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亦诚刘欣

(本文来自原创作者刘欣“卓越运营实战”公号,订阅公号,一起实现卓越运营。)

我在美的工作了17年,之后走上了管理咨询的道路。

在这些年的顾问经历中,我在各行各业,都会不断碰到美的人。这些人里,有风生水起的,也有水土不服的。

但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一家公司中,如果既有美的人,也有华为人,那么美的人和华为人,相处共事会特别容易

这不是一家公司才有的现象,我在很多公司都见过同样的情景,因为华为也对外输出了很多人才,美的人和华为人越来越多的产生了交集。

现在不少企业通过猎头找人的时候,会让猎头特别注明“华为或美的工作背景”,可见很多老板也发现华为或美的的人,用得好还是不错的,而且可以同时使用。

我甚至在一家企业看到,公司高管团队除了老板以外,其他人一半来自美的、一半来自华为,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没有分成两派,相反却能很自然地共事,除了主动负责好本部门工作,彼此之间还能做到协同共进。我相信,这除了与老板管理有方以外,必然和美的人、华为人身上共同的特质有关,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们就来看看,他们身上的6个共同特质,以及产生这些特质的5个底层原因


—1—

目标感强

有一次,我参加客户公司的年度会议,老板在上面讲得比较多的,是强调来年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会议结束后,我和高管团队交流,一位来自华为的高管直截了当的对老板说,“老板,你真的不用讲那么多重要性和意义,你就直接告诉我们,明年目标是多少,我们去干就是了。我们在下面听得着急。”

华为人这种强烈的目标感,可见一斑。

美的人具备相同的特点,每年各事业部不仅会主动设定目标,而且常常是年年设定高目标,年年冲刺高目标。目标还不仅仅是一个大的任务目标,往往是通过预算的方式,分解成多个层次、多个维度的小目标,市场有市场开拓目标、费用有费用控制目标、产品有产品开发目标等等,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量化的目标。目标无处不在,目标如影随形。

华为对人才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美的人与华为人)(1)

目标也许每个公司都会设定,但是能否达到让员工都具备,像华为人或美的人这种强烈的目标感,这就有很大的差异了。


—2—

勇于改变

我在为客户作辅导的过程中,看到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例如有目标无激励、流程不清晰、或是缺乏分授权导致混乱等情况,会忍不住地想快速改变,但不少人都会和我说“公司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虽然也觉得不对劲,但存在就合理吧”。

这种回答很常见,这种现象也很常见。但是在美的人和华为人身上,却很少见。

美的人和华为人如果同在一家公司,会经常商量如何推进变革,讨论的内容会直接聚焦在改变的具体做法上,而很少讨论要不要改变的问题。我在几家不同的公司做咨询时,都亲历这种情况。

勇于改变、不怕改变、主动求变,已经内化成美的人和华为人身上,一种类似于与生俱来的特质。


—3—

结果导向

结果导向是每个企业都在追求的,但是能在每个员工身上都体现出来,却很难做到。

华为和美的做到了。

罗振宇曾分享过一个案例,自己是如何被华为销售,用一封邮件拿下的。

邮件全文我就不摘抄了,但其中有一点要特别引用一下,“拒绝我们100次,也不要紧,我们会再沟通101次,因为我们坚信华为云是得到最正确的选择。”

这种话术也许很有文采,但这不是重点,最打动我的是文字之下那种强烈的结果导向,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华为对人才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美的人与华为人)(2)

我在很多美的人身上,也看到类似的做法。

我的合伙人,给我讲过她在美的的经历,经常为了保证第二天的交货,她自己一个女孩子,会跟货跟到供应商工厂,而且常常守到三更半夜。


—4—

做事务实

美的人和华为人,非常受猎头欢迎。

很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华为和美的的名气大,而是因为很多企业老板发现,华为人和美的人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

毕竟好用与否,冷暖自知。不好用的话,可以吃一次亏,不可能这么多企业,次次都吃亏。

做事务实,不玩虚的。

华为流传一个很著名的“豪车”故事,说是多年以前,任正非去新疆出差,负责接待的新疆办事处主任,专门安排了一辆加长的豪车去接机。搞得任正非批评了一路,说办事处主任讲排场、不务实、重形式,这些场面上的东西应该用在客户身上,而不是自己人身上,哪怕老板都不行。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很讨厌下属给他开门、拎包,一旦有人说些“擦鞋”(粤语,指拍马屁)或不着边际的话,他会立刻生气地打断。

务实做事的风格,在两家企业的老板身上,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不用说下面的员工。

做事是否务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看是否真正在解决问题。

华为人常说“打胜仗”,美的人常说“搞定”。

为了“打胜仗”和“搞定”,华为人在一次次战斗中、美的人在一次次搞定时,就要不断排除困难、克服障碍、解决问题。

能够长期在美的或华为,得到奖励或晋升的人,都是业绩突出、解决问题的高手。

华为对人才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美的人与华为人)(3)


