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杜拉尔牧场的牧马人)(1)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是歌词,更是一幅栩栩如生、充满诗情画意的真实画面。

1964年暑假,碰到儿时的好伙伴小梁,他约我到杜拉尔牧场玩几天,我正愁暑假作文没啥可写,就一口答应了。

蒙古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杜拉尔牧场的牧马人)(2)

他们一家是伊尔施生产队社员。三年级时,他们举家迁往大石寨公社一个蒙族屯,时隔一年,又回到伊尔施。家中兄弟三人,小梁是长兄,因生活困难没有再上学。

第二天早上不到八点,我们骑马出发了。路长满了蒿草,只有两道车辙和马踩踏的蹄窝,留下深深的痕迹,向远方伸去。据考证,远在元、明、清朝代,这里只是驿道,路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海拉尔官府出资修筑的。驿道因阿尔山温泉而有,公路也因温泉而筑。交通的便利,让远近的农牧民、商人、喇嘛、俄国人、日本人,坐着马车、牛车或汽车,携亲带眷纷至而来。

蒙古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杜拉尔牧场的牧马人)(3)

我们缓缓前行,马铃儿发出串串清脆悦耳的响声。第一次骑马紧张又兴奋,双手紧紧握着缰绳,控制着马的速度。一路上秀美的景色我们无暇顾及,就连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红石砬子玫瑰峰,都匆匆而过,失去一饱眼福的良机。小梁骑的是匹野性十足还没驯服的小青马,一路上扬着头,歪着脖子,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常常把我远远的甩在后面。每停下来等我时,小青马总是不情愿就地打转,伺机脱缰而跑。过了红石砬子,我们下了公路,朝北进入了沟塘,准备翻山走近路。顺着山脚走,走上了一条羊肠小路,刚刚转过山弯,不远处的山坡上,十几只狍子悠然地吃着草,我们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狍子昂起头警惕地和我们对视着,猛然间它们好像感觉到了什么,立刻向林中飞奔而去。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一鼓作气翻过两座山梁,下了山就是牧场。骑马下山身体一直向前滑动、倾斜,总有一种要掉下马的感觉。小梁告诉我要走“之”字路,果然好多了。下了山就是杜拉尔牧场。首先迎接我们的是冲出来的四条牧羊犬,不远处的帐篷前,小梁的同事一边挥手一边喊着什么,小梁告诉我,他是大师傅——老楚兼管后勤,牧场还有一位羊倌姓程。

蒙古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杜拉尔牧场的牧马人)(4)

杜拉尔牧场,距阿尔山四十多公里,西与蒙古国比邻,北与新巴尔虎左旗的罕达盖交界,地势辽阔,水草丰美,是天然的大牧场。牧场的帐篷很大,坐北朝南,一边是木板搭的长铺,中间一座铁炉子,另一边是桦木杆钉的桌子,桌面上铺的是桦树皮。“开饭啦”,传来老楚喊我们的声音。“厨房”是用木杆搭成的棚子,桌子上已盛好三碗玉米饭,一碗凉拌蕨菜、一大碗煎鱼段,打开锅,老楚又盛上一大盆土豆炖牛肉。饭菜的香味、花草的芬芳、泥土的气息,沁人肺腑、醉人心扉。

牧场的圈舍是用桦木杆围成的半圆形,像田径场的弯道。外圈是马圈和牛圈,里圈是羊圈。坐在帐篷里能观察到圈舍的全貌。小梁说,狼要偷袭羊必须经过马圈或牛圈,而且对面是帐篷,还有牧羊犬巡护,羊安全多了。

牧场的每天早晨,打开圈门,把牛马羊放出去,晚上赶回来。散放的牛马,常有离群走散的时候,一般都是混到罕达盖公社的牛、马群里。因此,牛马身上都有烙印和编号,很好找。蒙古族牧民好客,每次去罕达盖一带找马都要喝酒,不论认识不认识,能喝不能喝,都要喝,喝好为止。

蒙古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杜拉尔牧场的牧马人)(5)

