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佳作100篇(三十多位书评人接力)(1)

《资治通鉴》是中国首部编年体通史著作,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录了春秋战国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由于《资治通鉴》为文言文,现代人阅读有诸多不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柏杨用独特的语言,将全书翻译为白话文,是为《柏杨版资治通鉴》(36册),使得原为晦涩难解的文字,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读者不仅限于专家、知识分子,更扩及到学生、上班族等所有人群,将旧时帝王之“借鉴”,转化为现代百姓的“明镜”,成为当下读者掌握历史规律,厘清混沌时局,看清未来道路的极佳读本。

但因《柏杨版资治通鉴》字数达一千万,对普通读者而言有一定的门槛,所以我们邀请我社书评圈的三十多位书评人,每人为其中一册(14、31两册暂缺)写一个简短的评论——

普通读者史学入门的最佳读本第一卷 《战国时代•吞并六国》书评作者:曹文学

第一卷时间跨度较大,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到公元前211年,秦统一六国威加海内,近二百年历史,当是36卷《柏杨版资治通鉴》中时间跨度最大的一本。这二百年是“礼崩乐坏”的二百年,是诸侯混战的二百年,也是百家争鸣的二百年。这二百年完成了从奴隶制度到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转变。这二百年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各种思想空前发展,相互碰撞,成为中华民族找寻自己文化根源的重要依据。

必读佳作100篇(三十多位书评人接力)(2)

柏杨先生并不是简单地翻译司马光原作,而是以现代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合理意译。且柏杨先生借古已有之的史书编纂者表达自己史学观点的“史论”法,不仅在译文中间注有部分议论,还加入“柏杨曰”,以现代的思想体系解读评说历史事件,语言幽默辛辣,嬉笑怒骂间深刻揭露了专制制度的本质与当权者思想伪善。许多现象司马光囿于当时思想的局限性无法看清,或者因讳不敢言说的观点,柏杨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来。“柏杨曰”作为一种史论,既能紧绕《资治通鉴》记录的历史事件,又不拘泥于司马光的历史观点,以古论今,虽是一家之言,却也是一种很不错的当代翻译古代史学著作的尝试。

柏杨的哈姆莱特第二卷 《楚汉相争•匈奴崛起》书评作者:石子凡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柏杨版资治通鉴》由译到评,展现出了柏杨读到的《资治通鉴》,传达出了柏杨于史于世的独特臧否。

受柏杨笔墨史思的指引,读完公元前210年到公元前161年的历史,加深了对楚汉风云变幻、吕氏家族兴衰的了解。由衷地感受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印行的这套书,的的确确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普及、“平民史观”深入人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柏杨将长达十年的精力投注于此皇皇巨著,其中恒心毅力,实在让人佩服。

在全民素质不断提升,学生乃至普罗大众都有更高的阅读追求的未来,这套书的受众会逐渐变小吗?又或者被碎片化、娱乐性阅读劫持,渴望即时满足的读者们会越来越多的对这套书青眼有加?无论如何,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套书因其阅读流畅,观点鲜明—— “易上手”“有态度”,在《资治通鉴》“入门”书籍中仍会如过去与现在一般占有重要的一席。

读历史就像在和古人对话第三卷 《黄老之治•开疆拓土》书评作者:李新宇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谈《柏杨版资治通鉴》第3卷。

第三卷是从公元前160年开篇的,这段时间史称“黄老之治”,是华夏道学之渊薮。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黄老之术形成于东周战国时代,继承、发展了黄帝、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他们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是可以用来指导人们顺应天时而生活的,无为而治也不是由着民众随心所欲,而是“休养生息”,人们感受到这种时势的变化,后来就出现了被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应该说这时段民心敦厚,简直算得上西汉最著名的一段美好时代。

直到公元前140年的10月,汉武帝刘彻下诏征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人才,题目是“古今治国之道”。年轻的汉武帝急于求成,希望能有文治武略变成自己的光辉业绩。自此,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时代到来了,以前的那个宽容自由、纵容知识分子的美好时代不见了,代之而来的则是漫长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年代。

读历史真的是可以解决我们认知上的一些问题,就像和古人对话,在浩渺的历史时空中,个人只是沧海一粟,面对着历史中的大变革、大洪流,个人得失完全算不了什么。

辩证思维之下的鉴史明治第四卷《宫廷斗争•万里诛杀》书评作者:邵颖竹

新版《柏杨版资治通鉴》解读特色:

一是语言特色,本套书的定性为《资治通鉴》入门读物,词句采用浅显的白话翻译,叙述风格极具故事性,加之柏杨先生对部分词字加注读音或释义,整体的阅读体验无比顺畅,但也不乏存在许多不符合历史厚重感的“柏杨式”的词句,淡化了历史与时代的出入感。二是逻辑特色,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分段概括,使之纲目清晰,比如我手头翻阅的第4卷,小标题为“宫廷斗争,万里诛杀”,用四字词语将西汉王朝(公元前90年至公元前21年)的这段历史的主要特征呈现出来。三是思想特色,名家解读不同于语言翻译之追求“信、雅、达”,必然会带有其本人的理解和感悟。《柏杨版资治通鉴》中,柏杨先生对班固和司马光的分析进行了再评价,给读者三维立体的历史解读体验。四是再版特色,随书附送时空地图、书目版鼠标垫,重新补绘历史地图等,帮助读者建立了历史时空观。

对人性的深刻揭示第五卷《昏君辈出•王莽篡权》书评作者:王旭

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是柏杨先生个人意识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一个缩影,源自于他饱经沧桑的社会阅历与思想锻炼。同样,《柏杨版资治通鉴》也刻下柏杨先生深深的意识烙印。特别是十年牢狱之灾,让柏杨对历史、政治、社会有了更深、更为个性化的领悟。这套《柏杨版资治通鉴》,作为思想与历史的双重文本,体现了柏杨个人意识在历史叙述中的独特作用,一种不自觉的个人情感沉溺在历史文本中。这种个人情感的渗透,融合了当时的主流历史观点,也引发了接受者和读者的共鸣。