—5—

做人简单

美的人和华为人,做人都很简单,简单到有时被认为是“笨人”。

这种“笨”,是有话直说的“笨”,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笨”,是不懂得玩企业政治的“笨”。

我曾多次听到过,不少企业高管吐槽美的人或华为人“情商低”,不会看老板眼色,不会考虑同事感受。

我觉得他们说的是事实。

美的人、华为人,花了太多精力在做事上,有很多方法和能力都是针对如何解决事情的,而没有花太多心力在琢磨人上,也没有锻炼出高超的处理人事的能力。

做人简单,简单到重事不重人,简单到没有太多心机,简单到被人一眼看穿。

一些美的人或华为人,去到其他企业会水土不服,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6—

职业精神

我会经常参加企业各种会议,如果这家企业有美的或华为出来的人,那么不迟到的人里面一定有他们。

民营企业中,老板迟到很是常见。但不论老板迟到多少次,美的人或华为人都会准时。

职业精神,往大了可以说得很大,但我不想把职业精神讨论得大而无当,不迟到就是一个最典型的细节表现。

再扩展一点来说,美的人和华为人身上的职业精神,至少体现在三方面:不迟到、不推责、不扯淡。

不迟到,刚刚说过了,职业精神形成了准时的职业习惯。

不推责,在结果导向下,在不断做事中,一定会碰到种种问题,也会犯各种错误。推卸责任,是人的本能,只有经过熏陶和训练,才能做到不推责。

我在美的人和华为人身上,能够普遍看到不推责的职业精神,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积极改进,只为追求更好的结果,而不是千方百计的推诿甩锅。

不扯淡,目标感强、结果导向的人,会觉得自己有做不完的事,确实没时间扯淡。

我熟悉的美的人和华为人,会时不时和我说起,在很多企业经常开一些没营养的会,会议既没准备、也没结论,很多人坐在一起东拉西扯几个小时,每次碰到这种情况,他们只想说一句“有事说事,没事散会,回去干活啊”。


—7—

共同特质下,相似的文化基因

华为与美的,分处完全不同的行业,除了刚刚在鸿蒙系统、5G网络上开始有所合作外,多年以来并无交集。

两家企业的创始人,任正非和何享健,都是异常的低调,既很少与外界打交道,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交往。

但是两家企业培养出来的人,身上却具有那么多共同的特质,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因为美的和华为,具有相似的企业文化基因。

就好像虽然是两个炉子炼出来的钢,但因为参数相近,所以特质相同。

这种相似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 主动开放:熵增VS变革

华为和美的都非常注重打造,主动开放的企业文化。

因为封闭固守,不是落后挨打的问题,而是快速消亡的问题。不是好坏的问题,而是生死的问题。

华为对人才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美的人与华为人)(4)

任正非曾说,“如果我是一个心胸很狭窄的人,其实就没有华为的今天。”

华为的成功得益于对国际文化的学习,特别是开放、创新等理念。哪怕是在美国政府打压之下,依然保持着向美国学习的开放文化。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也是在强调主动开放,而且是向全世界开放。

此外,任正非将“熵增定律”引入企业管理中,进一步强调“企业就是要不断耗散,循环流动,从外部做功,从而得到持续发展的企业活力”。

美的在使用50年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开放、和谐、务实、创新”中,第一条就是“开放”。

何享健不走企业家族化道路,而是全面引入职业经理人,这种开放的胸怀、眼界和格局,奠定了美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底层文化。

美的那句著名的用人理念,“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的人。”就是何享健早期提出来的,现在也真正实现了。

除了用人以外,美的在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生产采购等各方面都秉承着开放的理念。

正是因为华为和美的都打造了开放的文化,华为人和美的人才具备了开放的基因,才会很容易互相接纳、彼此协同、很少芥蒂。因为但凡有一方不够开放,都会造成障碍。

在开放的文化理念下,变革就成为了必然。

华为对人才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美的人与华为人)(5)

不论是华为,还是美的,都非常崇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而且也的确是在不断推动变革。

华为会设立专门的变革部门来推动变革,而美的更是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

主动开放下的多年变革,造就了华为人和美的人,习惯变革、勇于改变的特性。

2. 客户导向:以客户为中心VS市场导向

客户导向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能真正做到的确实不多。

华为价值观中,“以客户为中心”是排在首位的,还有就是任正非那句著名的“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

华为内部为了接待好一个客户的办事员,都会几个人专门开个小会,把办事员的背景、经历、喜好等都摸得清清楚楚。这种细致到毛孔的做法,就是在践行“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因级别而异。

