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守力,字季坤,号惠一,山东青州人。1969年生,199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原国际易经研究院院长。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二十年潜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在易学、儒学、道学、佛学、养生、等方面均有涉猎,尤其在哲学、地理学、人文学、命理学、堪舆学、奇门学等传统技艺方面有特殊的爱好。以弘扬国学为天职,以究竟解脱为归宿。

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对应速记法(名家要论释周易中的)(1)

李守力彩照,图片来自网络

先儒有以乾卦为虎,以虎为刚猛之兽。乾三阳,虎之象也。上爻为虎首,五爻为虎身,四爻为虎尾。故以此六三为“履虎尾”。然则上九既为虎首,虎口必在上九,六三何以“咥人”?九四为虎尾,六三则已离开虎尾,何以六三“咥人,凶”,而九四“终吉”。此多有不合常理处。若乾为虎,龙之刚健更胜于虎,易经以震为龙,而不以乾为龙。

以兑为虎,则既合乎天象,又合乎文义。

《说卦传》“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不见乾为虎,根据上古天文学,兑宫为白虎,兑为虎。

四象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并且延续几千年:

1、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东侧蚌龙、西侧蚌虎的方位与四象的东青龙、西白虎两象完全一致。

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对应速记法(名家要论释周易中的)(2)

周代四象铜镜拓片:(首载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上村岭虢国墓地》)

3、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左右)漆箱盖的中央写有篆书“斗”字,代表北斗七星。围绕斗字写有二十八宿的名称。漆箱盖上中央那个特别大的“斗”字,分别向东西南北特意延长了四笔,而这四笔正好指向二十八宿四宫的四个中心宿。这四宫就是四象的象征。漆箱盖东侧绘有苍龙,西侧绘有白虎。

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对应速记法(名家要论释周易中的)(3)

曾侯乙墓漆箱星象图:(出处: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图6-5)

《说卦传》中“震为龙”、“离为雉”符合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鸟的对应。而“震为龙”、“兑为虎”至今有6500年的传承,它比《周易》还要早3500年。

《周易》卦爻辞提到“虎”有六处:

履卦卦辞及六三、九四,三处皆云“履虎尾”,均可用兑为虎解释。

革卦(下离上兑)九五“大人虎变”、九五为大人,兑为虎。《說文》豹:似虎圜文。革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革上六处兑卦。兑为虎,引申为豹。故革卦之虎豹二处也均可用兑为虎解释。

颐卦(下震上艮)六四“虎视眈眈”。六四处艮卦,取艮为虎。《易·说卦》:“艮为山……为黔喙之属。” 陆德明 释文:“谓虎豹之属,贪冒之类。”孔颖达 疏:“取其山居之兽也。”艮为虎,源此。

术数家往往以艮为虎。因为十二属相寅为虎,寅属于艮卦,故艮为虎。但是在《周易》经传中尚没有十二属相理论。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了一批简册,其中的《日书》甲种《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 ,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原文脱漏〕盗者男子,青赤色……已,虫也 ,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哘,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湖北云梦睡虎地《日书》甲种《盗者》章成了已知最早全面记载十二地支配十二属相的文献。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战国时期。

无独有偶,事隔10年后,1986年4月,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也出土了写在竹简上的《日书》甲、乙种(编写年代大约与云梦《日书》相差无多),其中甲种也有《盗者》章并记有十二支配十二属。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之破楚门。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鱙以象龙角。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

这段文字透露出以下信息:

1、“天八风”、“地八聪”,这与《说卦传》后天八卦有关。

2、“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乾为天,为西北。这也是《说卦传》八卦理论。

3、“越在东南,故立蛇门”,“越在巳地,其位蛇也”,“吴在辰,其位龙也”。巳为东南,为蛇。辰为龙。这是十二属相理论。

4、因此十二属相在孔子的春秋时期已是成熟理论。

《左传·僖公五年》“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或为辰龙之征,鲁僖公五年为公元前655年,早于孔子出生104年(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陈杀其大夫庆虎及庆寅”,我国古代有父子或兄弟取名字异而义同的习惯,这说明寅和虎是对应的。鲁襄公二十三年为公元前550年,时为孔子出生第二年。

《诗经·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或为午马之征,这首诗是周武王时期的,也就是《周易》古经成书前后。

《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其数六,……衣黑衣……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季冬出土牛”或为丑牛之证。《礼记》记载的大都是周礼的内容。

从东汉许慎到现在的许多文字学家都认为,“巳”字原是蛇的象形,“亥”字原是猪的象形,最近又有研究者指出“寅”字原是虎面的象形(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这就具体而有力地证明,在文明伊始的造字之初,十二属相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唐代刘存《事始》“十二相属”条:“黄帝以子丑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十二名禽属之”的记叙,是应当充分予以重视和肯定的(杨西海亮《史前基本婚制与中国十二属相史探》)。

目前可以说,十二属相战国时期已经被广泛应用,春秋时期使用尚不普遍,商末周初已经形成。即便十二属相理论在《周易》成书时期已经健全,它也不能作为解经的直接依据,因为它是日者阴阳五行家的理论,当时,《日书》与《易经》是两门学科,阴阳五行学说至邹衍为大成,比《周易》的成熟期要晚二百年,至汉朝阴阳学说以齐地为中心大行其道,《尚书》五行、《诗经》四始五际、《春秋》阴阳灾异,易学家如孟喜等也把阴阳学说掺入《周易》,这时属相理论早已定型,但没有被易学家广泛使用,因为它与《说卦传》“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不完全一致,当面临矛盾时应遵循《说卦传》系统(《说卦传》通于三易,最晚成熟于夏代)。而“兑为虎”则不同,它来源于更早的上古经典天文学,而且是当时普及型的天文常识。

(本次推送信息来源:释《周易》中的“虎、豹”兼论十二属相起源(文:李守力)_国学之窗:李守力(lishouli2024)_lishouli的和讯博客 http://lishouli.blog.hexun.com/60667019_d.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