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距离击碎了唐人盛世梦的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九年。

此时的天下,仍旧算不得太平安定,地方上藩镇割据,战乱四起。

就在这不怎么容易活着的世道下,大历七年正月,河南新郑一个世代书香官僚之家传出了一声啼哭——白居易出生了。

此时杜甫已逝世两年,李白也已经离世十年,随着李杜的离世,整个唐朝的诗坛虽然说不上是死水,但也失了颇多活力。

而白居易的出生,于那个时代来说,可谓是恰逢其时。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1)



一、乱世少年,能书能言

白居易出生的河南新郑,是藩镇节度使李正已所割据的地盘。

连年的战火烧尽了百姓的房屋土地与安定生活,也烧掉了太多太多的年轻生命,所幸白居易生于官吏食禄之家,到也能在这不太平的世道中勉强求个安稳。

日征月迈,春秋交替。转眼间光阴便往前走了三年。

白居易聪慧,在同龄人光着屁股瞎跑的年纪,白母便能教他识文断字,而此时的白居易,年仅三岁。

“及别驾府君即世,诸子尚幼未京师学;夫人亲执诗书,昼夜教导,循循善诱,未尝以一呵一杖加之。十余年间,诸子皆以文学仕进,官至清近,实夫人慈训所致也 。”——白居易回忆其母所言

白居易三岁识文断字,到五岁时能写诗词,八岁便能通晓声韵音律。

长辈邻居看着小白居易写出的稚嫩诗文,不由得赞叹两句天赋异禀。可是谁也不知道,谁也想不到,眼前这个清秀稚嫩,彬彬有礼的少年,他日会是和李杜齐名的诗坛天才。

当然,来日发生之事未可知。

就像现在懵懂的小白居易也不知道,油灯下陪着自己读书的慈祥母亲,会是以后阻挠他和喜欢的姑娘相爱的崇山峻岭。

他爱的这个姑娘,叫做湘灵。

他们即将相遇,而这一遇,到后来也不过是抱憾终身。


二、符离避乱,初遇湘灵

徐州战乱四起,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为了家人安定,将家人都送至宿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自己因为职务之故,留在了处在纷乱中徐州。

白居易与母亲,一路辗转至宿州符离后,过着安稳平静的生活。

常年用功,读到口舌生疮,写到手心生茧,甚至少年白头,终换一身文采绝代。

与符离乡下的同龄人不一样,白居易不会去泥地里捉鱼虾,也不会去七月的树林中捕鸣蝉。

他的友人是文章书籍,他的趣事亦来自文章书籍。

年少时的白居易常年刻苦,儒家的仁政理想和修身原则无疑对他青年时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以“贞以立志”、“砥砺名行”(《养竹记》)为自己的座右铭,很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以都以“志在兼济,行在独善”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两耳不闻窗外事,外面的喧闹全然与他白居易无关。

直到有一日,白居易的窗外出现了一个女子。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2)

“我叫湘灵,你呢?”

少年脸红,有些紧张道:“我...我...我叫白居易。”

湘灵虽是贫家女子,却也识得音律。

白居易谱曲,湘灵唱歌,在这样的年纪里,两人理所应当的产生了情愫。

白居易写过一首诗,诗名《邻女》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年年岁岁的相处,白居易与湘灵的感情越发深厚。

知子莫若母,白居易的变化母亲陈氏怎么会不知道呢?

自家儿子以后是要出人头地的,她看到儿子和一个贫家女子眉来眼去,这像什么样子?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门第观念扎根极深,所谓的爱情抵不过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这不是白居易的母亲如何刻薄,而是由当时的社会规则和和时代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居易的母亲看到两人愈发亲近,整日心急如焚,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法子,年轻人所谓的爱慕自然不长久,她决定将白居易送出符离游学,看过些繁华之后,眼界高些,自然便不纠缠于符离乡下的女子。

白居易虽然不愿,可父母之命难违,只好暂别湘灵,一个人踏上了远行的路。


三、年少扬名长安城

白居易决定去长安那一年,他十六岁,未及弱冠。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3)

恰逢此时事停歇,越中至长安之路恢复通畅,于是白居易踏上了去长安的路,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兼济天下的梦。于贞元三年夏天走进了帝都长安。

与众多初来长安的年轻人一样,白居易惊叹长安之繁华,又与众多才子一样,以诗文做投名状,拿着自己的作品,拜见了当时的文坛巨擎顾况。

顾况是个怎么样的人呢?才华横溢且言辞诙谐辛辣。

初时看到白居易名字时,一向诙谐的他不由得打趣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何谓白居易”?

