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十天,就要过农历年了,过年的习俗,成了同事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天南海北的同事们,相互介绍着各自家乡的过年习俗,习俗是五花八门,形式多样地域不同,过年时的风俗习惯就不同,亲爱的友友们,你们那里的过年习俗是什么样子,一起来分享吧下边,我先讲一下,我们豫南过年时的风俗习惯,看和你们那里是否一样,好吧,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春节简介100字左右?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春节简介100字左右(过年的习俗)

春节简介100字左右

再过十天,就要过农历年了,过年的习俗,成了同事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天南海北的同事们,相互介绍着各自家乡的过年习俗,习俗是五花八门,形式多样。地域不同,过年时的风俗习惯就不同,亲爱的友友们,你们那里的过年习俗是什么样子,一起来分享吧。下边,我先讲一下,我们豫南过年时的风俗习惯,看和你们那里是否一样,好吧。

我们老家说:“一入腊月都是好。”意思是,一进入腊月,每天都是好日子,每天都适合打发闺女,迎娶媳妇。我们那里打发闺女,迎娶媳妇,一般都选择在腊月里进行。虽说“一入腊月都是好,”但大家一般都会选择双日子,如腊月十八,腊月二十,腊月二十二等,图个吉利。记得小时,一入腊月,路上都会有抬花轿娶媳妇的,大家都会站在路边看,数男方带了多少礼物,女方陪送了多少嫁妆等。印象中,花轿前安排一个打路花的,即一个年轻人,拿一个棍子,上面挑一朵大红花,红花上贴的有符,符曰:“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意思是告诉各路神仙及小鬼小妖,今天是大喜事,姜太公亲自关照的,你们离远的,别捣乱。据说,遇桥遇沟等时,打路花的还要装腔作势吆喝两声:“姜太公,诸神退位”,用来提醒各路神仙及小鬼小妖及时避让。路花过后,紧跟着的是一班响器,响器主要以唢呐,笙为主,锣,梆子为辅,经过村庄遇到人多时会吹打一番,图个热闹喜庆。响器过后,才是花轿。花轿由四个人抬着,去时是空轿,回时花媳妇坐里面。花轿后是抬东西的,去时抬的是男方家带的礼物,猪羊鸡鸭鱼肉,烟酒等,回时抬的是女方家陪送的嫁妆。人们一般对回时兴趣比较大,主要是看嫁妆及新媳妇。当花轿经过自己村时,可以在花轿经过的路上摆几条长凳子,有的还会放张桌子,桌子上放盒烟。娶媳妇的队伍经过时,一看到这阵势,就要停下来热闹一下,这是规矩。此时响器班要使出看家本领吹打一番,抬轿的四个人也要尽其所能,抬出花样,以搏得围观的村民开心。村民最开心的时刻,也是新媳妇最难受的时刻。轿子的那个颠,上下,前后,左右,轿夫花样尽出。新媳妇坐在轿里,不但要忍受左摇右晃,上颠下颠所带来的不适,手还要紧紧抓紧轿子,防止整个人被颠出,往往将新媳妇吓得脸色苍白,大叫不止,新媳妇越叫得惨,轿夫越抬的欢,村民越笑的响。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人生仅有的一次体验,大家热闹一番,未免不可。一番打闹过后,凳子撤除,娶亲队伍继续前行,将新媳妇娶到家。

新媳妇到家,又是一番地打闹,折腾,总之,要将喜庆推向高潮。

豫南的婚宴比较有特色,凉菜和热菜是分开的。先上凉菜,即喝酒菜,酒喝好,把凉菜撤下,再上热菜。前后加起来,有二十来个,甚为丰盛!凉菜一般是八个,十个,也有十二个的,看家庭经济条件而定。凉菜是荤素搭配,比如四个荤,四个素。荤菜主要是凉拌牛肉,猪耳,猪肝,猪肚等之类,素菜主要是拍黄瓜,花生米,海丝,银耳之类。热菜也是荤素搭配,整鸡整鱼,红烧大肘子,清蒸甲鱼等都是标配。热菜也是双数,八个,十个,十二个,同样是看家庭经济条件而定。