柏杨的“百家讲坛”第六卷 《全国混战•马援之死》书评作者:凌峰

纪念一位歌者,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传唱其歌曲;纪念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传诵其文章。2020年3月7日柏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柏杨版资治通鉴》36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后世多把《资治通鉴》作为政治艺术必修课加以学习,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文人雅士政客学者将该书作为必读经典,多有批注和点评,又使该书成为了一部思想大交流、大讨论的舞台。柏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登上这个“舞台”,通过翻译整理、点评分析,使该书充满了浓厚的柏杨元素,用独特的语言,“将旧时帝王之借鉴,转化为现代百姓的明镜”。此语表明三个观点,一是现代,即用白话文的形式表现,包括官职、人物关系等;二是百姓,使人透过权术看到生活;三是明镜,可知历史兴替。在归功于一个好的脚本的基础上,我们不得不把相应的功劳记到柏杨的头上。《丑陋的中国人》的盛名无法掩盖白话版《柏杨版资治通鉴》独特的魅力。

《柏杨版资治通鉴》与《易中天品三国》有着类似的全新视角,一样的古语今译,一样的独到见解,一样的嬉笑怒骂,假如有那么一个机会,柏杨先生走上百家讲坛,开讲《资治通鉴》,配以其中精美的历史地图,通俗易懂的文学翻译,定会取得收视大观。可惜柏杨先生2008年已经作古,我们永远地失去了听讲的机会,好在还有皇皇36卷《柏杨版资治通鉴》,供我们去品读,去追思,去回味。

京师唱罢登台戏,燕然惟留汉将功第七卷《燕然勒石•跋扈将军》书评作者:刘妍

柏杨用自己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了一座座历史宫殿,在这些宫殿中,他会为勇于进谏的直臣表示欣赏,会对告密小人表示唾弃,会对为了生存而叛变的蛮夷表示理解与同情,更会对如虎的暴政大声抨击。在每一段“柏杨曰”里,我们都能看到一个真情流露的柏杨,他让散落在编年体里的大事小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站到了读者面前,人们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血肉丰满”的有机体。在度过漂泊动荡的一生之后,柏杨曾写诗自勉,“九天翱翔闯重雷,独立高岗对落晖。孤鸿不知冰霜至,仍将展翅迎箭飞。”透过这些诗句,人们仿佛看到了他埋首纸堆潜心研究的身影。虽然黑格尔曾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但我想,柏杨对《资治通鉴》的痴迷连同我们对《柏杨版资治通鉴》的品读,都是在为了增加教训被吸取的可能性而努力。

从黄巾民变看东汉瓦解第八卷《黄巾民变•东汉瓦解》书评作者:李华雪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柏杨版资治通鉴》的“黄巾民变、东汉瓦解”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厘清为何会发生黄巾民变以及东汉王朝必将走向覆灭的原因。

印象中最为深刻的一个人物是皇甫规。他一生戎马,征战边疆,建功无数,但是为了避免陷入宦官主导的奸党陷害,准备急流勇退,以保存自己和家人。在这里,柏杨用白话,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鲜明地注解了当时政治上的乱象:因为自己一直担任高官职位,为了退避,不断声称有病,要求辞职,中央都不批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以为只要自己违规被人举报,中央就会对其免职。此时正好有朋友的灵柩运还故乡安葬,皇甫规故意越过辖区边界,前往迎接。然后派他的心腹,向并州刺史胡芳告密,想借其之口指控皇甫规擅自远离军营,劝告胡芳急向中央检举。不料,这个法子却被胡芳识破,他说:“皇甫规想早日摆脱官场,故意搞这一套,我为国家爱才,不能中计。”

从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皇甫规干得好好的,既有朝廷的器重、同僚的支持、下属的拥护,更有老百姓括边疆各部族的拥护,以及留名青史的赫赫战功,皇甫规为什么一定要辞职呢?我想,这与当时的朝政的腐败和昏庸是分不开的。

三国无需演绎,照样步步惊心第九卷《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书评作者:王云峰

与《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不同,《资治通鉴》围绕政治斗争的折冲樽俎、纵横捭阖,以史家角度平行记录着魏蜀吴三国的历史片断,许多历史细节并未被宏大的叙事所淹没。比如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发生在曹操身上的事很多,如司徒赵温延聘曹丕反被弹劾免职,曹操欲封田畴被拒最终收回成命等,并未被赤壁的熊熊火光所遮盖,也更能彰显曹操的性格。孙权与张昭君臣之间砌墙放火的对峙,颇具戏剧色彩。正所谓:三国无须演义,照样步步惊心。

“柏杨曰”与“臣光曰”,称得上柏杨与司马光时隔千年的穿越式合作,时代不同,各有千秋。柏杨为魏延的结局叫屈,认为魏延当初兵出子午谷的战略成功可能性很大,并且魏延并非反叛,结局可悯。当百姓要求为诸葛亮建立庙宇时,刘禅竟然不准。柏杨就此评论道:“刘禅本年已28岁,皇帝的线条开始分明,可能早就不耐烦‘权臣’对他的控制。”

“柏杨曰”延续着作者口诛笔伐、字字见血的写作风格,不过在本书中,明显严谨收敛,面对中国历史,柏杨既是斗士,也是传人,正如钱穆在《国史大纲》序言中所称,始终保持着“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每一个读者都需要一场历史通识课第十卷《寿春三变•司马夺权》书评作者:王小凤

记得老师讲得很清楚的一句话:如果觉得读古籍读不下去,那就去读一读柏杨,会打开你们对历史认识的一扇门。柏杨先生致力于把经典通俗化、普及化,让他能够用大家都能看得懂的语言,来读让人望而生畏的历史巨著。细心的人会发现,柏杨先生不仅仅是将《资治通鉴》予以了白话处理,还加入了个人的思考和批判,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对历史人物一分为二的分析,这一点倒是很“柏杨”。从《柏杨版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发现其视野之开阔,思绪之飘逸,博览群书,旁征博引。

不读死书,言阅读历史,对人们进行一定的历史通识教育,会让人变得更客观,而不是极端化或者两极化。就像很多时候,一提到司马懿,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前两年的电视剧《军师联盟之司马懿》,又是一味的把司马懿打造成了个体成功学典范。柏杨先生提到司马懿,怎么说的呢?他是专制制度权力猛虎下的一个受害者,他追求权力,站在权力顶峰,就是避免自己受伤害。这一点,给我们认识历史,认识司马懿一个新的视角。

