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是大姚县唯一的直过民族,所谓直过民族就是从奴隶社会没经封建社会而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据考证,大姚县境内的傈僳族是早年从怒江迁移来的,县内的傈僳族主要聚居在湾碧傣族傈傈族乡巴拉村的炳海、陆家湾、尾坪子,原小厂村委会(现撤并巴拉村的12个村民小组都是傈僳族)三台乡黄家湾村委会的支倮坪、瓦乐箐、玉独嘴、毕家坪、铁锁乡七棵树村的上下希里所。都在沿金沙江边的燥热河谷地带,干旱缺水,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人无三分银,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吃水靠背驮。”就是傈僳人的真实写照。解放初期生活极为贫穷落后,男女老少无鞋穿打赤脚,穿的是麻布衣服,晚上睡觉用山竹编的蔑折巴就地铺上就是床了。生活极为简单,用石磨把包谷磨成粗中有细的包谷面,用筛子筛后粗的包谷米下锅煮约半个钟头后再将包谷面放进锅内搅匀成搅搅饭就是全家人的正餐了,菜吃的是荨麻、青苔;生产方式粗放,种一撇坡,收一土锅,一年只有半年粮,还有半年靠挖野山药吃;住房也非常简陋,墙是乱石支砌,内外和点稀泥糊上,屋面割茅草盖上就是傈僳人的家了。因天气炎热,吃盐茶是傈僳人的唯一爱好,早中晚都要喝,所以茶的用量也大,全靠买是买不起的,大部分是到山上采椎梨树寄生蒸一道去除部分苦涩味晒干储存备用,条件好点的加上点真茶和野茶一起下锅煮,再放点盐就成盐茶了。“山上黄连苦,世上傈僳苦”,过去的傈僳吃尽了人间的苦难,受人歧视,不当人看,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吃水不忘挖井人养儿不忘父母心(吃水不忘挖井人)(1)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傈僳族同胞也和全国56个民族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傈僳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思想观念的差距及历次的政治运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始终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傈僳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一九八六年开始,到一九九六年的十年间,傈僳人的居住条件由土木结构的瓦房替代了石头垒的茅草房,木垛房,闪片房,条件好点的还盖了宽敞的明亮的洋楼。

吃水不忘挖井人养儿不忘父母心(吃水不忘挖井人)(2)

近年来在书记“一个也不落下”的扶贫政策的支持帮助下,脱贫攻坚力度的不断加大,傈僳族的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硬化公路村村通,家家都有夜明珠”,人背马驮、松明火把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居住及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村组实行整体搬迁,全县傈僳族异地搬迁212户814人,搬迁户都住上了小洋楼。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带头人的带动下,傈僳人找准自己的发展思路,各村各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发挥优势,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实现了整体脱贫。如小厂乜波罗一组的傈僳族李在成户,在几年前仅核桃单项年收入近20万元,巴拉村陆家湾组的何吉祥户,以养羊为主,现存栏山羊460多只,仅骟羊就有200多只,每年出栏50多只,收入10多万元,小厂三组的李伟鹏户,以发展畜牧为主,自筹资金建盖畜厩,引进藏香猪养殖,现藏香猪存栏100多头,即将出售,他家还养殖山羊80多只,经济林木也有可观的收入。

直过民族地区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100%。教育、卫生、金融、行政等行业都有傈僳族参与国家大事,行使主人翁的权利。我是解放初出生在穷山沟金沙江边的傈僳娃子,在党的关怀下,六十年代从巴拉小学考入大姚二中(石羊中学,当时全县仅有两所中学),成为全县第一个傈僳族中学生,23岁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民办教师,大队干部,28岁为副科干部,34岁为正科干部,退休前为副处级,也是全县第一个级别较高的直过民族干部。现在退休在家,每月领着丰厚的养老金,生病了住院享受着国家医保。县委组织部、老干局非常关心关注我们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学习和生活,经常组织我们离退休干部举行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参加老年大学,退休生活丰富多彩。

吃水不忘挖井人养儿不忘父母心(吃水不忘挖井人)(3)

过去不当人看的傈僳族,在党的关怀下,过上幸福安康、自由平等的日子,托的是党的恩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傈僳族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我代表全县2716人的直过民族--傈僳族,表达共同的心声,吃水不忘挖井人,直过民族谢党恩。

大姚县法院退休干部李德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