迎来送往间,来到了小年。北方过二十三,南方过二十四,北方过小年叫祭灶。听老辈人讲,灶王爷在凡间忙活一年了,祭灶就是恭送灶王爷上天,过几天神仙日子。祭灶的当天,家人都会将屋里屋外打扫一番,灶窝用的厨具,锅碗瓢盆等,好好地清洗一下,晚上时做葱花面叶,面做好时,需先盛上两碗,摆好筷子,端到灶王爷牌位前,恭恭敬敬地请灶王爷品尝,:“灶王爷,今天过小年哩,您在家也辛苦一年了,饭做好了,您先吃吧,等您吃完后,俺送您回天上仙间。”说完,将碗中的饭倒出一点,洒在灶王爷牌位前的地上。然后家人才可以盛饭吃,家人吃完饭,家中长辈会将灶王爷像从墙上揭下,拿到院中,和烧纸一起点燃,美其名曰,送灶王爷上天。当然,边烧边祷告,无非是感谢灶王爷一年来的庇护,现送他上天入仙间,过几天神仙日子。烧完,跪下磕头三个,呼儿鸣炮,噼哩啪啦,一挂小鞭,将王爷恭送上了天。

过完二十三,年气一天浓一天。

二十三过后,大家都开始忙活起来了,赶集上店,踅摸着买一些年关必备物资。今天上街买些人来客往,闲着聊天的小零食,嘴头子,瓜子、糖、葡萄干、干果之类的;明天又要买些新鲜果蔬之类的,萝卜,白菜,葱姜蒜,黄瓜,菠菜,芹菜,桔子,苹果,香蕉等;后天又去挑些熟食,牛肉,羊肉,猪脸,猪肝,猪耳,猪内脏之类喝酒的凉菜;大后天又去买新鲜的鸡鸭鱼鹅。期间,还要捎带购买年画,请张灶王爷。买年画要事先算好需求量,多少个房间,多少个门,是单扇的还是双扇的,是大的还是小的,院子大门,堂屋门,偏房门,对子不一样,买时需留意,不然就买错了。灶王爷像没大区别,每张都一个样,绿红黑白四色画像,左右两侧是对联,上联:二十三日去,下联:初一五更回。横批:一家之主。

过年的各类物品买齐后,也就到了二十六七。在以前,腊月二十六七日时,家里养的有猪的,就开始找人帮忙杀猪了,不过现在农村,养猪的户家太少了。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盖的小别墅,屋里屋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也就不愿费劲去在院里养个猪,把院子弄脏。现在农村有人家专门建猪场养猪卖,大家吃肉时都去猪场买,省事。不过,猪场养的猪和以前每家每户养的猪,肉的品质不一样。以前的猪都是喂粮食,喂糠喂麦麸子长大的,一头猪往往是从开春逮个猪娃养起,一直养到年底,才杀掉吃肉,肉香味美。而现在猪场养大的猪,都是喂饲料长大的,三四个月都出栏了,肉吃起来不香,口感没自家喂养的好。

杀猪是个技术活,并不是每个人拿把杀猪刀都可以杀猪,不会杀的人,给你一把刀,你也捅不死猪,瞎让猪受罪。一般每个村都会有个杀猪匠,过年杀猪时去请来帮忙。以前民风淳朴,邻里间相互帮忙都是不要钱的,帮忙杀个猪,也就是给包烟而已,没有多余收入。杀猪时,一般是主家先约好左邻右舍的人帮忙,让人事先在空地处挖个锅灶坑,把杀猪烧水用的大锅放上,添满一锅水,找人烧开。同时,把猪从圈中赶出,五六个膀大腰圆的汉子围上去,把猪放倒,将猪腿绑着,抬到一个事先摆好的门板上面,压好。可怜的猪猪拼命的垂死挣扎,嚎叫,但也挡不住众人的挤压。杀猪匠人,操刀上手,一刀捅入猪的脖子,血喷涌而出,猪挣扎几下,血尽命亡。然后,选一猪腿,开个小口,用一个钎子,顺势捅入,将猪的前后各捅几处,用气筒往里打气,边打边敲,将气赶匀,一直打到整个猪被气顶满为止,让整个猪变得气鼓鼓的。众人才将猪转抬到烧开水的锅灶旁,舀烧好的开水往猪身上浇,大家七手八脚地拿着铲子,刮刀等,慌着褪猪毛,片刻之间,一头白白净净的大猪收拾干净。杀猪匠人再次操刀登场,砍猪头,挂钩上架,破猪肚,将内脏顺势扒出,下猪腿,砍刀分扇,再帮忙分割卖肉。众人一旁对猪评头论足,:“你看这肉多好,肉白子四指宽,咋养的哩。”以前对猪肉品质的好坏,主要看肉白子有多厚,厚就好,多出油,肉香。孩娃们最喜看热闹,从逮猪到卖肉,全程不离场,等内脏扒出,争抢着要猪水泡玩。

