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跟朋友去熙地港路过了金成时代广场,一大片楼体矗立在中州大道西侧。

朋友瞥了一眼吐槽到,郑州的楼盖得密不透风,一路过来挺吓人的,还以为上世纪的小区。

被逗笑的我回应了一句,郑州跟你们宁波不太一样,早期城改大多是这样的楼,见多了就习惯了。

朋友有一点不理解,拆一个城中村再盖一个更高的?这不还是丑吗?咋想的?

一连灵魂三问,沉默了许久。

十几年前,郑州城改开始,原以为郑州即将大刀阔斧换新颜,谁知跟原定的设想不太一样。

郑州城改走了这么多年,是时候静下来复盘一下了。

1

许多年前,郑州这座繁华的城市中矗立着一座座城中村。

村民大都是农民,但不同于农村,不以种地为生,且周边圈层迈入了都市化,只是生活方式还是以乡村方式为主。

郑州想快速大发展,把城中村纳入城市的总体进程中是不得不做的事。

时间回到2003年9月,郑州出台了《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规定(试行)》,掀开了城中村改造的时代大潮。

彼时的郑州、城中村村民根本没有城改经验,手头上并不富裕。

传统的政府主导城改模式、村集体主导城改模式行不通,燕庄、西史赵、西关虎屯等第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通通选择了开发商主导城改模式。

不过结果还不错,燕庄蜕变曼哈顿广场、西关虎屯华丽转身时尚聚集地新田360广场、西史赵摇身一变普罗旺世,第一批城中村改造大获成功,给了郑州信心。

问个问题,郑州第一批城中村改造的三大典型,你觉得哪个好?

我想很多人毫无疑问的投给普罗旺世,但在那个时候,曼哈顿广场才是认可度最高的,而升龙自创的城改模式直接影响了郑州的十几年城改。

郑州城改发展历程(下的郑州城改之殇)(1)

▲网图

2

郑州的城中村体量大都不小,城改的难度非常大,再加上政府、村民没经验,很少有开发商敢接手,第一个吃螃蟹的升龙冒出了头。

其实燕庄城改其他开发商有意向参与,但燕庄村民要求的巨额赔偿、配建大体量安置、商业过于吓人,真正可开发的土地很少,毫无利润可言。

开发商们掐指一算,根本算不过来帐,无奈退出。

剩下“逆流而上”的升龙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模仿新加坡。

新加坡国土面积非常小,为了将有限的土地充分利用,在规划上下足了心思。

有些项目单体容积率非常高(建筑密度其实不高,舒适度还是可以的),将商业、住宅盖到了一起,土地功能最大化。

这让升龙茅塞顿开,直接搬到了燕庄城改上。

村民不是要大体量安置、商业。

OK!升龙把容积率提了上去,商业之上再盖一堆房子。

城改项目算下来利润不高?

OK!升龙把建筑密度再抬高一把,楼挨得紧点儿可以多出来几栋楼可以赚钱。

一套组合拳下来,开发商赚的盆满钵满、村民拿到了理想的赔付、政府不花一分钱完成了城中村改造,三方共赢。

升龙城改模式抓住了人性,满足了时下全部人的利益,活脱脱的城改标杆,大道盛行。

而后的郑州城改项目几乎都复刻着升龙城改模式,升龙接连做出几个城改大盘在郑州实现了发家,并带着自己的城改模式走向全国。

3

燕庄城改操作之后,郑州终于找到了一条相对成熟的城改模式,郑州城中村大拆大建的浪潮开始蔓延、扩散。

关于郑州十几年城改取得的成绩不再多说,有目共睹,但我想说一说郑州城改留下的问题。

历史上看,升龙城改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政府、村集体不花一分钱,就有开发商主动找上门来,为你花钱完成城中村拆迁。

这对于那些资金实力不够强,但又不得不推进城市化发展、改变城市面貌的城市非常有用。

升龙城改模式能够风靡一时,影响到全国,是有道理的。

但回过头来反思,这十几年的城改给郑州留下了什么弊端?

1、升龙城改模式按下了郑州大拆大建的快进键,短短几年郑州三环内的城中村悉数进入拆迁工作,而大拆大建的背后是大量郑漂的离开。

有数据表明,郑州十几年的城改拆迁赶走了200万的郑漂,这个数据非常可怕,一个富士康超级工厂满打满算就40万人。

郑州城改发展历程(下的郑州城改之殇)(2)

▲网图

这些郑漂原本居住在廉价的城中村内,却因为城改拆迁,找不到其他居所离开郑州。

不要小看这200万人,即便他们做着做底层的工作,创造出的经济数字依旧庞大。

2、升龙城改模式下千亩大盘林立,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升龙城改模式就是把村子的全部土地交由开发商统一建设,上千亩的土地上,只有一位开发商耕耘,孤木难支。

实力不够硬的,极容易支撑不下去。

比如豫森城、美商龙湖一号,漫长的开发周期与无法回笼资金构成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主要是无证销售,但空手套白狼抵不过时间只能烂尾。

实力还可以的,整体建设完成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超长的开发周期很难完成整个片区的改头换面,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3、升龙城改模式助长了人性的贪婪,带来了一堆无品质的城市“建筑垃圾”。

大多时候城改选择开发商的标准只有赔偿多少,无关开发商资质。

即便是小开发商,跟村里领导关系好、多出点儿钱都能拿下。

但城改越来越多,村民互相攀比、胃口越来越大,开发商的前期投入加大,而这些都是要反噬到购房者身上,为了利润只能降低品质。

最终一个个占据着城市绝佳位置的城中村,竖立着的却是密密麻麻高容积率的房子,这些本应是最应该诞生豪宅和城市天际线的地段,却一个一个全部品质沦陷。

4、升龙城改模式关上了很多开发商入郑的大门,郑州楼市的产品力升级进展慢。

郑州绝大多数的项目,都是城改,很少有净地招拍挂,而本土开发商垄断了郑州大量土地资源情况下,其他开发商无法登陆郑州,连万科进郑州前几年都吃了不少苦头。

没有新鲜血液带着好产品进来,城改项目赶时间拿地、追求更大利润快速卖房根本没有人想过如何提升品质,很长一段时间郑州的产品力得不到明显升级。

判断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发展水平,主要看本土的中小开发商,中小开发商是一个城市房地产行业的最广泛的存在,而郑州的本土中小开发商守着城改不思进取,间接影响了郑州楼市的整体品质上不去。

4

本文无意针对升龙,升龙只不过创造性的利用了人性之恶完成了自己的大业。

换句话讲,当时情况下选择升龙城改模式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没钱,只能这么干。

十几年的城中村改造成果证明,这个方向不能说错,但在以人为本的年代里,绝对也不可能是对的。

问题出在,升龙城改模式给郑州的大拆大建按下了快进键,而快进中这种一开始就有问题的模式不断被复制,却没有人去解决问题,没有人注意到这种模式是否对郑州这个城市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错误的方向加不懈的努力,等于灾难。

清醒的人都在竭尽全力利用这种机制,提升自己诉求,盘算自己利益,这就是人性,而他们种下的恶果却要整个城市来承担。

回到现实,城中村改造进入到了尾声,有必要停下来想一想该怎么办了?

大家口中“拆了一个城中村,再建一个城中村”不是段子,而是事实。

郑州的城改政策后续做过几次修正,出现了老鸦陈这种政府主导城改模式,还有一些城改项目有机会改变规则,考虑清楚再行动。

不用悲观,有反思才有进步,要相信未来。

祝这个城市,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