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武原在令人羡慕的金融单位工作,但为圆他梦寐以求从事教育工作的梦,他毅然调离,义无反顾的来到刚刚起步的甘肃电大农垦工作站工作20多年的风雨兼程,他经受住了艰苦创业的考验,他熬过了以一当十超繁重教学任务的日日夜夜,困难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一往情深的从事着教育教学事业他走向领导岗位后,严以律己,宽厚待人,谦虚谨慎,潜心治学,开拓创新,谋求发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根治于农垦沃土,痴情于电大教育,为农垦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甘肃省农垦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甘肃省农垦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痴情教育拓荒者)

甘肃省农垦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陈继武原在令人羡慕的金融单位工作,但为圆他梦寐以求从事教育工作的梦,他毅然调离,义无反顾的来到刚刚起步的甘肃电大农垦工作站工作。20多年的风雨兼程,他经受住了艰苦创业的考验,他熬过了以一当十超繁重教学任务的日日夜夜,困难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一往情深的从事着教育教学事业。他走向领导岗位后,严以律己,宽厚待人,谦虚谨慎,潜心治学,开拓创新,谋求发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根治于农垦沃土,痴情于电大教育,为农垦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

无悔的选择

陈继武1963年5月出生于甘肃通渭县。这里黄土高坡,山高沟深,十年九旱,有“苦甲天下”之称。这里的农民尊师重教,虽然缺吃少穿,属国扶贫困县,可每户人家的上房都挂有中堂之画和一副对联。他在贫困中慢慢长大,他在贫困中练就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好学风和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性格;他在贫困中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并以令人羡慕的成绩考入新疆石河子农学院。“穷则思变”,他渴望以自己所学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

1987年7月,他从新疆石河子农学院毕业,带着青春的激情与人生的梦想回到了家乡。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被分配到了古浪县工商银行工作,当了一名联行会计。照一般人看来,能到银行工作是求之不得的,但他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所学专业与所干工作不对口,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那就是自己从事教育的愿望没能实现,他想教育出更多的莘莘学子,为早日改变家乡和农村的贫困面貌贡献力量。虽然他从不耽误工作,但却整天寻思着想找个机会到教育上去。1989年11月,他终于了解到地处武威黄羊镇的电大农垦工作站刚刚起步、急需教师的信息,于是他请假专程赶到了黄羊镇。工作站负责人对他的到来表示了热情的欢迎,并希望他能尽快到校工作。兴奋之余,他立刻到古浪工商银行办了调动手续,来到了电大农垦工作站。对于他的这一选择,有好多人不理解,认为他离开人人想进的工商银行而调到一个农垦新建的电大工作站工作,是一个无法理解的选择。但他却说:“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人民教师!到学校工作是我无悔的选择!”

创业的艰辛

创业者选择的道路虽然不同,但创业时的艰辛却是异曲同工,绝没有捷径可走。电大农垦工作站成立于1988年,是一个从属于甘肃省农垦科研推广培训中心的学历教育教学单位。因学校刚成立,没有校舍,没有办学经费,更没有应配备的教学和管理人手,甚至连一部办公用电话都没有,中心能提供的只有3间办公室,能配备的连他算上只有8个人,5个人挤一间办公室,每人1张旧桌子、1把旧椅子、1支钢笔、1叠稿纸……比起银行的办公条件简直是天壤之别!虽说条件极其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人到心到。初来乍到,他任教务干事,负责招生、录取、学籍注册、教材征订与发放等工作;因为工作需要,所以他经常与省电大有业务联系,当时通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到镇上邮电局打长途电话,经常打不通,他只好自己去;黄羊镇距省城240多公里,坐班车得8个小时;如遇冬天,他上午8-9点坐班车,翻越乌鞘岭,山高坡陡,天寒地冻,冰雪路滑,班车只能装上防滑链慢慢行驶,等他赶到省城,已是凌晨1-2点了;万一遇上班车出了毛病或滑入沟里,那还不知道能等到什么时候呢!前不靠村、后不靠店,吃不上喝不上,饥寒交迫,他只能当“山大王”。从黄羊镇下班车到学校还有3公里路,他经常还要肩背几十公斤重的教材,大雪天里步行到学校。

