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片山水不仅以大红袍茶树、九曲溪漂流、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漆画闻名于世,更重要的是这里哺育了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巨人朱熹,并见证了他半个世纪的生活点滴。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1)

武夷山的大王峰因其响亮的名号和毋庸置疑的绝美风光,赢得世人的青眼有加和无限遐思。

撰文、摄影:米高

朱熹和武夷山有着解不开的渊源。这位开创了一整套哲学体系的理学大家、文化巨匠和诗人,在这片山水间度过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光。是这里的青山绿水孕育了他无尽的才思?还是他反哺了这片山水无穷的魅力?两者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2)

以武夷山水为背景创作的漆画《武夷之春》高挂于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见证了诸如中央领导人交接班合影、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等重大历史性时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1183年,这一天风和日丽,朱熹神清气爽地站定在隐屏山下,指挥工匠们动工,开建他5年前就已经构思好的“武夷精舍”。他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者,对建筑的安排早已胸有成竹:山麓环抱中安置着三间房屋,取名“仁智堂”。左右两侧是卧室。朱熹把自己的卧室取了名字“隐求室”,右边的是接待朋友同好的“止宿寮”。在垒石为门的一侧建有一排房屋,作为学者的住处,取名“观善斋”。斋前建有两座亭子——晚对亭和铁笛亭。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3)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4)

虽然先哲早已驾鹤不知所终,但这片山水孕育的哲思却随着岁月无声地荡漾开去。

有了这么一处所在,朱熹欣慰不已,更可以将生平所学及抱负尽情施展。他将这欢喜之情在自己的诗作《精舍杂咏十二首》里尽情抒发。门徒纷至沓来,一时间“谈笑有鸿儒”,晦庵的理学精髓如九曲溪水一般,绵延而有力地荡漾开去,渗入到一众学人的血脉之中,其中不乏大学者,如刘火仑、詹体仁、李闳祖和叶味道等人。渐渐的,武夷山中出现了“云庄山房”、“南山书堂”、“咏雪堂”、“静可书堂”等等。一时间,堂以山名,山以堂传,这片东南奇山秀水被后人称之为“道南理窟”。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5)

武夷精舍屡建屡毁,但其地位和名望却与日俱增。

其实,开建武夷精舍的前一年,朱熹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对这一套书,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直到临终前仍在修改《大学章句》。然而,这套煌煌巨著对中国的历史影响不容小觑。作为元明清科举制度的标准教材,它不但被治国者奉为根本,也影响着社会各色人等的处世标准。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6)

虽然物是人非,但朱熹的思想体系已然在历史上刻下烙印。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7)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能享祀孔庙,其与“二程”(程颢、程颐)合称“程朱学派”。他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东面,存有一片遗址,公元1144年,15岁的朱熹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与武夷山的渊源。就在前一年,朱熹父亲朱松不幸病故,临终前托付好友代为照料儿子。朋友悉心选了一处风水上佳的地方盖屋,在其给友人的书信中可见当时情形:“于绯溪(即潭溪)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又于七仓前得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就这样,在这片碧水潺潺、竹林掩映的清静之所,朱熹开始了其长达半个世纪的读书生活。

好风水自然能让读书人思路清晰,心无旁骛。对这个所在,哪怕是离开后,从朱熹对其怀念的诗句里还是能体会出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忆往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教失计东迁谬,惫卧西窗日满川。”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8)

恬淡惬意的山居,让岁月静好,让学问绵延。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9)

墙角的一株果树果实累累。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10)

当地人都透着一股仙气,仿佛得了先辈的真传。

我踏进这座如今只剩下遗址的紫阳楼,依稀能感受到原有建构的典雅庄重。在这里,朱熹伏案疾书、皓首穷经,为往圣继绝学,并开创了饱含心得的“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虽然这幢楼履建履毁,但康熙的亲笔御题——“学达性天”,已经说明了问题。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11)

不知道朱熹读书之余,有没有来山中品一品大红袍?

说起朱熹在武夷山的修行,可离不开他的老师刘子翚。这位被世人称为屏山先生的理学家和文学家当时远离朝政,隐居武夷山,专心著述讲学,并敦促朱熹日夜苦读。据传朱熹向刘子翚请教入道门径和次第,刘子翚说从《易经》中可有收获,并以“不远复”三字告诫朱熹。

如今在武夷山中水帘洞旁的“三贤祠”内,可以见到刘子翚的塑像。另两位就是朱熹和刘甫。他们三人经常一起郊游,讨论学问。刘甫终身不仕,经常诗酒自娱,与朱熹非常契合,可惜早亡。朱熹写诗纪念:曾说幽栖地,与君共接连。欲携邀月酒,同棹转鱼船。遽尔悲闻笛,真成叹绝弦。林狷催老泪,为子一潸然。这份情谊让人动容。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12)

三贤祠内供奉着刘子翚、朱熹和刘甫的牌位。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13)

三贤祠旁就是游客流连忘返的水帘洞。

武夷山水不仅滋润了朱熹的学术思想,也孕育了他的诗情画意。读书研究学问之余,他和同道中人一起流连忘返于九曲溪畔。这是武夷山水的灵魂,发源于黄岗山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溪,两岸杂花生树,峰峦叠嶂、鸟啭莺啼,移步换景,全程近10公里。

朱熹所作的《九曲棹歌》情深意切,词藻清丽,是历代文人骚客吟颂武夷诗中,最早概括描绘九曲溪风貌的佳作。至今读来,仍令人叹为观止。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掉歌闲听两三声。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14)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元人识,唉乃声中万古心。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15)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16)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17)

九曲溪水

朱熹还是一位书法家,武夷山现存他的摩崖题刻还剩余13处,数量仅次于明万历年间隐居于武夷山云窝的卸任兵部侍郎陈省(32处)。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时,朱子理学遗迹的摩崖题刻极受青睐。题刻既有游赏风景的即兴之作,也有其深思熟虑的哲思之辩,还有其涓滴留存的生活意趣。徜徉在武夷山水之间,品察先哲的手书,感叹岁月易逝,但志趣永续,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18)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19)

武夷山摩崖石刻。

朱熹武夷山论道(探访武夷山朱熹足迹)(20)

九曲溪雾,留我须臾住。无意踏寻芳菲路,一晚豪雨如故。高歌不怕人猜,东风醉倒入怀。最是江湖快意,跌落空谷翠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