如果说,每一位读者,都需要一场历史通识课的话,我要说,柏杨先生的白话版《资治通鉴》值得一嗑。语间带着个人情绪,谈笑间为读者奉上一道珍贵的历史通识教育大餐。

重要的是见无可阻挡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第十一卷《八王之乱•大分裂》书评作者:宣凯泽

《柏杨版资治通鉴》第11卷主要讲述的是西晋“八王之乱”到迁都建康30年间的史事,晋王朝从晋惠帝迎娶贾南风为皇后埋下“八王之乱”的祸端,进而导致绵延三百余年的“五胡十六国”的大分裂时代,可谓是中华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往事。柏杨先生在本卷中对司马家族的戏谑与痛斥,极能反映出他的史观,其中甚至暗和二十世纪中叶台湾的政治现状。读《柏杨版资治通鉴》不仅仅在于通读史料,那只是千载以降帝王将相、“无涯过客”的一些事罢了,更重要的是要见山见水见众生,见司马光借古资宋朝皇帝之政,见柏杨先生借古把脉封建王朝之弊,寻觅一条民主自由新路之实,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其中的温情与残酷、伟大与渺小、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以及无可阻挡浩浩汤汤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才能真正得到这套鸿篇巨制的个中三味。

混乱中的暴政第十二卷 《五胡乱华•石虎暴虐》书评作者:宋阿敏

《柏杨版资治通鉴》是柏杨先生历时10年翻译的《资治通鉴》白话版。在这套书中,柏杨先生以“柏杨曰”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的观点。书中不乏对于“酱缸文化”和吃人的君主暴政的抨击,鲜明地阐释了柏杨先生站在人民立场、为百姓说话的历史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大臣看的,《柏杨版资治通鉴》是写给今天的百姓看的。

司马光历时19年编撰的《资治通鉴》为后人知晓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柏杨先生历时10年翻译的白话版更为今人走近历史贡献了力量。该套书第12卷《五胡乱华.石虎肆暴》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136年。

当我们走进历史的经纬时,能痛定思痛,吸取教训,反思过去,面向未来,《资治通鉴》和《柏杨版资治通鉴》都功不可没!

今人津津乐道的淝水之战,是生活在当时人的大悲剧第十三卷 《苻坚大帝•淝水之战》书评作者:高凯翔

第13卷所处的朝代是五胡乱华的一段时间,主要写的是从前秦的苻坚登极到死去,中国的北方被前秦短暂的统一,随着淝水之战前秦的失败,北方又进入更加混乱的分裂时代。从355年到393年,不到40年的时间,出现了接近十个国家的交替,长江以南是晋国,北方的政权更替非常频繁,从最初的前燕和前秦在北方对峙,到苻坚率领前秦攻灭前燕,统一北方,不久,就发生了淝水之战,前秦败了,实力大损。本来投靠前秦的将领们如慕容垂、姚苌等纷纷叛变,分别建立了后燕和后秦。北方开始动乱,然后又出现了西燕、西秦、后凉、北魏等国家,这些国家在北方纷争不断,打来打去,很多武装力量一会儿投靠这个,一会儿又投靠那个,在乱世中摇摇摆摆,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同一个人向不同的国家称臣,每个国家都给他封个官职,投降、叛变再投降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在这个乱世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君主中,有残暴的如苻生,有英明的如苻坚、慕容垂,有狠辣的如姚苌,有隐忍的如拓跋珪,有草包的如司马奕;为臣者,有国家的栋梁如王猛、慕容恪等,有玩弄权术的如桓温,有桀骜不驯的如邓羌。

统万碑文,自毁长城第十五卷 《统万碑文•自毁长城》书评作者:王清平

《资治通鉴》是一部浩瀚的皇皇巨著,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学双壁,创造了史学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后者以纪事列传为主,前者以历朝历代兴衰人物起伏为主。

对于《资治通鉴》这一部语言高度凝练、高度历史深度化的作品来说,普通读者要想读懂读透,这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涉及历史人物众多、战争频繁、计谋奇出、背景广泛。若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做功底,必然是难以阅读的。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版的《柏杨版资治通鉴》,以白话版全新风格翻译讲述,完全避免晦涩难懂的古典文言文。柏杨先生采用生动幽默、诙谐有趣、引人入胜的文学翻译,同时又不失原著精髓,让读者得以飨宴。

《资治通鉴》为后代历史提供了扎实史料。叙述手法以议代叙,以叙代议。人物很多充满悲剧,有一种宿命感围绕,无法脱离也无法跳出,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前进。在历史滚滚长河中,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都随着时间消逝,又引得多少壮士埋尸沙场。

引帝王将相之书,入寻常百姓之家第十六卷 《南北朝•刘彧诏书》书评作者:卢薇

《资治通鉴》承载着千年帝国之兴衰,帝王之得失,将相之沉浮,总结了很多历史的经验教训,可谓是一部帝王将相必读之书。《柏杨版资治通鉴》是一部白话文版的《资治通鉴》,书中还编入了柏杨先生个人对于历史人物或事件分析与见解,虽然评价中掺杂了些许个人的情感因素,但也不失为一种理解方向,仅供参考不必过于介怀。

以叙事为主,人为辅的《资治通鉴》,并没有在人物的描写上注入过多的笔墨,例如对人物的外貌、心理、神态等的刻画,在书中是很少看到的。人物的形象性格几乎都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大部分都是侧面描写,需要我们自己去揣摩和勾画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在每个事件的结尾会有柏杨先生对于人物的理解和描述,这也有助于我们更精准的去把握历史事件的内涵。历史是由人物构成的,每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事情的走向与成败。

南北朝是帝王更迭最为频繁的一段时期,是个大分裂时代,也是个大黑暗时代,战争频发,民不聊生。如果你梳理一下北魏和南宋的这段历史(422-472年),不管是时间上还是帝王的更迭上,会发现他们是惊人的相似,这就是历史最有趣的地方,冥冥中有着命运的相似性。

我觉得读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而是从历史的变迁中体悟人生的哲学,在帝王将相的故事里去思考自己的得失优劣,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我想这可能也是柏杨先生翻译《资治通鉴》这本书的一个初衷吧。

