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关于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兴趣,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梳理完了山东的地名。其间,有过反复,有过彷徨,有过喜悦,有过沮丧,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个专题。之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历史和地理的过程,通过对地名的认识抑或是重新认识,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其中有故事、有情怀,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们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奋斗历程。

岳阳楼原址和旧址地形(岳阳楼记诞生地)(1)

▲邓州地图

《岳阳楼记》乃千古名篇,但是却鲜有人知这篇文章写于河南邓州!

岳阳楼原址和旧址地形(岳阳楼记诞生地)(2)

▲《岳阳楼记》

庆历六年(1046年)正月,已近耳顺之年的范仲淹出任邓州知州。由"处庙堂之高"的参知政事到"处江湖之远"的邓州父母官,这位士大夫楷模并不气馁,而是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如他在《邓州谢上表》中所言:"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岳阳楼原址和旧址地形(岳阳楼记诞生地)(3)

▲范仲淹

在邓州,范仲淹应滕子京所请,写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震铄古今。今天我们来探究下这篇文章的诞生地——邓州地名的由来。

邓州之邓国

邓州之“邓”历史悠久,可追溯至约公元前21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始建邓国,延至商、周。商王武丁时,大封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另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谱》推算为公元前1240年),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

《春秋》中也有关于邓国的记载——“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左传》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载:“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及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鄾人攻而夺其币,杀道朔及巴行人,……”

邓国在周代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为第二等的侯爵,国土纵横几百里或百馀里是应有的规模,不会象今日的乡镇一样纵横只十里、八里那么局促狭小。第四等爵位的巴国派使臣从几百里远的地方带礼物来主动结好邓国,可见当时邓国的国势与威望。

岳阳楼原址和旧址地形(岳阳楼记诞生地)(4)

▲邓国疆域

邓州之"穰"

邓州在叫做邓州之前,主要被叫做"穰"或"穰县",这个"穰"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禾实丰登"之义设置"穰邑。

岳阳楼原址和旧址地形(岳阳楼记诞生地)(5)

▲春秋楚国穰邑

邓州建县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穰县。距今已近2300年的历史了。

岳阳楼原址和旧址地形(岳阳楼记诞生地)(6)

▲秦朝穰县

邓州之邓州

"邓州"之名则始于隋朝——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穰县为州治。其后的历史变迁中,穰县与邓州并存,基本上作为邓州的郡治所在。直到明朝,穰县结束了历史使命,被废除后并入邓州,而邓州在清雍正以后,作为散州不再领县。

岳阳楼原址和旧址地形(岳阳楼记诞生地)(7)

▲邓州地名变迁

岳阳楼原址和旧址地形(岳阳楼记诞生地)(8)

▲范仲淹始建的花洲书院

邓州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北依伏牛,南连荆襄,西纳汉水,东接宛洛,有豫、鄂、陕"三省雄关"之称。国土面积2369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街、区)、626个行政村(社区),178万人,244万亩耕地。是国务院确定的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河南省直管县(市)。是全球华裔"邓姓"发源地、医圣张仲景故里、《岳阳楼记》诞生地。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