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到了,这是归乡的时节,多少人的故乡,正等待着他们回去。这个时代就像有句歌词说的,“回不去的是故乡”。难回的其实不是故乡,而是我们心上那份无奈和忧愁。

正因如此,我们一生努力的方向,便是能够有一天心境坦然安详的回到故乡。归乡,是一种修行。

而难回、要回的何止这一个故乡。每个人其实都有三个故乡,那是活着的三种修行,也是人生要抵达的三重境界。

人生最应该去的50个地方(活着有三种修行)(1)

鲁迅

地理故乡——修一场“衣锦还乡”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我们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也想到它;灯红酒绿里想到它,曲终人散后也想到它。这就是我们的故乡。

鲁迅《朝花夕拾》中说:“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说的便是中国人的乡愁。乡愁对于中国人,是心底最深处的一根弦,最是脆弱和柔软,一旦拨动,满心的愁绪情愫,便会无尽蔓延。

王维诗中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未曾直说,背后却都是对故乡的思念。宋之问诗云:“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如孩童一般的忐忑,只会交付在故乡面前。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才那样看重老乡——“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衣锦还乡”“告老还乡”“入土为安”“落叶归根”……这些从传统中传承千年、长在心里拔不出来的情结,底下,无不是对故乡的惦念牵挂和满腔深情。只因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是我们对世间最初和最美好的印象,那里还有我们的父老乡亲和老爹娘。故乡,是家在的地方。

是的,从古至今多少中国人,从古代的作别故土到京师游学进仕,到如今的出外打拼奔波辛苦,最终就是为求得一个衣锦还乡。这或许才是我们一切的入世追求背后,最深的情结和渴望。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回到故乡沛县,宴请父老故旧及乡中子弟,击筑高唱《大风歌》,满腔君临天下的霸气。酒酣后在乡亲面前吐露的,也还是“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的故土情。这就是衣锦还乡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关系的是人生的意义。

家所在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第一个故乡;世间的打拼,就是活着的第一种修行;衣锦还乡,就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而好好活,努力闯,就是方向。

人生最应该去的50个地方(活着有三种修行)(2)

精神故乡——修一份“心安即乡”

有一个故事,有些伤感,却令人触动入骨。

苏东坡的朋友王定国,因为受到东坡“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到穷山恶水的岭南蛮荒之地。王定国有一位名叫宇文柔奴的歌妓,毅然随行,不辞辛苦、不离不弃,一路追随在王定国身边。

五年之后,王定国才得以北归京师。一次与苏东坡喝酒,王定国吩咐柔奴为东坡劝酒。东坡问她岭南的生活是不是很苦,柔奴只答了一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句话让苏东坡颇为感动,也大为感慨,于是为柔奴写下一首《定风波》词: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感动和感慨的,又何止苏东坡一人,千年后的我们读过,心底也同样被深深击中。在这首词的序里,苏东坡言柔奴“眉目娟丽”,真让人忍不住想要穿越时间,去一睹这位才女被一身柔情包裹的绝世风姿。

人生最应该去的50个地方(活着有三种修行)(3)

苏东坡

是啊,只要心安,在哪里又不是安稳,何处又不是故乡呢?我们有时思念故土,有时觉得流离失所、没有归属感,说到底,也不过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安,才会把安稳寄托在外事、外物。佛说,这是妄。

最近房价飞涨,人人都在关心、谈论和焦虑房子的事。安居乐业固然好,可是如果现实终究无可奈何,你可否想过此生要如何安顿自己,求得心安?

能否心安,这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真为人、真智慧、真修养。

当我们说但求问心无愧,那意味着我们要光明磊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当我们说凡事看开,那意味着我们要去经历、思考和顿悟;当我们说放下,那意味着我们要做到随顺万缘、心中安然。这些,都是心安的本意。

每一步都难。但去做,就是修行;做到,就是境界。世间或许炎凉轻薄,现实或许困顿坎坷,心中或许挣扎痛苦,但只要心中不再抱怨,就是修行的开始。

折磨,恰是人生的道场,也是唯一的道场。

人生最应该去的50个地方(活着有三种修行)(4)

灵魂故乡——修一处“逍遥之乡”

白居易有一首写庄子的诗:

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

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

人真正的故乡——不是地理上,不是心理上,而是我们的生命、我们活着的真正意义,所来自的地方,也许只有庄子这样的人才看得到。那里太远,所以缥缈,庄子才为它取了个缥缈的名字——“无何有之乡”。

闻一多曾这样写庄子: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仿佛说:那“无”处便是我们真正的故乡。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乡。“旧国旧都,望之怅然”,是人情之常,纵使故乡是在时间以前、空间以外的一个缥缈极了的“无何有之乡”,谁能不追忆、不怅望?何况羁旅中的生活又是那般龌龊、逼仄、孤凄、烦闷?

庄子的怅然和念念不忘,只因那是我们能够真正得以安顿的地方。所以他才写得,像是一个梦境——

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把一棵大树种在无何有之乡那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

这不就是我们要的安宁和自在吗?

如何进入这个梦境、做这样一场美梦?庄子给出的答案,是出走现实,进入忘我,超然尘世,纵身天地。所谓困境,本就是身在局中出不来;所谓自在,本是从羁绊中脱身出来。其中的关键,正是“出来”二字。

无何有之乡是世间最远的地方,远到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望不见;也是世间最近的地方,近到只要“出来”便在眼前。多数人之所以出不来,是因为他们永远在追逐,眼睛永远向前看,而无何有之乡却在外面;是因为我们心中被太多东西填满,这恰是无何有的反面。脚步停一停,杂事搁一边,暂且忘了世间,才能望见。

回到人生的究极处,出来,才是那最大的修行;逍遥,正是那最高的境界。

人生最应该去的50个地方(活着有三种修行)(5)

你的人生在第几层?

丰子恺说,人生有三层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人的三个故乡,也是这样。

这三层楼未必要一层一层地爬,也未必每个人都能上到第二层、第三层,一切还要看你的脚力和愿望。丰子恺说弘一法师便是那种从一楼直接跑上三楼的人;而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一楼来来回回、兜兜转转。一楼却常常是阴暗潮湿、虫鼠乱窜的,这是个人生的绝妙隐喻。

人的三个故乡,也是这样。有的人要一个一个回去,庄子这样的人只想回第三个故乡;大多数人,则穷其一生都奔波在回第一个故乡的路上。

你的人生住在第几层楼?你要回的,是哪个故乡?

人与人都不同,无论哪个故乡,回得去便是成功、便能无憾。而人活着,可以有点更高的理想,与追求。

来源:京博国学 微信号jingboguoxue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