普通读者入门拐杖第十七卷 《全盘汉化•萧鸾眼泪》书评作者:包日礼

《柏杨版资治通鉴》是柏杨先生用现代汉语重新翻译和注释的著作之一。全书用白话文对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作了翻译,并对书古地名、官名作了注释。同时附上地形图和战争形势走向图。让读者有代入感并融入其中。行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引导读者去了解品读那段远古的人文历史。是普通读者阅读《资治通鉴》的入门拐杖。

《全盘汉化•萧鸾眼泪》共写了22年的历史风云,此时三国并存(南齐帝国、北魏帝国、柔然汗国),两国(南齐与北魏)对抗,并在互相侵略中求生存。480年1月,南北朝战争暴发,北魏攻寿阳不克。同年7月,北魏帝国再次侵入南齐帝国淮东地区;10月,武都阴平王杨广香,武都王杨文弘分别闹独立。481年2月,僧侣法秀在平城起兵失败;7月,柔然汗国一个支部酋长他稽率部众投入北魏帝国。北魏帝国拓拨宏下令让勾结南齐帝国的邵安、张攀自杀。南齐武帝萧赜诬杀忠良苟伯玉、垣祟祖。北魏帝国文武百官开始有薪俸。北魏军攻百济王国,败退。南齐巴东萧子响杀人被诛。南齐太子萧长懋逝世。南齐政变,萧鸾连杀二帝自主为王。北魏帝国定都洛阳,政治体制实行全盘汉化。495年至499年:北魏帝拓拨宏彻底改变鲜卑传统文化风俗。南齐帝萧宝卷残暴凶狠无度。南齐帝国灭亡;南梁帝国建立,逐步崛起。

《全盘汉化•萧鸾眼泪》是一部封建帝王将相的历史,是一部帝王将相的教科书。体现了统治者多事好战、以战争解决战争的残酷手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无视民变的智慧行为。贵族阶级沿续世袭,固疾如癣、久病难除。封建帝制思想严重腐烂没落,分封郡王层出不穷,剥削阶级层层制造苛捐杂税,不断加重人民生活负担。统治阶级宁愿相信天神地鬼,认鬼神为先祖,意造“苍天神祖”,愚弄人民群众,忽视百姓苍生的愿望和生活需求。今天我们来读《资治通鉴》,我们应有反思、通变、感悟,批判地吸取经验和教训。

柏桥通古今,杨柳挽两马第十八卷《洛阳暴动•河阴屠杀》书评作者:张永涛

如果说《资治通鉴》在成书年代就已是一座高山,那我们距离这座高山又隔了一条千年的鸿沟,普通读者需要跨越鸿沟的桥梁,需要攀登高山的台阶,《柏杨版资治通鉴》就是以满足这种需要为使命的。

柏杨的抱负实在不低。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抱负即在于“资治”,使执政者“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修史对其个人的意义是第二位的。司马迁不一样,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历史,同时也是他的一家之言,但他不汲汲于当世名声,所以又说“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寄望于隔代知音。而柏杨,以白话翻译《资治通鉴》,直接名之以《柏杨版资治通鉴》,这是既要成一家之言,又要扬名于当世,若换一个性格低调之人做这桩功德,或许书名会处理成“白话版资治通鉴”,然后缀以某某编译或某某译著。

以故事的方式打开历史,这段往事比电视剧精彩第十九卷《遍地血腥•饿死宫城》书评作者:程英华

柏杨将艰深难读的文言文,以白话语言重新梳理一遍,既忠于史实,又形成了平实流畅的风格,如同将难以入口的珍贵食材,以匠心巧手重新烹调入味,让每位食客都能尽情享用。

读历史著作,经常会为人物的身份、官职等头疼。即使是有了注释,看到后来仍有前页马冬梅,后页马什么梅之惑。

柏杨似乎特别理解读者这方面的难处,在你需要注释的时候,它一定在你的视线之内。

每当人物以官职或封号出现,后边就会标注对应的人物;文中没有明确指代人物的地方,也会细心地标注人物姓名。这样的情况多次出现,就会不厌其烦多次标注,让你不必费力翻到最先标注的地方。

在讲述历史故事时,柏杨会适时“插播”,以注释等形式加入与人物相关的典故、八卦等,进行知识扩展,丰富阅读体验。

比如,讲到南梁官员杨白华时,柏杨就“插播”了一段他的八卦,说杨白华因“仪态俊美”,被胡太后看中,他吓得从北魏逃跑,投奔了南梁,胡太后因思念成河,写出了代表作《杨白花歌》。

这些有趣的“插播”,如同课间十分钟,缓解了阅读的疲劳,增加了阅读的乐趣,也扩展了知识面。

阳光底下无新鲜事,大分裂时期的禽兽王国第二十卷《禽兽王朝•黄龙汤》书评作者:迟有道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记录着朝代的交替与更新,辉煌与悲怆,得失与成败,更能反映人类社会在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中,所呈现出的历史奥秘和规律,我们应去借签古人的智慧,从历史的演进中体悟人生真谛,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生存的智慧。《柏杨版资治通鉴》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读本,每卷书的封面是浩渺的夜空里繁星点点,纵横交织,每个星星点点上,都标注每卷书的书名或主要历史事件,让读者在卷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感。

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间,就是西晋灭亡到隋朝建立的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长期对峙大分裂时期。第20卷《禽兽王朝•黄龙汤》主要的历史事件有北魏帝国分裂成东魏和北齐,西魏被北周取代;南朝分裂成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南梁的数次北伐无功而返,萧衍父子引起的南中国混战;被称为禽兽王朝的北齐,在位的6个皇帝个个禽兽不如,凶暴淫虐;南梁叛将候景发动武装叛乱之后,接着陈霸先取代南梁,建立南陈。“黄龙汤”指的是大分裂后期那些谄媚变态“摇尾”的帮闲帮凶士大夫,能替帝王喝下黄龙汤的马屁精,造成了政治黑暗,大兴冤狱,诬杀忠臣斛律光,崔季舒家族被屠等千古奇冤事件,皇帝如此诛杀忠臣良将,这样的王朝哪有不灭亡的道理。最后由宇文泰家族建立的北周历经五帝之后,被宇文阐的岳父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统一了中国,奠定了隋唐盛世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隔江犹唱后庭花第二十一卷 《突厥可汗•南北统一》书评作者:周航达

