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说红楼 孔森 #红楼梦# #红楼梦和明清史#

贾宝玉的经历与结局(贾宝玉的婚事和国事)(1)

四、“白首双星”吊斜阳

先说“白首双星"。

“白首双星"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目“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可究竟指的是谁呢?却有不同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宝玉和湘云,经过一番颠沛流离终于走到了一起,直至终老,证据是曾有人见过《石头记》古本上有批语云:"宝玉糟糠之配实维湘云,回目中所以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也。”

另一种看法是指史湘云和卫若兰,理由是《乐中悲》中有"厮配得个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这不是说史湘云和卫若兰白头到老了吗?

我以为,从行文逻辑上看,的确应该是指贾宝玉和史湘云,而不会是卫若兰和史湘云。既然回目里说"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那首先就要理解“伏"的意义,“伏",就是“埋伏",为后回情节埋下“伏线"。

而什么样的情节需要埋“伏线”呢?一定是读者不易料到的情节,如果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情节,是不需要如回后批语所言,"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的。假如“白首双星"是指史湘云、卫若兰夫妇,那本是自然而然的事,难道还需要这么故弄玄虚,多此一举吗?

其次,《红楼梦》第三十一回里,卫若兰根本就没有出现,围绕一个大金麒麟展开的是贾宝玉和史湘云的故事,那“因麒麟"“伏”下的后回里的故事会是卫若兰而不是贾宝玉吗?况且,在之前的第二十九回里,贾宝玉在这个麒麟上露出的对史湘云的感情已经引起了林黛玉的疑虑:

“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件东西(指史湘云身上带的那个麒麟,比这个小),自己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里。一面心里又想到怕人看见他听见史湘云有了,他就留这件,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瞟人。

只见众人倒不大理论,唯有林黛玉瞅着他点头儿,似有赞叹之意。宝玉不觉心里不好意思起来,又掏了出来,向黛玉笑道:'这个东西倒好玩,我替你留着,到了家穿上你带。'林黛玉将头一扭,说道:'我不希罕。’宝玉笑道:'你果然不希罕,我少不得就拿着。"

到三十一回里,当贾宝玉赞史湘云“还是这么会说话,不让人”时,林黛玉听了,冷笑道:“他不会说话,他的麒麟会说话。”一面说着,便起身走了。

到了三十二回,看林黛玉多么操“这个麒麟“的心: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那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事。”

所以,“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虽作为回目写在第三十一回里,故事却从第二十九回就开始了,并且直到第三十二回,都有相关的情节,记载了因麒麟透露出来的史湘云与贾宝玉之间异乎寻常的关系,甚至让人感觉到,如果贾宝玉真的会有所谓的“金玉良缘”,或许就是和史湘云,因为带“金锁”的薛宝钗基本上已经被否定了,就是在这一回里,贾宝玉竟当着袭人和史湘云的面骂薛宝钗劝他走仕途经济的话是“混账话”,而“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

"否定了“金锁”,不就轮着“金麒麟"了吗?

到了《吴氏石头记》八十五回,作者又交待了史湘云和卫若兰婚后把这只金麒麟带在自己身上,后又因宝玉担心在她身上不安全又被卫若兰摘下来挂在他自己脖子上,“一对金麒麟于公子胸前耀目光辉起来。"

到《吴氏石头记》第九十八回,卫若兰一箭射死赵姨娘 的侄子钱槐,赵姨娘指着卫若兰胸前金晃晃的金麒麟骂道:"姓卫的,我跟你有不共戴天之仇!”这导致了卫若兰被全家抄斩,也最终导致了史湘云和贾宝玉走到一起的结局,完全照应了“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伏笔。

所以,《乐中悲》里“厮得个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是分别说卫若兰、贾宝玉两个人。

那么,“吊斜阳"呢?

判词里“展眼吊斜晖",在前八十回被解释为卫若兰失去阴刚的隐语,前面说了,那是个障眼的幌子,事实是怎样的呢?

