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摇落了繁华,萧瑟了生命,寂寥了山水,苍白了语言。

静坐窗前,看雪落人间,穿庭弄树;听风吹落叶,雪敲寒竹,清浅了时光,惊艳了流年。

1000多年前的一个冬夜,白居易写下一首“雪”诗,无一高级字,却成了难以超越的经典。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最稀有的一首诗(白居易冬夜里失眠)(1)

这首诗写于公元816年,也就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

诗歌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描绘了一幅自然宁静,饶有韵味的夜雪图,千年来广为流传。

“已讶衾枕冷”,诗歌首句从诗人的主观感受写起。

“衾枕”,是被子和枕头的合称,说明诗人此时已拥衾而卧,照应了标题中的“夜”。

“讶”字不仅将诗人那种诧异的神情活活画出,也写出了雪落无声的特点。

“冷”字看似平常,实际很是精妙,一般而言,雪初下时,温度并没有马上降低,而是随着雪量的增大,时间的加长,逐渐降低。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诗人一开始才会浑然不觉,而当他觉得冷的时候,说明此时的雪已经很大了,而且也下了很长的时间。

开头短短五字,既点明了时间和天气的变化,又道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也为后文写“雪重”作了铺垫,可见诗人笔力不凡。

白居易最稀有的一首诗(白居易冬夜里失眠)(2)

接着第二句,“复见窗户明”,转入视觉描写。

原本夜里应是一片漆黑,但是诗人却看到望向窗外,却是一片明亮。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积雪反光,带来了明亮。

关于“积雪反光”这一点,很多诗人都曾提及,例如南宋尤袤的“睡觉不知雪,但惊窗户明”,清代袁枚的“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都是写雪夜之明亮。

最令人称道的是“已”和“复”这两个虚词,明代诗论家李东阳曾言“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善用虚字,开阖响应,悠扬委曲,皆在于此”。

虚字用得好,能够千回百折,又骨节灵通,有一气贯注之妙,白居易这里便是如此。

看似毫无意义的两个字,却在句式结构和诗人的感受上,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白居易最稀有的一首诗(白居易冬夜里失眠)(3)

前两句的“衾枕冷”、“窗户明”都是侧面描写雪之大之盛,而紧接着的第三句,“夜深知雪重”,则是正面描写。

我们都知道,绝句和律诗都讲究“起承转合”,一般来说,第三句最为关键,像一座桥梁,又像一个路口,沟通前后,上下呼应。

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曾言“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白居易此诗的第三句照应了标题的“夜雪”,又勾连了前后三句,可见诗人深谙此道。

尤其是“重”字,可视作全诗的“诗眼”,前文的“冷”、“明”,后文的“折竹声”,皆由此字而来。

白居易最稀有的一首诗(白居易冬夜里失眠)(4)

最后一句,“时闻折竹声”,从听觉角度入手,写出雪的“重”,也烘托出了深夜的寂静。

前面我们也说过,雪落无声,但是诗人这里却别出心裁地截取了“折竹”这个镜头,化无声为有声,而且极具画面感,令人身临其境。

后世很多诗人都以“折竹”来表现雪之大,像宋代孙应时的“折竹声相闻,想见雪深尺”,还有杨公远的“情知是雪疑非雪,忽听前村折竹声”,想必都是从白居易此诗演化而来。

此外,这一句还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正因深夜寂静无声,所以折竹的声音才会那么明显。

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反映了诗人彻夜难眠,才会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最稀有的一首诗(白居易冬夜里失眠)(5)

整首诗来看,诗人并没有刻意求工,也不事雕琢,只是从五官感受出发,层层铺叙,呈现了一个清新淡雅,宁静悠远的琉璃世界。

虽只有短短20字,但无一字是虚的,笔墨圆转,境界浑成,风靡了1000多年。

不知你是否也喜欢白居易这首诗?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