靠节俭赢美名的帝王在征服一个新的领域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摧毁那个国家皇室的精美宫殿。最耳熟能详的就是阿房宫的花火表演,那叫一个绚烂,那叫一个振奋民心。这样一种政治表演是很奢侈的,一个都城的修建,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往往还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但急需笼络民心的帝王可管不了这些,这场表演关乎他们伟岸的形象,他们要表明自己是与民众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甚至是与奢靡不共戴天的。是的,他们摧毁的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重要的摧毁的是一种象征,是百姓头顶上的阴云,是咀嚼民众血肉之躯的虎口。他们是拯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是从天而降的神。和这些所带来的荣耀相比,区区几座宫殿、庙宇算得了什么呢!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就像一条绵长的河,人们时不时的都会取上一瓢,试图汲取教训,但真正能够品出甘甜的又有多少人呢,大部分人只是用满瓢的杂质畅饮罢了。我们用历史正衣冠,可镜中的丑态却让我们受不了,于是拂袖而去,涂脂抹粉,因为我们接受不了自己真实的样子,原来人一点都不美,于是抱怨莎士比亚是个大骗子。“扑通”,这条大河又冲走了一个落水的人,他大声呼救,我们站在岸边,漠然的看着,不是不想,而是无能为力,因为我们知道,卷走他的那朵浪花,迟早也会卷走我们,尽管到时候我们也会挣扎呼救,幻想着渴望岸边茫然的人群中会伸出一只强有力的手。

历史的悲剧永远都在重演,演员永远精力充沛,观众也仍在拍手叫好,可那舞动的手掌早已没了知觉,时间虽然在流逝,可它却又像静止了似的,不慌不忙给这场永不落幕的演出盖上了安详的白被单。

历史的话语权终究属于胜者第二十二卷《官逼民反•江都政变》书评作者:马文昱

强盗掳掠千人,只因释放了十分之一的哺乳女性,便成了人们口中的仁人。如果我个人在史书中读到这一细节,在史书原文中也只有不长的一句话,说不定就略过去了,而柏杨先生的评注由这一细节上升到仁义的扭曲性,令人警醒,对少数人的善可以掩盖暴虐的罪行,这种行为反被称颂,不得不说是一种文化上的怪现象。

在满地变民的时代,柏杨还指出变民们的起义并非是进步的共通性原因:变民并非是正义之师,而是自己要爬上高位,苦媳妇一旦熬成婆,比原来的婆更恶。受暴政迫害的人并不每个人都值得同情,反抗暴政的人,也并不每个人都值得尊敬。因为起义者也想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达成自己的野心。

这条规律到后世也是如此,民国时期的总统位置,后来的帝制复辟,不也都是为了权力吗?

柏杨还提出这样的历史规律:成则王侯败者贼,是中国历史金科玉律,“天命”“大义”永远站在胜利者一边,“盗”“匪”“叛”“逆”永远罩到失败者头上。这也是隋炀帝为什么在历史中给人们如此不堪的第一印象,实则他的功绩也并不是没有。隋炀帝本来的谥号为“明皇帝”,“炀”是唐朝李渊给其的“恶谥”,去礼远众称“炀”。历史的话语权终究属于胜者。

惊世之书,千古一帝第二十三卷《玄武门•贞观之治》 书评作者:陈新

贞观,是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这短短的22年,在5000年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显得极为短暂,然而,就是这短短的22年,却被后世视为太平盛世的典范,成为此后一千多年各类政治领袖羡慕、模仿的样本。柏杨先生认为,贞观之治的主要成绩有二:“一是解除了长久以来泰山压顶般的北方外患,二是国内政治进入正确轨道,冤狱减少。”这中间起主要作用的,当是唐太宗李世民。从马背到龙椅,他认识到只有文治教化才能真正帮助他征服天下。他能知人识人,用人如器,各取其所长而不求全责备,启用了大批人才辅佐他治理国家,这是他开创贞观盛世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封建帝王制度下,由于对皇权没有制度化的约束机制,皇帝对臣下意见的准确判断和自我约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点,正是李世民超越古今帝王、为后世敬仰的根本所在。

然而,任何人的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李世民的胸襟和自律意识随着环境的改变、社会的宽容、财富的增长也发生了变化。尤其贞观后期,他的脾气变大了,一些官员的意见已经听不进去了,不但听不进去,还动辄大怒,要杀人了。虽然有时候又后悔,埋怨身边的人为什么不拦住他。说实话,以他的尊严和地位,身边除了魏徵、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近臣,谁敢不要命去阻拦?或者即使当时没有发作,事后招人进宫责问“为什么要使我难堪?”。试想一下,哪个大臣经此一问,还敢继续给皇上提意见?即使魏徵,李世民也有一次回宫后忍不住大骂“我一定找个机会杀了这个乡巴佬!”幸亏长孙皇后及时劝谏,方才平息怒火。因此,靠帝王的品德和涵养来治理国家,终究是靠不住的。李世民之后,再也没有哪一位帝王在民本情怀、治国理论和实践上能达到他的高度。贞观之治前后延续二十多年,虽然他身后的几代帝王基本延续了他的治国方略,但是和他的成就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李世民身体健壮,一直在位40年、50年,还能保持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还能有如此的为民情怀吗?历史上多少帝王,皇朝初创阶段励精图治,奋发作为,局面好转以后,就开始懈怠了,放纵了。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个鲜明的例子。所以说,国家的治理不能完全寄托在领导人的个人品质和能力上,只有靠法治和民主的力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这也算是《资治通鉴》给后人的一些启迪和镜鉴吧。