但当他看到白居易的诗句时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由感慨:“有才如此,居亦易矣 !”

顾况惜才,之于白居易有如千里马与伯乐,白居易本身的才华再加上顾况的夸赞,很快便名扬长安城。(顾况讽刺白居易尚未有具体史料定论,觉得有趣,但也怕误人子弟,所以加以说明,《旧唐书》中顾况只是称赞白居易诗写的好)

时年夏天,长安天气酷热难忍,售冰者竟然无偿赠予冰块,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4)

才名远扬,又有家中支持,少年不由春风得意,自觉立足长安,到也不算难事。

白居易未沉迷于长安繁华之中,依旧刻苦读书,从未懈怠。可时运不济,恰逢这年长安冬极其寒冷,误感风寒,久治未愈。

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家中生计日渐拮据,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因收入菲薄,也无法给予白居易在长安的开支。

少年虽有才名,却无半分功名在身。无法求得一官半职,又无固定收入,此时的白居易看着满城的灯火繁华,才第一次意识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真意。

在长安漂泊不易,白居易便决定回符离,潜行考取功名,以求入仕。

又是一年长途跋涉,贞元六年 (790年) , 白居易终于从长安回到了符离。


四、世俗礼法如此,你白居易又能如何?

白居易回到符离之后,依旧是日夜不停的读书,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起茧,十分刻苦。

这一趟远行让白居易看遍了长安繁华,却从来不曾忘记符离那个歌声好听的小姑娘。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与元九书》)

两人依旧互相爱慕, 无关阶级与门第,世俗如此,可他白居易却不是。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5)

白居易潜心苦读,家中父母长兄虽然反对,但他始终与湘灵相爱。

就这样又过去了三年,贞元九年 (793年) 冬天,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调任至襄阳为官,一方面为了白居易前途着想,一方面为了拆开白居易和湘灵这场不被认可的恋情。

白季庚迫令白居易与他一同前往襄阳。

父命难违,临行前夜,白居易与湘灵告别,两人难舍难分,湘灵赠送给白居易, 一面铜镜, 一双绣花锦履为信物,白居易写下《潜别离》一诗赠予湘灵。

潜别离

唐 · 白居易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白居易收好信物,许久之后,终于踏上了离别的路程。沿途的桃花树下,溪涧边,都是往日彼此的身影。

可今日别离,回头看去,只剩下湘灵独自一人脸颊上的两道泪痕......

就这样,白居易离开了符离,随父亲白季庚去了襄阳。

本就是离愁在心,意志消沉,却不料父亲白季庚于次年春天病故于襄阳,这给了白居易更大的打击。白季庚为官清廉,死后积蓄竟不足以运回祖籍。

父亲病故后,白居易孤身一人回到了符离。守孝期间,虽与湘灵偶能相遇,但重孝在身。白家又始终不同意两人的婚事,世俗礼法如此,你白居易又能如何?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6)



五、十七人中最少年

父亲白季庚病故,母亲陈氏又生重病,家中所有的生活开支都来自长兄一人的俸禄。

生活越发清贫,白居易更用功苦读,虽说白居易二十八岁才应乡试,但他第二年就参加进士考试,及第后当即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样的诗句,这一年,三千人参加考试只取十七人。

此后几年,(元和元年,806年)又在更为重要的制科考试中登第。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7)

这几次考试,很多人穷极一生,从少年考到白头,也无法做到,可白居易全都一考即中。

功名在身,朝廷很快便授官秘书省校书郎。

往后几年,白居易一直忠于湘灵,白家介绍的亲事皆未答应,他写了很多诗来怀念湘灵,却始终得不到母亲的点头。

官场上平步青云,可三十多岁还未婚配,在那个成婚及早的时代,可以说是格格不入。后来,在母亲的以死相逼下,他还是妥协了。

三十七岁这一年,娶了友人之妹杨氏。


六、志在兼济天下

白居易担任翰林学士有四年之久,所带左拾遗官衔,而左拾遗则属于谏官,负责供奉讽谏,参与廷议,或者上奏状。

年少时立志“志在兼济,行在独善”总是满肚子的牢骚和建议,他不会长袖善舞,他只想做他认为对的事。

还好,白居易并不孤单,与他同样满腹牢骚的还有一个人——元稹。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8)

