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民间故事改编的大型川剧《报恩记》曾经在泸州大剧院上演,这个泸州妇孺皆知的孝心故事,被搬上川剧舞台重新演绎很有突破和看头。上个世纪初泸州的川剧艺术已经自成流派,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泸州河。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长江横贯,四水合流,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市场繁荣,历来为川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泸州河"川剧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汉代巫师们的唱唱跳跳,唐代以后"信者众多",巫师开始装扮百神,其表演接近戏剧。再后来由于春节娱乐活动的兴盛,逐渐形成"古蔺花灯"、"合江下河灯","扭扭灯"、"车车灯"等独特的地方小剧种并演进为泸州川剧的雏形。

四川泸州川剧历史(泸州民间寻宝从泸州川剧新剧目报恩塔再说泸州河的故事)(1)

"泸州河"是川剧的前身,十分珍贵。从川剧的唱腔流派讲,可以分为高腔、昆腔、胡琴、弹戏、灯调等五种。泸州川剧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川剧,以高腔艺术独树一帜,形成了特有的"泸州河"。

到了明清时期,"泸州河"最早跃上城市剧场,巴蜀大地当时就流行着"要能跑得滩,泸州河去搭班"的民谚。清雍正二年(1724年),泸州20余名川剧艺人到成都棉花街,成立起"庆华班"(见《泸州戏曲志》2-7页),于是率先于全省,"泸州河"从"火把剧团"进入"城市剧场"。

四川泸州川剧历史(泸州民间寻宝从泸州川剧新剧目报恩塔再说泸州河的故事)(2)

抗日战争期间,陕、京、楚班先后来泸巡演。"泸州河"的艺人,一方面学习兄弟剧种长处,另一方面积极宣传抗日。冯玉祥将军为抗日,还发动合江县玩友俱乐部联合义演、募捐;泸州艺人还创作出20本《还我河山》连台本戏……解放后,泸州蜀声川剧社实力雄厚,常年分三班演出,泸县、纳溪等许多地方都陆续成立了专业川剧团。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川剧这一传统剧种由于现代艺术的市场冲击以及川剧投入不足,人才培养滞后,渐渐开始衰落,"泸州河"的发展前景堪忧。

四川泸州川剧历史(泸州民间寻宝从泸州川剧新剧目报恩塔再说泸州河的故事)(3)

以前老一辈的泸州人对川剧的爱好不亚于对国粹京剧的爱好,不过随着历史进程,新娱乐业电影电视的崛起,很多地方戏剧都面临着被人遗忘和淘汰的尴尬境地,虽然除了京剧以外,川剧还算是一个大剧种,但是没有市场和票房也直接影响了它的生存能力

四川泸州川剧历史(泸州民间寻宝从泸州川剧新剧目报恩塔再说泸州河的故事)(4)

泸州这次的表演其实看现成还是很精彩的,从对白到唱词,再到舞台设计都非常用心,我一向认为即便不懂戏曲,戏曲要发展除了改革创新,还是得回答剧场演出的模式。因为它本生来自于民间,戏曲舞台的特殊性,还是不能离开它本来的土壤。

四川泸州川剧历史(泸州民间寻宝从泸州川剧新剧目报恩塔再说泸州河的故事)(5)

"泸州河"偏重于高腔戏,常演剧目有:《红梅》、《班超》、《琵琶》、《金银》、《九楼十八院》、《八计八记》、《十二配》等;创作剧目有:《百丑图》(五十年代)、《炉火红鹰》(六十年代)、《背篼记》(七十年代)、《轵候剑》(八十年代)、《星陨长空》(九十年代)和《孽障》(本世纪初),已拍成电视戏曲片在四川卫视播放10余次等。

四川泸州川剧历史(泸州民间寻宝从泸州川剧新剧目报恩塔再说泸州河的故事)(6)

自"泸州河"川剧形成以来,通过一代又一代川剧人的探索、承传、创新,使这朵艺术之花越开越灿烂。其中,陈艳卿、罗桂廷、曹俊臣、胡玉廷、邱文成(邱志愚)、张志举、韩成之、吴志渊、李惠仙等老一辈艺术家,为"泸州河"川剧艺术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曾荣华、胡春甫、丁德超、唐惠珍、杨松林、何伯川、罗玉瑞、谢鹏飞、杨世秀、牟天龙、陈家玉、高通文、毛玉楷、林辉光、刘素彬、李湘培、仲俊康、曾静仪、杨文新、刘云深、刘金魁等一大批著名川剧艺人为"泸州河"川剧艺术承传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川泸州川剧历史(泸州民间寻宝从泸州川剧新剧目报恩塔再说泸州河的故事)(7)

现在戏曲一个是观众的培养很难,二是唱戏跟说相声一样必须从小作科,一句话就是科班出生,这个磨砺的过程非常难熬,而且如果变声期失败,很多发展就受到了局限。

四川泸州川剧历史(泸州民间寻宝从泸州川剧新剧目报恩塔再说泸州河的故事)(8)

笔者虽然写了这篇文章但是自己对川剧也是一窍不通,非常残酷,不过早起的《乔老爷上轿》《柜中缘》《打渔杀家》等等还是有一些印象。

川剧里的绝活除了变脸还有吐火,藏刀,滚灯,模仿妖魔鬼怪也是一绝,看者如身临其境,舞台氛围营造独树一帜。但是未来怎么样,还得看市场,这个是现实又残酷的考验。

香港的七小福打出一片天,但是底子来源于戏班,所以我还是希望泸州河能再次流淌,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四川泸州川剧历史(泸州民间寻宝从泸州川剧新剧目报恩塔再说泸州河的故事)(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