冥契百代心灵,会通古今精神第二十四卷《黄金时代•武曌夺权》书评作者:黄伟斌

中国古书中,有很多尊君卑臣、尊男卑女、迷信愚昧、残忍虐杀的内容。对《资治通鉴》中的此类糟粕,柏杨进行了“胜残去杀”的创造性转化。

首先,运用精确的现代观念,翻译包含分歧的古代概念。比如,在叙述民间叛乱时,司马光一般都是用“贼”字来称呼的,这是中国史书代表正统观念的表述,与现代政治观念格格不入,但是,用新史观的“起义军”翻译,也不是很合适,古代频繁发生的民间叛乱,有些与“义”是不沾边的。柏杨在处理该词的时候,采用了中性的“民变军”的概念,非常妥帖。柏杨在提炼概念上还是很有一套的,他在翻译李世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一段话时,使用了“大汉族沙文主义”概念:“自古以来的政治领袖,都是大汉族沙文主义,轻视蛮夷,只我对汉人和蛮人,同等看待,所以蛮夷部落依靠我如同依靠父母。”,很有创造性,也很精准。

其次,以“柏杨曰”的方式,运用现代政治理念,对事件进行点评。比如,他评点李世民与李世勣的君臣关系时,柏杨曰:“我们并不责备李世民恶毒,也不责备李世勣逆诈,而只责备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使历史上一位名震千古的伟大君王,和一位名震宇寰的伟大将领,竟爆发出如此丑陋的内幕。那是一种把说谎当成美德,把诚实当成罪恶的制度,互相用动人的言辞欺骗,谁对谁都没有真话,领袖和干部走在一条钢索之上……思念及此,至为惊骇。”此类评论,起到了清凉的作用,让读者获得思想的愉悦。“柏杨曰”,关联与当今时代相关的大问题,对古典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成为建构现代文明的古典资源。

作家“日记”里女性统治者第二十五卷 《恐怖世界•恶妻恶女》书评作者:孙言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在男性掌权的朝代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自母系社会衰落以后,女性从来都被当做附属品,其地位不值一提,直到武则天上位称帝,建立南周王朝,世人惊惧又顺从,惊的是女性也可以统治一国,发号施令;顺的是上位者的威严,与男女无关。

柏杨先生称“武曌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成功的第一位女强人,也是一个可怕的怪胎”,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武则天的经历完全是当代女性励志典范,从后宫才人一步步成长为绝对权力掌控者,14岁入宫,67岁称帝,53载刀光血影都化作历史中的一粒尘埃,被风吹散,为了追求权势,她更是屠戮无数,哪怕是自己的亲骨肉,只要能铺平道路,一切都可以放弃,没有亲情,毫无温度,确实不同常人。

从《柏杨版资治通鉴》想起“少读中国书”第二十六卷 《开元盛世•范阳兵变》书评作者:朱博

读史书,一直被认为具有反思过去、启迪未来的功能。现代读书人与古人在文字上或多或少有几分隔膜,《柏杨版资治通鉴》用白话文体将原著翻译改写,补录史书中的缺漏,并加入“柏杨曰”作为个人点评,弥补这个缺憾,使之别具特色、自成一格。全书一经出版就获得极大成功,柏杨把书籍的畅销归功于“白话文”的体例。柏杨以揭露中国文化的病态与社会黑暗面为己任,被文坛誉为“鲁迅精神的传人”。他还是一个人道主义的、渐进的社会改革者,台湾人认为柏杨“接上的是五四新文运动中由胡适所代表的那一支传统”。鲁迅也好,胡适也罢,他们都是百多年前致力于开启民智、打破传统、建设新文化的中坚。将柏杨与他们相提并论,无疑是对其五四新文化精神的肯定。

本套书第26卷《开元盛世范阳兵变》讲的是开元年间(712—741年),唐朝在玄宗李隆基治理下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柏杨则站在“受苦受难”的百姓立场上看待这个盛世,无论是歌颂时代的功绩,还是对掌权者的“折腾”以及王朝由盛而衰的“扼腕”,都体现了人道精神和人本立场。国家的兴盛可以为百姓造福,需要加倍珍惜和谨慎对待,切不可学习李隆基有恃无恐,任其衰落。柏杨认为,《资治通鉴》是写给帝王看的,可是事实上帝王并没有从中获益,获益的反而倒是平民。他希望读者能从阅读中获得借鉴,可以让人做个“清明的第三者”,小至市井人事,大至国情世局,都可用大时空的角度冷静地去检查。战争的残酷更让人懂得和平的可贵第二十七卷 《雎阳之围•皇后失踪》书评作者:侯清海

戏剧化的描写,重现了凄惨悲壮的战争场景。

“睢阳之围”是安史之乱时期一场以少战多的战役。唐军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几次突破出城奇袭以尹子奇为首的燕军,几次受围,最终城破人亡。唐军张巡、许远人数不到7000人,竟在大小400场战斗中歼灭燕军十来万人,坚守睢阳城十月之久,为唐军的保全及反攻争取了时间。

柏杨先生在“睢阳之围”中着力刻画了战争的残酷。唐军将士被困城内,无米可食,食人的场景令人震撼。柏杨先生怒斥了这种为表“忠心”而吃食战友和妇女儿童的行为是“禽兽行径”,他认为“爱国不过是借口”。

《柏杨版资治通鉴》里描写最多的便是战争的忠诚与背叛、悲惨的斩首与厮杀,令人体会到在权力面前人性是那样的懦弱而渺小。面对战争更让人懂得和平的可贵、幸福的难得。

面对战争的恐怖,柏杨笔下的英雄,却依然是熠熠生辉的。

张巡派手下南霁云突破重围,请求救兵。但唐军贺兰进明却无意援助,甚至欲将一月未充分进食的南霁云留下。南霁云斩下手指以示信用,愤然离去。带兵攻回睢阳,与张巡一起战至城破被俘。面对燕军的劝降,南霁云笑对死亡,慷慨就义。

在柏杨先生笔下,通过言语和举止的描绘,突显南霁云的英雄气概,令人心升伤感的同时又不乏敬意。

柏杨先生摒弃了文言“惜字如金”的特点,用现代人的角度诠释了一部普通人可以轻松驾驭的白话版《资治通鉴》,让历史深入人心。都说“说史明志”,也许柏杨先生正是这个初衷吧!