年猪杀完,也就到了年二十八了。年二十八,一般是蒸馒头,蒸包子,蒸上供用的枣山、枣花子的日子。馒头比较单一,就一种,圆的。包子花样比较多,分菜包,肉包,红薯包,红豆包,做包子需要技术,包不好蒸出来不成形,是塌的,难看。包包子时,大人一般不让小孩子下手,怕蒸出来不像样。过大年,人来客往,拿不出手。蒸枣山更显女主人的手艺,同样的面,要做出花样,一圈一圈摆好,上锅蒸,蒸好后并且不能散架,晾好后摆放在堂屋族子前(本家族的先人牌位)。细活小孩子们插不上手,一般都是在旁打下手,烧锅,晾馒头等。年关用品,禁忌较多,来不得半点马虎。

上午蒸馒头,下午炸油馃子,过丸子、油豆腐之类的。炸油馃更是技术活,关键在于和面,盐,矾比例要掌握好,否则,油馃子不起,死面,那就丢人丢大了。以前的老式方法,五斤面,二大把盐,一小把矾,按这个比例和面,醒好,才能上案做油馃剂子,下锅炸。炸油馃子要三个人配合,一个人做剂子,做好顺势放油锅里;一个人搬个小凳子,坐在油锅前,拿双长筷子,不停地翻油锅里的油馃子,以免油馃子炸得不均匀,一面炸糊了,一面不熟;另一个人负责烧锅,烧锅要时刻留意油的温度,油太热了不行,油凉了也不行,火候要恰到好处,使油温不凉不热。油热时将劈柴火往外拉一拉,用烧火棍敲一敲,将火敲小,油凉时,将柴火往里送一送,将火吹旺。

油馃子炸完,炸丸子,丸子也有肉素之分。素丸子主料是萝卜,故也叫萝卜丸子,萝卜刮丝,剁碎,掺入葱花,姜沫,拌入十三香,盐,味精等调料,倒入面粉和成稠糊状,然后用手抓一把,手一搦,从食指与拇指间挤出圆形一坨,丢油锅,炸熟,金黄焦脆,美味可口。肉丸子主要是酥肉丸子和鸡肉丸子,酥肉丸子和鸡肉丸子凉吃熟吃均可。闲着没事时跑灶窝抓一把,坐在院子中的日头下面,边晒太阳边吃,也爽歪歪。当然,做大锅烩菜,熬个菜汤,酥肉丸子和鸡肉丸子是最好的配料。

炸完鸡,炸鱼,大鱼剁块,先腌1小时,然后用红薯粉勾芡,放油锅炸,炸得鱼块四面焦黄。趁热吃最好,平时做烩菜用,凉着吃也行。

鸡鱼炸完,做红烧肉。红烧肉要经多道工序,红烧肉要选上好的五花肉,切成巴掌大的方块,先煮,煮熟后放凉,用利物将猪皮都捣上小孔,家有蜂蜜者,用蜂蜜将肉抹匀,没有蜂蜜者,也可用老抽代替。涂抹好,放油锅炸,也是炸得四面焦黄,吃时切半指宽的片,拌上调料,撒上葱丝,放锅蒸,吃起来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家中有芝麻的,过年还会炸些麻叶,芝麻和面和在一起,放入食盐擀一成薄片,用刀切成三角形,入油锅炸,凉时吃香脆可口,是一款极美的年关休闲小食品。

二十八过完,紧接着是二十九。我们那里一般在二十九时做熟菜,回锅肉,红烧海带,油豆腐等,都事先炒好,盛入盆中,等年关来客时,放入锅中一蒸即可食用。上午做熟菜,下午剁饺子馅,也是剁满满一菜盆,以备后用。

大年三十,是比较忙活的一天,早饭后收拾停当,就要收拾堂屋,将堂屋的条几清理干净,将族子取出,规规矩矩地挂好,将枣山,馒头,油条,水果等各类供品一一摆好,香炉,蜡扦子也一一放到位,将红蜡燃着。然后是男主人挎个竹篮子,装上烧纸,散炮,刀头(煮好的肉,方形,交叉插上筷子,北方叫刀头),到地里祖坟请祖,到祖坟后要烧纸磕头,鸣炮,告知先人,过年哩,请先人跟随自己回家就坐,享受子孙的供奉。从上到下,本家亡去的先人,不能落,一个坟一个坟都要招呼到,否则,失敬!祖请回来后,以后每日三餐,做好饭都要先请先人品尝,先人吃后,家人才可端碗盛饭吃,这一作法,一直要持续到过完正月十五。

