱花主题公园等生态景点。

“斯宅村可是我们那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代表。”诸暨市东白湖镇常务副镇长陈国钢介绍说,“近年来,斯宅村不仅投入资金不断优化乡村环境,还注重生态资源潜力的挖掘,利用乡村旅游,吸引了大批省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

据悉,斯宅村累计投入6500多万元完成了村内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修缮和环境整治、上林溪水环境综合治理、棋盘街立面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一系列工程,使环境建设得到持续加强;随着前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一部分村民看到了潜在的商机,纷纷办起了农家乐和高端民宿;很多村民还发展起以香榧、茶叶、林果等为主的效益农业。

在斯宅村,有一处名为裕昌号的民间艺术馆,它是由废弃仓库改建而成的,馆内收藏了诸暨特色的明清家具、越秀银器、竹艺锡器及各种字画、瓷器、木雕、匾额等十多个系列。裕昌号民间艺术馆负责人骆东告诉记者,之所以把民间艺术馆落户在斯宅村,就是看中了斯宅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如今,小小的斯宅村内已拥有千柱屋景区、裕昌号民间艺术馆两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我们斯宅村正在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型农村。”陈国钢说。

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江泽慧:

将生态文化遗产与其原生地和原住民一体保护

“民族文化瑰宝藏富于民、发掘于民、保护于民、传承于民”。在全国政协委员江泽慧看来,保护华夏古村镇的生态文化的重要一环,应是将生态文化遗产与其原生地和原住民一体保护。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仍有4300多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让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和标志性指标。因此,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等生态文化原生地,要真正实现古村镇的保护,需要着力落实文化惠民的精准扶贫政策,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提升保护地民众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文化遗产的原生地、原住民与文化遗产得到一体保护,实现生态博物馆本土化并与消除文化原生地的贫困同步。

她建议,在具有历史传承和科学价值的生态文化原生地,创建“没有围墙的生态博物馆”,培育民众广泛参与、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华夏古村镇文化遗产。这些生态博物馆应由当地群众自主保护和管理,政府部门给予支撑、培训和指导,并发挥文化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开展华夏古村镇优秀传统文化普查,收集梳理典籍史志、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人文轶事、工艺美术、建筑古迹、古树名木中所承载的文化积淀,建立生态文化数据库和分类分级保护名录。

在这个过程中,应以保护传承和发展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生态文化资源财富,打造华夏古村镇生态文化产业。

“例如,以原住民为主体,打造和扶持具有区域民族特色、市场潜力和品牌效益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历史文物典籍展示、民间工艺制作、歌舞技艺表演、‘农家乐’‘渔家乐’‘森林人家’‘草原人家’等生态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发展本源性的森林、竹、茶、花卉、园林、草原等生态文化特色村镇和精品区域;特别要以沿海、岛屿古村镇为支点,着力打造海洋生态文化精品,开发海岛生态文化旅游。”

江泽慧特别强调了青少年的作用。她认为,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课外活动相融合的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全程渗透。从学校特点和当地原生文化出发,创立文学社、书画社、合唱团、摄影小组等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将生态文化进校园活动拓展到华夏古村镇,让学生们参与当地民族民俗活动和艺术节,身临其境纪实、践行,亲身体验活态文化博物馆的滋养,并自觉成为古村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