学校刚刚成立,一无名气,而无人气,招生之难可想而知。他为了招生,多次深入农场,上县下校,走乡串户是常有的事。他发扬“踏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走进千家万户、历尽千辛万苦、利用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六千”精神,到敦煌农场找场长,到县教育局找教育科长,到各学校找校长……陪着笑脸拉生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年他敦煌之行一次就招生19人,为40人的标准班招来近半个班的学生。在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榜样的拉动下,电大工作站当年招生实现开门红,取得招生268人的可喜成绩。他当年创下了穿烂3双皮鞋的记录。从中不难看出,他在学校初办创业时期,付出了超人的毅力和艰辛,以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学校的崛起和发展夯实了基础;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也正是这一创业阶段的忘我工作和骄人业绩,他获得了电大工作站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认可和表扬,被省农垦总公司授予1989年度农垦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大家说,这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和赞誉,但他却说,这更是对他的鞭策和期望。

就这样,在他和学校其他职工的艰苦努力下,电大工作站的工作有了大的起色,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引起了省农垦总公司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

成长的快乐

1991年,经省教委批准农垦工作站升格为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农垦分校。1996年3月,为理顺电大农垦分校管理体制,省农垦总公司批准电大农垦分校与原主管单位省农垦科研推广培训中心分立,为省农垦直属管理的县级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暂定事业编制15名,校址设在甘肃农业大学旧址。

电大农垦分校从培训中心剥离,自立门户,专事教育,又有了县级差额拨款和自己的校址,陈继武被学校领导任命为教务科科长……真可谓是多喜临门、可喜可贺之事,但现实却让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是随着电大农垦分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职工已有23人的规模,但只有15人的编制;二是差额拨款实质上是总公司每年只给5万元的经费补贴,与要支付的教职工的工资、学校的水电暖、办公用品、差旅费等开支相比,真可谓是杯水车薪;更让他触目惊心的是甘肃农业大学搬迁到省城后,原在黄羊镇的校址因缺乏监管,原有的水电暖设施被盗一空,门窗和部分墙砖被附近农民几乎扒光,破烂不堪,面目全非。为修复校区,据专业人士评估,最低费用得100万,总公司拨专款38万元,缺口60多万元怎么办?这些事本不该他操心,可校长非让他协助校区恢复和主抓教务教学工作,“士为知己者死”,为感谢校领导的信任,他协助校长迎难而上,一手抓校区建设,一手抓常规教育,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全身心的投入到第二次创业的历程中。当年,他的孩子才5岁,离不开大人照顾,校长见他没白没黑的工作在学校,多次劝他回家去,他一边答应,一边又投身到工作中去了,好在他爱人非常理解他,主动挑起了家中的事务,默默无闻的支持他的工作。有付出就有回报,3个月后,电大人以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浇灌出喜人的硕果:一是一个水电暖配套齐全、门窗墙体一新的新校区展现在人们面前;二是他积极与省电大联系,成功开办了普通专科班,当年招生30人;三是他与武威教育局电大工作站联办中专班,当年招生308人。

1997年9月,他被任命为农垦电大副校长。

1998年,对他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难忘之年,校领导决定由他全面负责迎接省教育厅对电大教育系统评估的准备工作。令他难以忘怀的是电大人从1993年到1998年为保主保重,在工资无保障的情况下,还要以一当十,教书育人,超常工作,无私奉献……重压之下,全校教职工毫无怨言,仍然保持了旺盛的斗志,付出了建校以来前所未有的劳动量和工作热情。评估之战当时的情景他至今还历历在目:评估内容涉及8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29个观测点……为围绕评估要求达标、规范,他一是抓硬件,自筹资金,添置必备的教学设备和改善教学条件;二是抓软件,精心组织教学,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工作白天干不完,他带领大家晚上加班加点干,通宵达旦,连续几天几夜,饿了,啃干饼,渴了,喝凉水,瞌睡了,爬在桌子上打个盹,大家硬是靠农垦人创业精神的支撑,连续奋战40天,前后历时2-3个月,评估结果出来了,农垦分校被评为优秀;当年他个人也被评为“全省电大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1999年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

责任与信念

陈继武担任副校长以来,更是关心全局工作,能与班子成员通力协作,同舟共济,相互支持,彼此尊重,有较强的维持班子团结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能力。

他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2002年,分校1998年招进的250多名技工生毕业,面临着就业难的窘境,他急学校之所急,想学校之所想,解学校之所难,利用原大学同学的关系,通过主动联系协调,将196名学生分配安置到新疆建设兵团农7师129团、130团、131团工作,这批就业学生,绝大多数扎下根、成家立业,经过在兵团大熔炉的锤炼,成为兵团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骨干,有一部分被提拔为中层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