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粮网整理自中储粮培训中心 中储粮大学 微课堂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我们历朝历代之民生大计,劳动人民一直是我们民族最庞大的群体。

诗歌的起源,大抵是我国的上古先民在从事各种行为活动时的劳动号子。在《毛诗•大序》中就曾言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无疑是对诗歌产生原因的绝佳佐证。

《诗经》中的五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一咏三叹的诗句,蕴含了委婉悠长的深厚韵味;它丰富压迫的内容,不仅反映着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劳役,压迫与反抗,祭祀与宴会,还有天象、地貌、动物、植物。

古人关于农业种植的句子(粮食中孕育的古诗词)(1)

稻,又名稌tú

稻的栽培历史至少有4000年,诗经中提到的稻,依据历来各个注释家的意见,应为“杭稻”,即近称“梗稻”米比较不粘,为米饭的主要来源。由《诗经》来看,华南虽为水稻的主要产区,但最迟在《诗经》时代,黄河流域已经有栽培。

《豳bīn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小雅白华》:池北流,浸彼稻田

《小雅甫田》:乃求干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梁稻

黍,又名稷、jù、秠 pī

《诗经》中有六首单举“黍”,而“黍稷”并举有九首,另有两首提到了秬和秠 。黍在《诗经》时代以前以及唐宋时代,都是中国人的主食。孔子先食黍,以示黍为五谷之先。屈原投江而死,楚人以菰叶包季饭祭祀,称之为“角黍“。

《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小雅黍苗》: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麦,又名来

麦在《诗经》中出现共七首,“来”“牟”一起出现的有两首。张揖《广雅》认为“来”指的是小麦;“牟”指的是大麦。至于只言“麦”,可能并无大麦小麦之分。

《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

《大雅·生民》: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鲁官》:黍稷重穋,稙稚菽麦。

菽shū,又名藿

菽原先是指豆类的总称,专指大豆或者黄豆,直到汉代以后才改称为豆。古籍中记载的“戎菽”及“荏菽”均为大豆的古称。而大豆的叶子则称为“藿”,茎则称为“萁”,曹植的“煮豆燃豆萁”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了吧。

《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藿。

《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莒之。

麻,又名

大麻雌雄花异株,雄株称为“枲xǐ”,雌株则称为“苴。部分雌雄株的时候,一般统称为“麻“。大麻是古代最重要的植物纤维原料之一,但是当时粮食不足时,也采麻籽儿当作食物。不论《豳风・七月》的“九月菽苴”,或者《大雅·生民》中的“麻麦幪幪”,麻与五谷植物并提,可以得知当时也是食物之一。

《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陈风·东门之》: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豳风·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古诗文中的粮食生产与流通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农耕文明创造了中华文明,其中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里关于粮食的篇章举不胜举。古诗文中那些重农劝耕、积贮备荒、贵粟惜粮的诗句,我们今天读来,仍不乏现实意义,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警世作用。如今,我们试从古人汪洋恣肆的诗文海洋里,取一瓢以窥古代粮食生产与流通之一斑。

粮食生产与积贮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且是其他物质不能替代的基本生活资料,是能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源。历朝历代只要是想有所作为的统治者,无不高度重视粮食的生产与积贮,将其放在治国安邦的首要地位。

《尚书》中说道:“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夏箴》大禹说:“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與马非其有也。“

《管子·牧民》章开篇就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西汉前期,晁错向汉文帝上《论贵粟疏》,提出“贵粟”政策,主张”贵粟之首,在于使民以栗为赏罚“。规定民众向官府交纳粮食,“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粮价上升,从而推动粮食生产。

在劝农重耕的同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粮食积贮。

《礼记·王制》里说:“国无九年蓄,日不足;无六年之蓄,日急;无三年之蓄,日国非其国也。”

《管子·轻重》里说:“天下有兵,则积藏之栗,足以备其粮。天下无兵,则以赐贫氓。“

西汉贾谊在《论积贮疏》中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栗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廩,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古人关于农业种植的句子(粮食中孕育的古诗词)(2)

粮食生产的不易

春耕、夏耘、秋收、冬蔵。粮食生产周期长,在生产方式原始粗放,生产工具简单落后,生产完全受自然因素制约的条件下,粮食来之不易。

古人关于农业种植的句子(粮食中孕育的古诗词)(3)

粮食生产的困境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的这首《悯农》,直白地道出了农民种粮的艰辛。

《五歌·刈获》

(唐)陆龟蒙

自春徂秋天弗雨,亷廉早稻才遮亩。

芝粒稀疏熟更轻,地上禾头不相挂。

从陆龟蒙的这首《五歌·刈获》中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受制于天,农民靠天吃饭,旱则祈雨,涝则盼睛。

《偶书》

(唐)郑谷

承时偷喜负明神,务实那能庇此身。

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

《偶书》揭示了,古时备尝了耕耘的艰辛,忍受了天气的无奈,迎来了丰收,种粮人也可能因为税赋仍没有饭吃的情景。

粮食贸易及流通管理

我国古代因交通限制和抑商政策,导致商业粮食流通贸易发展极其不便。

《史记·货殖列传》:“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汉书·食货志》:“汆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

《礼记·王制》说:“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

古人关于农业种植的句子(粮食中孕育的古诗词)(4)

古诗词欣赏

中国的古诗词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星,有着不可撼动的坚实地位。这背后也离不开一群心系苍生、柔软细腻的诗人,他们把对中国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同情、悲悯与自省相融合,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诗章。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些诗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嗟叹!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释义:

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春米,不怕秋夜的清寒。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题农父卢舍》

(唐)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释义:

春风是什么时候到来的呢?已经吹绿了湖泊上面的山峰。

湖泊上面的春意既然早来,种田的人民整天都闲不下来。

农民拿着耒耜在田间劳作,修沟引水铲除杂草躬耕不缀。

傍晚时分农民将牛喂饱后,回到家里把门关上睡觉去了。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壸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拎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释义: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拎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別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古人关于农业种植的句子(粮食中孕育的古诗词)(5)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释义: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古人关于农业种植的句子(粮食中孕育的古诗词)(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杜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释义: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