而这个人,正是白居易这一生的知己。

他们两个人都真的以为,皇帝真的是让他们来挑毛病的。

两人同样正直,别人不敢管的事我来管,别人不敢说的话我来说,别人不敢得罪的人我来得罪。

两人甚至触怒了宪宗。

如《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等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在他们正在施展抱负,报效家国,发泄满腔热血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暗暗准备要动手了。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9)

而导火索,正是这样一件事。

主张对藩镇作战的宰相武元衡与裴度竟被人当街刺杀。

裴度被大棒击中,掉落水沟,刺客以为身亡,所幸捡回一条命。而武元衡,则被刺客当街刺杀身亡。

别人还未谏言,白居易已经忍不住了,白居易立即上表主张严缉凶手。

他得罪过的人当即也忍不住了,这事儿好像不归你白居易管吧?你可有越职之嫌?

接下来,白居易又被诽谤不孝,白母因看花而坠井去世,此前白居易又写过“赏花”及“新井”之诗,这可是大不孝啊。

于是,白居易便被贬至江州,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10)

白居易被贬官,看似是唐朝宰相武元衡被刺杀而上书朝廷,遭到权贵忌恨被贬官。

事实上,白居易被贬官的真正原因还是当时当时的政治形势使然。

这一贬,白居易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他笑了笑自己,于是想要兼济天下的白居易死在了被贬江州的路上。

往后,他只想独善其身。

也许是因为年岁的增长,也许是对当朝政局的失望。


七、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白居易在被贬江州的路上,遇到了流落的湘灵与其父。

两两相望,其中细节你我不知。

只是上次别离时你我尚且年少,这次相见,彼此已生了华发。

“你变了。”

“你也是。”

“旁边可是夫人?”

“正...正...正是,但......罢了,你过的可好?”

“......”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11)

此次匆匆一见,白居易心里苦闷更重,写下《缝旧》一诗。

《逢旧》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年少时的相爱到后来也不过阴差阳错的别离。

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后,终日郁郁不得志,他遇琵琶女,听琵琶声。

闲时便将湘灵当年赠予他的绣花鞋拿出来晾晒,睹物思人,可回不去了,错过终归就是错过。

三年后,公元818年,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冬,白居易结束了贬官江州司马的生活,移忠州刺史。

所谓移,就是官员被贬官之后,皇帝发布赦令,或想重新启用,就可以减轻他们的处罚,原来贬得离京城比较远,现在可以迁移到比较近的地方。

再之后,白居易被召回朝中。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12)



八、独善其身

白居易这一次重新入朝,已经四十八岁了,即将知名之年的他锐气不再。

年岁的增长与心态的转变带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此时的白居易不再谏忠言逆耳,亦不再耿直较真,在朝堂上四处树敌,他开始知进退,识时务。

他也不再满腹牢骚,看不得的事也不再插手,他开始明白,这个天下,不会因为白居易而改变。

他能做的,只有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

可他还是忍不住,822年,白居易上书议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

加上当时朝中政局混乱,党派林立,宦官争权夺利,明争暗斗,藩镇势力烧的战火连天。

穆宗昏庸,不听劝谏。

他什么也改变不了,世道如此,政局如此。

为了不卷入朝中党派争斗,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时年7月,白居易终于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同年10月到任。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13)

白居易任职杭州之后,关注民生,兴修水利。

并且在任期满时将自己的一笔俸禄留在杭州洲库,用以后来官员周转,用完之后再加以添补,但后来“黄巢起义”时,这笔周转金已然不知所踪。

白居易杭州自离任后,又去了符离寻找湘灵,此行无果,山水依旧,唯人已不是当初。

这段羁绊终于结束于此。


年少时的感情不被认同,中年时子女有意外夭折。年轻时,因满腔热血不畏权贵,年老时,因明哲保身而安享晚年。

白居易的一生是立体的一生,是有温度的一生。

他晚年蓄养家妓,纵情歌舞,沉迷于酒色之中,但他也曾与钟情的姑娘相约,羁绊一生。

白居易的转变,全都有迹可循。

朝堂政局让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时代偏见让他的感情终生抱憾。

而他,终归改变不了什么。

但至少,他不曾于朝堂之中与争权夺利之人同流合污,他为杭州百姓做了事实。

而独善其身,这是白居易对政局的妥协,也是白居易心态的转变与智慧。

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每一个少年都曾有钟情的姑娘)(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