牧场一带的野生动物很多,獐、狍、鹿、熊、猪、狼等经常混到牛、马群中。狼是光顾牧场的“常客”,特别是当夜幕降临时,绿色的光点从远处一闪一闪的射向牧场的圈舍,那是群狼的眼睛在觑视羊圈。狼非常小心谨慎、聪明、机灵,不轻易出击,每当听到牧羊犬连续不断的吠声,那是狼已经偷偷的摸上来了,潜伏在附近。这时,小梁和同伴点着火堆,烤上鱼干,就开始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地边吃边聊,零星的犬吠声告诉他们,狼没有找到机会,已经悄悄地离开了圈舍附近,走开了,小梁说狼怕火。临睡前还要在火堆上加湿木头,以延长燃烧时间。

夏天,是阿尔山温泉洗浴的最佳时节,牧民们骑着马,赶着一长串的勒勒车,慢悠悠地走着。杜拉尔牧场是呼伦贝尔草原去阿尔山温泉的必经之路,小梁和同伴用最好的茶和饭菜,招待远道路过的牧民。牧民也拿出黄油、炒米和奶酪等回馈。

蒙古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杜拉尔牧场的牧马人)(6)

牧场帐篷门前对着的小河是人畜饮用水的地方,也是天然的“养鱼池”。里面有哲罗、鲤子、青鳞子、鸭鱼、鲶鱼等多种天然鱼。想吃鱼,吃哪个品种,拿个土篮子,不到十几分钟就能捞满满一脸盆,不够大的、刺多的白鱼、青鳞子都要放回河里,小梁说,这是“放养”。我们到牧场的第二天晚上,吃的就是现捞的鲶鱼炖柳蒿芽。

“马不喂夜草不肥,凡膘肥体壮的马一定是喂了夜草”,小梁用无可置疑的语气对我说。每天下午,小梁都要赶着只套一匹马的胶轮车去割草。每天要割三、四车,以备晚上喂马。割草用的大镰刀一尺多长,刀把近三米长,叫钐刀,割草要把钐刀抡起来,钐刀所到之处,青草一片片倒下来。

小梁每天还要到马群中两、三次,看看马是否有丢失离群的。他告诉我,平视马群和登高远眺的视觉是不一样的,登高远眺,漫山遍野的牛马羊,就像一片片洒落在草地上的花瓣,景色赏心悦目。

蒙古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杜拉尔牧场的牧马人)(7)

伊尔施生产队有九十多户人家,五百二十多口人,生产队以长短途运输、劳力输出等副业为主,农业为辅。伊尔施生产队利用杜拉尔丰富的水草资源,发展畜牧业。杜拉尔牧场共养牲畜五百头只,其中:马近二百匹、牛近百头、羊二百多只。小梁如数家珍似的告诉我。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是社员用辛勤的汗水挣来的,他说这些时,有一种自豪感。牧场里的三人,各有分工,小梁负责牛马,老程负责羊,老楚负责做饭和后勤。

小梁对马情有独钟,他和马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时间还多。七十年代初,他担任生产队长期间,主管副业和车队,只要有时间还要到牧场住上几天。他是一位牧马能人,经他手驯出的马不知有多少,到马群抓马不用套马杆,把帽子摘下来放上一两块豆饼,一边轻声吆喝着,一边渐渐靠近要抓的马,当马伸头吃豆饼时迅速用缰绳扣住脖子,戴上笼头。他在马群中随意抓住马的鬃毛就能骑上任其奔跑。他说,马通人性,这些都是多年和马在一起摔打出来的。过去的小梁,如今已是年近七十的老梁了,他因身体欠佳,今年才退出牧马人的生活。

蒙古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杜拉尔牧场的牧马人)(8)

清晨,朝阳冉冉升起,晶莹剔透的露水珠洒满牧场,清新的草木花香随风荡漾,牧场一派生机盎然。黄昏,夕阳的余辉映红牧场,牧归的牛、马、羊群浑然一体,拉着长长的队伍蜂拥而归,势如潮涌,十分壮观。

我在牧场待了七天,牧马人生活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因此,我的作文“牧马人”也受到老师的好评。时至今日,牧场的蓝天白云、奔腾的骏马、浑厚的老牛、洁白的羊群及小梁和他同伴那古铜色的脸庞,常常浮现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