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没一撇猜一生肖(八字没一撇出自哪里)(1)

人们在讲到办理某件事情时,常有“八字没一撇”的说法,意思是这件事还没有眉目,或者是说要办好这件事还没办法、没有头绪、不沾边等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句话源于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朱松子。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18岁登进土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累官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阁修撰等,终老于宝文阁待制。在宋代儒学家中,朱熹学识最为渊博,遍注典籍,无不精到。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精深研究。同时,他又是我国古代重要哲学家之一,发展了“二程”即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为我国封建时代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从事教育五十年,其学说为当时和后来儒学正宗,统称其为朱子。他的学术著作很多,有《四书集注》、《楚辞集注》、《朱子大全》等传世。

朱熹极力主张圣贤之道,强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的做人原则,平生结交众多,门生弟子遍天下。他在写给《与刘子澄书》一文中有这样的话:“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这句话的意思是: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自己并不理会,不但没有进门,反而朝向外走。

朱熹说这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主张人们要学习圣贤之道,可惜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他把通向圣贤之道的入口形容为“八字”大门,向天下所有的人敞开,但有的人视而不见,甚至已经进去的人还有转身向外跑的。作为以宣扬圣贤之道为己任的朱熹来说,对于这些不认圣贤门径、对圣贤门径熟视无睹,甚至进门后又背叛圣人之道的人,感到深深的惋惜、遗憾而又无可奈何。

朱熹对于敞开的圣贤之门用“八字”比喻是很形象的。“八”字形似两扇门,八字没一撇,就等于没有门了,这是朱熹原来的意思。因为朱夫子是鼎鼎有名的大儒,他的毎一句话几乎都为封建时代读书人奉为圭皋,这个比喻传开之后产生了很大影响。于是人们就用“八字没一撇”形容“没有门儿”、“找不到路”等,此话也就成了人们经常使用的俗语。“八字没一撇”后来多形容“不沾边”、“没办法”、“没眉目”、“没头绪”等等。可以说这是对朱熹原来的比喻的活用和发展,符合俗语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