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诗词,我们第一时间总会想到唐诗宋词,其实诗词经历了元明的衰落后,在清朝又迎来了一段中兴时期,特别是晚清的同光体,既不独崇盛唐李杜,也不拘泥于北宋苏黄,而是融汇唐宋,兼具两个时代的诗风,同时在继承中又有创新,还把那个时代传入的新名词、新事物都写入诗中,可谓是旧体诗最后的巅峰时代。晚清诗人陈宝琛就是同光体大家,他的《落花》四律和《感花》四律,都是不弱于唐宋诗的精品。

清朝诗人最痴情的诗(说一首清朝的落花诗)(1)

落花·其三

生灭元知色是空,可堪倾国付东风。

唤醒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网虫。

雨里罗衾寒不耐,春阑金缕曲初终。

返生香岂人间有,除奏通明问碧翁。

起笔一句大白话“生灭元知色是空”,就像陆游说“死去元知万事空”,先告诉你一个道理,生命乃至宇宙中,一切色相都是空的,生死聚散终究是要消失的,但是道理我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色是空这个道理我懂,可我怎么忍心见到一切成空,所以“可堪倾国付东风”。

清朝诗人最痴情的诗(说一首清朝的落花诗)(2)

这一句用了李延年诗的典:“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就说这个佳人的一颦一笑,让一城一国的人都心甘情愿为之倾倒。但陈宝琛在倾国之前用了“可堪”二字,怎么可以忍受?我就算早已看透生死聚散,可又如何忍心看到一个国家付之东风呢?

诗人陈宝琛生活在晚清,那是中华民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充满了内忧外患,陈宝琛是清朝的官,给皇帝当过老师,他作为饱学之士,早已看透了清朝不久即将灭亡,就像一朵花,绽放的时候如此鲜艳热烈,但被东风一吹,就飘落了,如何忍心?可堪倾国付东风。

清朝诗人最痴情的诗(说一首清朝的落花诗)(3)

颔联两句真是难解,他用了两个典故,“唤醒绮梦”就是唤醒了美梦,所以“憎啼鸟”,为什么呢?唐朝诗人金昌绪曾经做梦,说一个女孩子梦到自己即将到达辽西,与心里的情郎相见,正在这时一阵黄莺鸟啼,把美梦给她惊醒了。所以她要“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同时,这首诗题《落花》,所以句中又暗含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典故,说我的美梦被可恶的鸟啼声惊醒了,醒来后我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花落知多少”。结合陈宝琛的时代背景,这是何等悲哀。

清朝诗人最痴情的诗(说一首清朝的落花诗)(4)

“罥juàn入情丝奈网虫”又用了辛弃疾词《摸鱼儿》的典,这也是一首伤感落花的词,最后有句云“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春天走了、花儿落了,有谁能留住?只有屋檐下的蜘蛛网,这蜘蛛如此多情,把春光和落花都接到网中,这每一根蜘蛛丝啊,都是情丝,这一篇蜘蛛网啊,就是情网。

但是,蜘蛛网中除了有落花,还有令人讨厌的虫子,就如人的感情,再多的美好,总免不了有一些污点,这是无奈的。陈宝琛就是这样一个无奈的人,他对清廷充满了感情,可他比谁都清楚,身陷在如此污秽的朝廷中,最后只能是灭亡,从情感来说,他不愿离开,但要进步,又不得不离开。

清朝诗人最痴情的诗(说一首清朝的落花诗)(5)

颈联两句同样是疯狂用典,“​雨里罗衾寒不耐”明显是用了李煜《浪淘沙》:“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前面不是说了“唤醒绮梦”吗,这里有一个呼应,同时又暗暗点题,因为“落水流花春去也”,落水流花,没有办法挽回的。

“春阑金缕曲初终”当然是杜秋娘的《金缕曲》,“曲初终”了,曲子已经唱完了,花儿已经落尽了,可不是“无花空折枝”吗?

清朝诗人最痴情的诗(说一首清朝的落花诗)(6)

“返生香岂人间有”,传说返生香有起死回生的奇效,曲终人散花落尽,还能回来吗?不可能啊!清朝已经灭亡,溥仪又建立了伪满洲国,难道已经灭亡的朝廷还能复活?也不可能啊,所以“岂人间有”。

我们读诗的时候,七言应该是三四断句,返生香岂/人间有,这样才有声律之美,但理解诗意的时候则是“返生香/岂人间有”,才能正解诗意两者的区别在读诗、学诗时,一定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清朝诗人最痴情的诗(说一首清朝的落花诗)(7)

最后“除奏通明问碧翁”,通明就是玉帝所住的通明殿,翁是尊称,这里指玉帝、老天爷,返生香岂人间有,除非上份折子去问问老天爷,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花儿会落,人生会有生死聚散,朝廷会衰亡。

为什么总是痛苦的?

你不可能真的去问老天爷,所以,你也不会得到答案,人生就只能像落花一样,无论多么悲哀伤感,去了就是去了,无法挽回的。

清朝诗人最痴情的诗(说一首清朝的落花诗)(8)


清朝诗人最痴情的诗(说一首清朝的落花诗)(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