对猪皇帝弹琴第二十八卷《泾原兵变•猪皇帝》书评作者:李莹

泾原兵变是781-784年期间,因泾原战区士卒认为赏赐不够优厚掀起的暴乱,皇上李适从长安出逃至奉天;猪皇帝记载了785-799年期间李适的昏庸之举。

泾原兵变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苛捐杂税导致百姓怨声载道,一个契机之下士卒叛变,叛军称王,皇上出逃,后来经过各方势力斗争,叛军杀的杀降的降,皇上重回长安城。

其中最突出的人物当属陆贽,虽暂无宰相之名,但却给皇上李适提供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其中有兵变前夕对形式的准确判断。然而陆贽的56篇奏章中,被采纳的只有15篇不是很重要的,而且包括部分采纳的在内,正如柏杨先生评论的“对猪弹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当属宰相卢杞,在优柔寡断的皇上身边煽风点火、陷害忠良。而皇上李适将兵变原因推说为“天意”,认为“不关人事”,且认为自己“以诚待人”,因而“被奸邪之辈利用玩弄”。也难怪会被称为“猪皇帝”。

柏杨先生的评注也颇有可读性,他对古籍记载的接纳具有批判性。如讲到郭子仪能在乱世以85岁高龄善终并福气绵延子孙,对于刘昫和宋祁评论的郭子仪“功劳虽倾盖天下,但领袖对他没有疑心;官位虽高到仅次于皇帝,但大家并不嫉妒;生活虽穷奢极侈,但人们并不认为他不对”,毫不客气地指出,郭子仪受猜忌、受怀疑的史实不绝于书,并指出郭子仪之所以能够善终的原因在于他的哈伊那(哈伊那是非洲的一种土狼,打斗起来战败方会把咽喉和小腹暴露给敌人以求放过)式策略,即把自己的咽喉小腹呈现给皇帝、宦官和权臣,以乞求对方的信任,因而他的善终更大程度上基于他的好运。柏杨先生还指出,史册记载的都是对郭子仪的歌颂之声,但他及其家人对百姓们的剥削勒索也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永无止境的交谈第二十九卷 《元和中兴•牛李党争》书评作者:朱伯莲在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九百余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今年重磅推出了《柏杨版资治通鉴》(白话版),全套书共36卷,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及思想深度等,从第29卷《元和中兴牛李党争》中可管窥一二。

在本书中,柏杨采用独特的白话语言进行解读,并按自己的理解对史书进行了分段概括,以自己的阅历与思考赋予了历史新的时代意义,同时营造出阅读语境,让更多读者有了在历史中策马奔腾的可能。

策马奔腾时,我们可以在书中的“柏杨曰”边驻足蓄锐,它严肃犀利,却不为批判而批判,而是以一种朴素的道德标准,把人物与事件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评价,如同在给我们敲警钟。从另一个层面讲,时代感赋予了“柏杨曰”强大的气场,让我们可以在边读边思考中,找到某种内在的力量。

历史长河滚滚东流,不曾停歇,前有古人司马光,后有来者柏杨,他们都踏入了同一条河流,却又并非同一条河流,因为时代在变,而“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希望我们在交谈后,如王夫之所言:“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悔人。”

史书中编撰者的影子第三十卷 《甘露事变•大中之治》书评作者:罗国香

《柏杨版资治通鉴》第30卷所处的朝代是唐朝中后期,当时的唐王朝宦官当权、贪污腐败、军阀四起、内忧外患。

这段时间发生的最大的两件事就是:皇帝与宦官争斗而发生的甘露事变,还有就是唐王朝的回光返照——大中之治。

甘露事变说是皇帝策划,不如说是官宦之间为权利的战争,大臣郑注与李训揣摩到皇帝李昂有铲除宦官的心思,就配合皇帝先除掉曾经引荐他们的宦官王守澄,然后计划诛杀以仇士良为首的另一派宦官。

李训、郑注各有自己的小算盘,为了争功,李训计划的第一目标是仇士良,下一个就是郑注。因为两个人的貌合神离,甘露寺计划以失败告终,宦官挟持了小皇帝,大开杀戒,一时间长安城血流成河……

柏杨因为受台湾当局的迫害遭受十年牢狱之灾,所以对政客们的伎俩深恶痛绝。因此对于甘露事变,柏杨用他特有的“柏杨曰”评论:甘露事变为历史提出了一个浓缩的模式,在激烈争权的窝里斗中,奇计百出的政客们,发起飙来,既不要脸,又不要命。

这样对政客丑恶嘴脸的刻画和谩骂,是柏杨先生一贯的个性和文风,面对官场的丑恶,能这样直言不讳,也是很多读者喜欢他、赞同他的原因所在。

用现代话语重塑历史语境第三十二卷 《军阀混战•大黑暗》书评作者:徐亚达

《柏杨版资治通鉴》用现代话语重塑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历史语境,用现代眼光审视中国历史,主要特点有四:

一是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柏杨先生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史学,是从中国历史的长河来梳理这段历史记忆。他的逻辑很清晰,就是要把金针度与人,解决现代读书人的阅读障碍。

二是纵横交织,时空再现。柏杨先生创造性地以十年为一单元,精心绘制地图,让人物和事件随之突显,更好地还原了历史现场。

三是白话精译,忠实原著;柏杨先生用忠实的、朴素的、雅洁的现代白话进行文言文的翻译,让读者可以直接掌握,登堂入室,文白对照,各擅胜场。

四是现代观念,点评精当。最有价值的是柏杨先生用现代观念来看待历史,看待经典,看待传统。柏杨先生是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进行议论品评,常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处。

他的“柏杨曰”,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体现了现代民主观念,对中国人的苦难充满了悲悯之心,对权贵与不公正进行了激烈批评,闪耀着言论自由、心灵自由和人性尊严的光辉。给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灌注了新的时代意义,让中国传统经典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读《柏杨版资治通鉴》,应该敞开更加开放的胸襟,懂得知中国,知世界,走出封闭黑暗的中世纪,展望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

做历史中“清醒的第三者”第三十三卷《五代时代•小分裂》书评作者:牟茜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个人认为,《资治通鉴》无疑属于最后一类。

这套书的重要性我们不必多说,几乎每个人都听过它的名字吧,历史研究也总是绕不开它。不过,这本成书于北宋时期,囊括了东周至五代一千多年历史的通史,由于年代已久,很多专有名词离我们太远太生涩,确实也不那么好读。

近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套书《柏杨版资治通鉴》,就为一些想了解《资治通鉴》,但又担心其晦涩难懂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入门性的指引读物。

