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人情世故的几本书(人情世故教科书)(1)

87版《红楼梦》剧照

“死活读不下去的书”

提起《红楼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太难了,虽然曾无数次地想要拿起它,却终以失败结束:

“读过几次,每次连第一回都看不完。”

“动不动就来一首诗,赤裸裸地在挑战我的文学素养……”

“讲的都是生活琐事,黛玉和宝玉的感情线倒是有点进展啊!

最终,认命般的想:这种经典放在书架子上看看就好了,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不如刷会儿抖音、看个段子来得痛快。

除了一些受专业要求的人“不得不看”外,能完整看完《红楼梦》的人不会太多。像我第一次完整地读完《红楼梦》,还是在上高中时不得不读来应付考试的。

那时,江苏高考还是自主命题,对语文素养要求极高,文学常识的考察细密到请你说出黛玉葬了几次花,寓意分别是什么,芳官藕官这几个唱戏的女孩子又分别派给了谁。

尽管读得极细致,但到底因为应试,也没有对《红楼梦》有太大的感觉,看不懂宝黛钗的三角恋,看不懂贾府的兴衰,也不懂为什么姑娘们都一致地爱上了宝玉这样的“渣男”?

只记得它的语言极为绮丽,它描写宝玉“鬓若刀裁,眉如墨画”,描写黛玉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学会人情世故的几本书(人情世故教科书)(2)

但多年后,在离开了高考考场多年的今天,我又重新拾起了这部名著。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红楼梦》

经典的作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现特定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一种是超越时代的经典作品。《红楼梦》显然属于后者。这种作品除了特定时代的特色,还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即常读常新。

张爱玲说,她每隔几年都会把红楼梦从头看一遍,每次印象都稍有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看懂了越来越多大观园里的故事。

作为骨灰级红楼迷,曾有人问她人生有什么遗憾,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我们这么忙,为什么还要花时间来读这本“无用”的书?

- 有人向你借钱,借不借?借多少?

- 求人办事,送什么?怎么送?

- 囊中羞涩,又要请人吃饭,怎么办?

……

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沟通说话的技巧、礼尚往来,请人吃饭等等,我们生活、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事情,都能在《红楼梦》中找到答案。

学会人情世故的几本书(人情世故教科书)(3)

三百年来,这部小说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那里面有中国人的四季,有中国人最诗意的日常和最隐秘的人情江湖。

《红楼梦》第五回里有这样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鲁迅先生写的《中国小说史论》中,他给《红楼梦》列的标题就是:清之人情小说。因此,说它是一本人情世故的教科书,一点都不为过。

刚进贾府无依无靠的林黛玉要吃燕窝补身子,却不敢去要,也不敢麻烦厨房,最后还是宝钗偷偷给她送去。

像极了初入职场,在某个项目上想要反驳上司却又不敢的新人。

20岁以后,你读不读《红楼梦》,能不能够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是自己能够决定的。

可是我真的读不下去啊!!!

理想国曾做了个调查,“死活读不下去的书”排名第一的是《红楼梦》;而再询问20多位知名作家,“如果余生只能读一本书”,被提及最多的,也是《红楼梦》。

有些书就是这样,明明知道应该读,读之有益,可我们就是读不下去。

怎么拿下这本人情世故教科书

指望自己拿下《红楼梦》,是没得指望了。不如听听专业人士来帮我们解读这本奇书:

学会人情世故的几本书(人情世故教科书)(4)

或许你已经听过无数人讲解《红楼梦》,但解读小说这件事儿,还得小说家自己来讲,否则那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绝妙情节你怎能完全读懂?

学会人情世故的几本书(人情世故教科书)(5)

品味《红楼梦》的文学与哲学

解构这座如梦如幻的红楼琼宇

领悟“人性的百科全书”

重温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俱在白先勇细说《红楼梦》里

—课程将于本周五上架—

学会人情世故的几本书(人情世故教科书)(6)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