美的的工作细致程度暂时还不及华为,但是在面对外部客户时,仍然是市场大过天。只要是市场传递回来的声音,所有人都要严阵以待,只有市场需求,没有部门对错。

这也是为什么美的内部,往往都是营销部门声音最大,因为营销代表市场、代表客户。

何享健在2000年,也就是22年前,在面对科技人员开大会时,就说过“好的管理思维从哪里来?从市场上来,从市场竞争中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市场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上要求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由生产推销型企业彻底转向市场营销型企业,全面提升市场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有些企业内部,很多高管会拿老板的话,来堵住其他部门的嘴,但是华为人和美的人往往会拿客户的话,堵住老板的嘴。

当然,很多老板会不习惯,但是华为人和美的人骨子里那种客户导向的东西,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就那么做了。

3. 做事文化:艰苦奋斗VS低调务实

华为与美的有非常类似的做事文化,都是埋头干活,不多嘴

对外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少说话就少说话,先把活干好。

任正非几次公开面对媒体,要么是因为外界太多对华为的误解,要么就是面临孟晚舟这种国际事项,否则绝不轻易走向前台。

何享健更是低调地让很多圈外人,只知有美的,而不知有何享健。他曾试过,记者的摄像机都架到门口了,却“临阵脱逃”。

尽人皆知的华为价值观中,“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已经为很多企业效仿。

美的低调务实的作风,也同样为企业界所赞赏。

华为和美的,从上至下,同样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脚踏实地、不搞浮夸、不图虚荣、不搞形式主义、不跟风。

华为对人才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美的人与华为人)(6)

当然,华为人和美的人能够长年累月的艰苦奋斗,也是因为奋斗之后必有回报。

华为强调“不让雷锋吃亏”,美的讲求“高绩效、高激励”。

这都是很好地把握住了人性,才会有人心甘情愿的不断付出。

4. 放权文化:一线铁三角VS分权手册

华为和美的都经历了,从集权走向分权的道路,而且都实现了有序分权,不仅放而不乱,而且效率大增。

华为的事业部制,是矩阵结构的事业部制,既有基于业务内容的事业部,也有按区域划分的地区公司。华为组织结构和机制的改革,确定了“以代表处系统部铁三角为基础的,轻装及能力综合化的海军陆作战式”作战队形,进行了权力的重新分配。

这是一次从下到上,从一线到后方的权力重铸。目的就是要 “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

美的是非常典型的事业部制,主体结构是完全的产品事业部制。

随着1997年事业部制改革而形成的《分权手册》,已经成为美的权力分配的基本法,从集团到事业部到一线,都会明确各级各岗的工作权限,随着规模和能力的提高,权限会进一步放大。

在美的做事,很少会有束手束脚的感觉,因为该给的权限一定会给够。

5. 用人文化:赛马文化VS赛马不相马

华为和美的在用人文化上,不约而同地都采用了“赛马”的形象说法,不是殊途同归,简直是同途同归了。

华为讲赛马文化,美的讲“赛马不相马”。

任正非讲“泥坑里爬出来的才是圣人”,何享健讲“美的的人才观是看业绩说话”。

两者都是任人唯贤,结果导向。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企业中最好的公平就是:规则明确、结果客观、公开透明

华为对人才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美的人与华为人)(7)

华为和美的“赛马”的做法,就做到了这种最好的公平。

规则提前说明,白纸黑字承诺。

业绩结果量化,数据客观公开。

面对这种“赛马”的内部竞争,谁也别吹牛,谁也别搞关系,谁也别瞧不起谁,大家完全用数字说话,能者上庸者下,做实事的多,讲废话的少。套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你行你上,不行别BB”。

最后的话

美的人与华为人身上,至少在6个方面,有相同的特质:目标感强、勇于改变、结果导向、做事务实、做人简单、职业精神。

拥有相同的特质不是偶然的,而是两家企业具有相似的企业文化基因,至少体现在5个方面:

1. 主动开放:熵增VS变革

2. 客户导向:以客户为中心VS市场导向

3. 做事文化:艰苦奋斗VS低调务实

4. 放权文化:一线铁三角VS分权手册

5. 用人文化:赛马文化VS赛马不相马

你的企业员工具备哪些特质?

你的企业又在打造什么样的文化呢?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交流。

— END —


作者简介:

刘欣,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毕业,精亦诚咨询创始人,中国家居五金专委会管理专家、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特邀专家、原美的资深高管,现为多家知名企业的管理顾问。

1999年毕业后加入美的,在美的工作17年,历任集团总裁办副主任、事业部管委会成员、营运与人力资源总监、海外营销总监、国际战略项目总监,主导和推动战略转型、运营管理、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管理、海外营销、流程诊断、产销计划管理、精益改善等多项工作内容,曾为美的、OPPO、SHEIN、波司登、金发科技、纳思达、喜临门、大自然、骆驼、帅康等多家企业进行咨询和授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