请祖归来,才能开始贴对联,从里往外贴,最后贴院子大门的对联。大门口还要贴“出门见喜”等吉庆条幅,当然,还有很多小道道,如:五谷丰登,日行千里,满院春光,牛羊成群,小心灯火,水源流长,平安健康,安全用电等,各家各户视自己家物件张贴。

大年三十的晚上,吃年夜饭,放长鞭炮,守夜。以前吃夜饭,也就是一家人坐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顿饺子而已,现在条件好了,都会准备很多菜,热的,凉的,红酒白酒都有,酒足饭饱,再玩几圈麻将,输赢自家人,图个开心。以前大年三十包饺子,会特意在一个饺子中包枚硬币,看谁能吃到,吃到者有福气,现在估计不会这样做了,不卫生。

大年三十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发压岁钱,这是家中小孩最兴奋最激动的时刻。以前是一毛两毛的发,后来是一块两块的发,再后来是三十五十的发,发展到现在,几百几百的发。国富民强,发者开心,收者也开心!

大年三十的最后一道程序,放把门棍,从院子大门往里依次放,院子大门放一道,堂屋大门放一道,其他门口类似。民俗,防郊外无主的野魂,误入家中,惹是生非。上有钟馗把门,下有门棍挡道,何患之有!

大年三十的晚上,女主人会把屋子都收拾停当,该上锁的上锁,该从箱柜中取出就事先取出,另将房间打扫干净,大年初一的早上的食物准备好摆锅里(大年三十的晚上不兴空锅),饺子包好放案板上盖好,以便初一早上男主人做早饭。

大年三十晚上的炮声不断,一直能接上初一早上。大年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初一的早晨,是属于女主人的早晨。女主人可以在此早上,不用辛苦早起操劳一家老小的早饭,由男主人起来做。初一的早晨,一般都起来特别早,天还没亮,男主人就开灯起床了。起床后,就将堂屋的香燃上,插好,蜡也点上,烧纸磕头,向先人请安。然后出去开大门,放开门炮,大炮,三响。炮声越响,预示着新年运气越好,所以一家比一家比响声。

我小时,本家族还有一规矩,转纸篮子。即本家族的,大年初一早上,要挎上纸篮子,里面放满满一篮子纸,带上刀头,每家每户地去对方家中堂屋的族子前烧纸磕头,请安。一个家族,几十户人家,一家一家地跑,说着同样话,磕着同样头,一圈下来,累个半死。老人跑不动,小孩不愿跑,强压着做,怨声载道,这几年,经大家协商,将此规矩也取消了。取消后,我也解放了,不用初一早上疲于奔命地请安磕头了,但不好之处也有,本族人在村里哪个角落住,变得渐渐模糊了。

初一早上也是吃饺子,锅里馏一些油条,包子之类的。男主人做,做好先请先人品尝,然后再喊家人起床吃饭。吃饭后,放鞭炮,初一早上放的鞭炮都比较大,一般都会有五六千头。随着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近几年,村中的富裕户,也有人整十多万的大鞭,再摆上几十筒烟花的。大家平时都游走天南地北,趁着看鞭看花的时机,见面聊会天,也是难得的机会。

大年初一,我们那里不允许干活,只准吃和玩,男女老少,都装扮一新,相互串门闲玩。以前本家族的晚辈,在初一时要去长辈家磕头请安,现在也没有了,规矩废除了。不过,大年初一,干儿子走老干爹家,这一习惯还在延续。

同村相处不错的发小,从初一晚上开始,会相互约着到家中坐会,喝点小酒。喝酒一般都是用凉菜,牛肉,猪耳,猪肝,花生米,凉拌黄瓜等,或多或少,拼凑七八十来个。菜多菜少,菜好菜孬,没人会讲,最酒其实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聊天叙旧。人活一世,能有几个聊到一起的伙伴不容易!以前喝酒都划拳,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等,大家轮流把关喝,现在喝酒划拳的少了,慢慢不时兴了。现在大家喝酒都是把酒从瓶中倒到分酒器里,然后再斟到每人面前的小玻璃杯里,聊会,喝一杯,喝完,再斟。现在喝酒,劝酒的少了很多,喝酒比以前文明多了。

初一过后,年味也就慢慢淡了,特别是初五过后,年轻人就开始往外出去打工了,村里又将恢复到老样,满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满村的别墅洋楼。

朋友们,不知你们那里的过年风俗是否与河南一样,期待您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