柏杨先生是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今年正好是他诞辰100周年。这套《资治通鉴》共36卷,是他历时十年编写而成的著作,用白话文的形式,再现了《资治通鉴》里横跨一千多年的宏阔历史长卷。

个人读下来,觉得这本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好”读。柏杨先生同时具有丰厚的史学素养和文学气质,译文力求精准,又带着一些符合人物、事件的口语化表达,读来通透畅快。

2.注释细致,紧跟原文。柏杨先生不放过任何一处微小的细节,事无巨细地把涉及到的人物、地名、官名等都一一标注在原文之后,使读者在白话文阅读的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古代史学知识。

3.图文并茂。书中谈到有关地理、地形等知识时,往往附注上地图,既提升了直观感触,又在无形中构建起了历史叙事的整体布局。

4.夹叙夹议。这可能是本书最有特色的地方了。

任举一处。书中写道,后梁所封燕王刘守光久攻沧州不克,守军拒绝投降,城里弹尽粮绝,出现了驴马互相啃食,甚至人吃人的场景。面对此,柏杨曰:“中国人,你的名字是苦难!”直抒胸臆,体现了柏杨先生对历史的见解和看法,也使得这样一本“理性”的史书带上了有血有肉的感性色彩。

书中可供把玩的地方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希望大家有空能够亲自去翻一翻,相信会有不一样的体会。通过它,你也可以再去读一读原版《资治通鉴》,细细体会和琢磨不同语境下的叙述风格。

那么,读这本白话文本的《资治通鉴》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资治通鉴》写作的愿意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它主要服务于国家治理,为历代王朝提供了清醒可参考的历史认知。

而这决定了它作为一本官修史书,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一些官方色彩。对比之下,柏杨先生译注的《资治通鉴》,带着更纯粹的愿景:“希望读者都能从中获取人生的经验与借鉴。”

柏杨先生希望我们能做历史中“清醒的第三者”,了解历史,具备历史发展眼光,才能以历史“鉴”自身,从过往中找到前进的动力。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平民阅读观念第三十四卷《千里白骨•半截英雄》书评作者:王海峰

通读《柏杨版资治通鉴》,如阅读跨越1300余年的历史小说。人物、战争、权谋、政令、风俗、地理、天文、传说、百姓、饮食等,均在分分合合的历史叙述与详细注解及评议中缓缓展开,真相与物理显露在注解中,人性与权谋浮现在评议里。这是一套可以作为历史故事来阅读的具有平民视角和当代镜鉴价值的图书,只是它过于真实,过于漫长,过于深刻,有时不免令人捶胸扼腕,痛心疾首。

在历史的迷雾中找寻人性的踪迹第三十五卷《儿皇帝•横挑强邻》书评作者:林伟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以一己之力,对古奥的《资治通鉴》进行了全文的白话文翻译,成就了皇皇36卷的白话版《资治通鉴》,拉近了这本史学名著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其中,第35卷的时间跨度是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弑君、杀戮、背叛、篡位等屡屡发生。长期的战乱和分裂造成民不聊生,道德的修复缺乏必要的安全秩序和物质基础。

可以说,这是一段无耻之徒辈出的历史。对这段历史,柏杨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在社会秩序及内省道德的约束下,无耻之徒制造出来的灾难,往往可以控制。一旦社会秩序混乱,无耻之徒害人害己的程度,就会升级。”

从历史观照现实,如今我们在疫情造成的社会紧急状态下,也出现了不少“无耻之徒”,这些“无耻之徒”不少包装成“为国争格”“民族大义”(柏杨语)的形象,很能迷惑真正的爱国人士。柏杨认为,对此必须有一种警觉。好在,我们的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稳定,理性的声音对此形成了有效的制衡,使社会不至于被偏见和狂热覆盖。

阅读《资治通鉴》最好的方式第三十六卷《高平之战•最后尾声》书评作者:闫学温

这是该套图书的第36卷,也是最后一卷。这一卷讲述的是赵宋王朝成立前夜的五代十国时期13年间发生的事情,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山西境内。作为一名山西人,读来非常亲切,仿佛与作者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跟着作者穿越到一千多年前的山西,走遍三晋大地表里山河,看五代十国之间尔虞我诈的斗争。这里有刀光剑影,这里有铮铮铁骨,这里有两面三刀,这里有阳奉阴违,这里有你方唱罢我当场,这里有城头变幻大王旗。在这个大一统前的黑暗时段,历史中的人物用他们的鲜血乃至生命在时空中镌刻着属于他们的印记。

真的为我的老乡自豪!《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就出生在距离我家乡不远的夏县,同属古河东,共是大运城。随着时间的飞逝,年岁更迭,我们的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一千多年前的书籍时,语言就成了横亘在今人眼前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了使普通百姓能顺利阅读了解前人的思想成果,柏杨利用十年时间对《资治通鉴》进行了白话翻译。通读全书,柏杨对艰涩的文言文进行了不拘泥于原著的白话意译。并对于其中的年代、官职、地名等分别用西元纪年、当代官职、地名等进行描述,令读者阅读时有直观的认识。对于文中的生僻字、通假字等,作者分别在该字后面备注拼音,免除了读者查阅之苦。作者行文中对历史事件以“柏杨曰”的方式,进行了精到点评,或褒或贬发表自己观点。同时针对书中大事件,编者均插入地图,但并不全是历史地图,而是在表述事件的历史地图中,嵌入当代中国地图,标注清楚该事件的方位,令读者一目了然。很好地解决了读者虽读懂了文字,但在地图上依然没有读懂这一问题。

此外,这套书封面设计上也是独树一帜。黑色的书封繁星点点,在其中标注历史事件,象征着中华文明史摇曳多姿,五彩斑斓。他们如繁星一般闪烁在星空,让后人以他们的事迹为鉴,在历史的进程中走得更稳健,更从容。

柏杨让《资治通鉴》走进了现代人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其精心的编排更让《柏杨版的资治通鉴》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本文汇总自人文社书评圈众位群友的书评作品,在此一并致谢。如果您对我社书评圈感兴趣,可点击下方链接,加入我们。

必读佳作100篇(三十多位书评人接力)(3)

等你来!欢迎加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书评圈

必读佳作100篇(三十多位书评人接力)(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