《吴氏石头记》一零八回,亦即原本《红楼梦》最后一回写道:

“展眼又是中秋之夜……次日……湘云苦笑着摇摇头,望着满江斜晖,喘道:“夕阳西沉,年寿将尽,美韶光早已是咋宵陈梦,忍见家破人亡,空熬一生,亦于事无补,这世道岜容得你我?让我走吧,也早些脱离这污浊尘世。"宝玉悲愤盈怀,抽泣不已。湘云道:“人世消长起落,皆是命数常事,二哥哥何必枉自悲伤?”宝玉把他搂在怀里,却见他呼吸越发微弱了,眼望着斜阳落下,竟是含笑而去。

宝玉抱着他呆呆的望着斜阳,却见暮霭沉沉,昏雾遮空,不觉天已全黑,宝玉似泥塑木雕坐了一夜,仍不肯起身。宝玉把湘云葬在江边,挥泪离了此地,往东路走去,又走了几个月,在海边停住了,身子越发沉重,觉的自己也要不久人世,想着死后葬他的人皆无,不如投奔大海,也省却了一座坟丘。

宝玉见海畔停一架孤船,踏脚进去,任船顺水漂流,他侧卧在舟中睡着了,却被晨风吹醒,睁眼一看,只见船儿载着自己在海中漫行,周遭一片茫茫,一轮红日从残夜里生出,又大又圆,越发显得俗世空静,不染半点尘埃。宝玉不觉看的呆了,眼泪溢了出来,觉得自己也融化了,望着海中纵身一跳,咕咚一声,沉入海中。”

两个人死得耐人寻味,一个"含着微笑”死于“落日”,一个“含着泪水"死于“朝阳”。

“白首双星吊斜阳”,他们凭吊的固然是他们生命的“落日”,好像又不全是,因为宝玉又把生命融入了“朝阳”。如果说“朝阳"象征了宝玉所憧憬的“理想社会”,那么“落日"就应该是象征着他们所深恶痛绝的“污浊尘世”。

他们用生命的最后一刻,创造出了最悲壮的诗的意境。我想,这正是脂批《乐中悲》曲“悲壮之极"的真正诠释。

“吊斜阳”选择的“时间”更是耐人寻味。

“展眼又是中秋之夜…次日",也就是八月十六,人道"月满而亏”,这自然让我想起《红楼梦》开篇第一回里写的“中秋之夜",特别是贾雨村写“中秋满月"的那首诗,“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被蔡元培先生评为““知为代表满洲也",我在《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金玉良缘”成笑谈》的第三部分“金玉良缘关国事"里曾予以详解,说"乾坤翻转,阴阳易位”,“中秋满月"变成了一轮“矫阳”(“矫”,假也),现在史湘云眼见“月满而亏",这轮“矫阳”已是"斜阳”残照,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才会"望着斜阳落下,竟是含笑而“去"!

她真的是笑得坦然,择然,欣然,但不仅仅是为了宝玉,更是为了她所坚信有再一次“阴阳易位,乾坤翻转"的时候,黑夜终究过去,明日真正的“骄阳”终将升起。

从这里可以看到,《红楼梦》具有多么完美的结构,多么宏大而深远的总体构思!

阴阳转换,朝代更替,自有其不可阻挡的伟力,“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昨天的斜阳西沉了,明天的朝阳就会升起,翻过历史黑暗的一页,必然迎来灿烂的的明天。贾宝玉、史湘云用他的生命的最后一息,阐释了人世间最为宏大而深刻的哲理,当然这也是曹雪芹、脂砚斋用最现代美学的“行为艺术”,所阐释的人间至理。

我相信,世界上没有第二部文学作品,能够创造出如此壮美而宏大的诗的意境,因为只有在我们诗的国度,才有可能把对人生、社会的至高的理想,熔铸成至善至美的诗意的表达。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愿读懂《红楼梦》,理解曹雪芹的朋友,至此能为之流下高尚的眼泪。

赞曰:

贾宝玉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赤子丹心沉碧海,梦祝神州有昊天。

史湘云

气自豪迈性自爽, 霁月光风耀玉堂。

听君一声“爱哥哥”,能不教人动热肠?

贾宝玉的经历与结局(贾宝玉的婚事和国事)(2)

圈外说红楼

大明背影 帝国黄昏 红楼一梦 神州陆沉 以史为鉴 考古论今 青青子衿 不忘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