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将倾时的倚墙人

对于贝托鲁奇这位导演,中国的观众最熟悉的电影作品还是《末代皇帝》。作为历史上唯一能够进入故宫拍摄的电影,贝托鲁奇以他一己之力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资本的同时,中国同行们也不遗余力地争取合作——例如演了个侍卫头子的陈凯歌。

清朝末代皇帝最后一集 一部外国人拍的清朝末代皇帝(1)

没有人会愿意缺席这部电影,也没有人会错过这部电影。《末代皇帝》是一块奇异的丰碑,它由外国友人高高筑起,上面写满的却满是汉字的传奇,或者说,是那个时代里,所有的荣华富贵,破落山河,是大厦将倾时候一束指路明灯,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于何方,也没有人知道他将在哪里落脚。

可这就是《末代皇帝》,可这就是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最后一集 一部外国人拍的清朝末代皇帝(2)

想必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对其中那只活得比溥仪还长的蝈蝈记忆犹新。而这个镜头正是出自溥仪登基当天,此处贝托鲁奇用了一个30秒左右的长镜头来呈现。小皇帝缓缓地迈下九五之尊的宝座,向着那块明黄的绸布冲了过去。一个孩子小小的背影,就这么推开了破落的清王朝的大门,揭开了那扇遮羞布,开启了他注定悲哀的一生。

清朝末代皇帝最后一集 一部外国人拍的清朝末代皇帝(3)

一个缓慢的跟镜头随着小小的皇帝,透过那明黄迈过门槛。观众就像是跟在皇帝身后的审视人看着他走进一个近乎深渊的远方。贝托鲁奇用这样的镜头语言配合坂本龙一壮阔的音乐,渲染出了深沉的无奈之感,让作为看客的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景深的改变也是为了这样的情绪而行的,从小皇帝的中景,到奔跑的全景,再到满朝文武的全景。贝托鲁奇的情绪从来不是突兀的而是逐步递进的,一层一层地往上递进,把观众的情绪堆积到最高点,再把它点燃,正是大师手法。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看到侍从,看到文武大臣,看到一个王朝,看到一个时代。这样以小见大的千秋笔法是贝托鲁奇立于艺术殿堂的有力武器。

清朝末代皇帝最后一集 一部外国人拍的清朝末代皇帝(4)

除了镜头,色彩的运用同样是其中的点睛之笔。故宫是怎样的辉煌,其本身的金碧辉煌本就已经足够夺目。而贝托鲁奇不惜以大片的明黄和朝臣身上的蓝红朝臣对比,将这样的震撼与辉煌放大了,而放大后的效果,就是将小皇帝放在了一个与他身份不符的过于硕大的环境之中。而这样身份与环境的对立,使得导演希望表达的阴沉无奈之感传达的隐晦而独立。

清朝末代皇帝最后一集 一部外国人拍的清朝末代皇帝(5)

大师的电影,一个又一个镜头分析都是不为过的。只可惜终究没有到大师的程度,只能在一两个镜头上加以分析。《末代皇帝》当年席卷了奥斯卡的辉煌是后人难以复制的,而对于我国的电影人来说,以我国的历史积淀打造的电影艺术的最高峰始终是我们正在攀登的。而贝托鲁奇和他的《末代皇帝》都是这座山上的一座丰碑。

清朝末代皇帝最后一集 一部外国人拍的清朝末代皇帝(6)

总而言之,这是个艺术被款待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