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五月,继承永乐大帝朱棣帝位尚不足一年的朱高炽驾崩,庙号仁宗。28岁的皇太子朱瞻基即位,环顾四周,外有蒙古边患,内有交阯叛乱。宗室之中,两个皇叔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从祖父朱棣时起就对皇位虎视眈眈。分封在外的藩王虽经二十多年细水长流的削藩,但如秦王、晋王、楚王、蜀王等强藩依然傲立一方。


明亡后最有资格继位的宗室亲王(这位直到35岁都没能就藩的亲王)(1)

《大明风华》中梁冠华老师扮演的仁宗朱高炽

此时22岁的郑王朱瞻埈、21岁的越王朱瞻墉、20岁的襄王朱瞻墡这几个成年的亲王,就是皇帝朱瞻基最大的帮手。

宣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谋反。朱瞻基率大军御驾亲征,派郑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留守京城。汉王之反,使以朱瞻基为首的仁宗系皇室深感不安。因此在宣德二年十一月,朱瞻基长子朱祁镇一出生,皇帝立刻大赦天下。同时太师、英国公张辅等率文武百官上表请立皇太子。一个出生还未满月的婴儿,就被请求册立为皇太子,表明了宣德皇帝急于向天下表明皇位后继有人的迫切心情。


明亡后最有资格继位的宗室亲王(这位直到35岁都没能就藩的亲王)(2)

《大明风华》中朱亚文扮演的宣宗朱瞻基

宣德三年二月,册立朱祁镇为皇太子。三月,册立贵妃孙氏为皇后。孙皇后一直被认为是“心机婊”,抱养宫女所生之子以求上位。实际上朱瞻基对于皇太子的渴望远甚于孙贵妃,他急于立皇太子是为了表明皇位传承有序。但太子之母并非皇后,此后万一皇后有孕,将再次动摇国本。所以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将太子生母册立为皇后,可以一劳永逸。而且当时仁宗皇后,宣德朝的皇太后张氏还在,怎么会允许孙贵妃抱一个孩子来上位?从之后太后对于废后胡氏的照顾来看,这次的皇后废立,明显就是为了给皇太子朱祁镇保驾护航所作出的一次政治交易。

册立皇太子之后,原先的仁宗系亲王就该出镇藩国了。于是在宣德四年八月,郑王朱瞻埈之国陕西凤翔。襄王朱瞻墡之国湖广长沙,荆王朱瞻堈之国江西建昌,淮王朱瞻墺之国广东韶州,梁王朱瞻垍之国湖广安陆。神奇的是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除了去世的梁王朱瞻垍,其他四位亲王的藩国居然全部发生了变化。其中正统元年,襄王朱瞻墡自长沙迁居襄阳,淮王朱瞻墺自韶州迁居江西饶州。正统九年,郑王朱瞻埈移国河南怀庆。正统十年,荆王朱瞻堈移居蕲州。

这不能不让人联系这些仁宗系亲王最初的封国是不是有什么别的用意?因为从郑王的封号来看,他的封国本来就应该在河南而不是陕西。同理襄王的封号也明显表示他的封国就应该在襄阳而不是长沙。很可能最初郑王到陕西,目的是监视位于西安的秦王和位于太原的晋王。而在长沙的襄王和安陆的梁王,是用来应对四川的蜀王,和武昌的楚王。但等到英宗继位,秦王等几位强藩的护卫都已经被削除,仁宗系亲王们就可以陆续迁到他们自己原来的封国了。

回到本文的主角,仁宗朱高炽第三子越王朱瞻墉。朱瞻墉生于永乐三年正月,生母是当时的太子妃张氏。因此他其实是朱高炽的嫡次子,在诸子之中的身份仅次于嫡长子朱瞻基。换句话说,如果朱瞻基不幸在永乐朝或者洪熙朝挂掉,那么皇太孙或者皇太子的身份就应该给予越王朱瞻墉。


明亡后最有资格继位的宗室亲王(这位直到35岁都没能就藩的亲王)(3)

《大明风华》中汤唯扮演的孝恭章皇后孙氏

但是正如此前我们所说的,汉王朱高煦谋反时,留守京城的是郑王朱瞻埈和襄王朱瞻墡,没越王什么事。而宣德四年八月,五位亲王之国的时候,又没有越王什么事。当时还留在京城没有之国只有越王朱瞻墉和卫王朱瞻埏,问题是卫王当时只有14岁,还没到就藩的年纪。而越王朱瞻墉已经25岁了,从襄王朱瞻墡开始年纪都比他小,可他们都之国了。

那难道是越王身体不好?据记载,越王朱瞻墉在正统四年六月去世,享年35岁,也不像是身体原因。在北京潭柘寺院内有一座藏式白塔,相传为正统二年越王朱瞻墉为母后张太皇太后祈福延寿所建,内藏有太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经。由此来看,越王应该也没有什么智力问题。


明亡后最有资格继位的宗室亲王(这位直到35岁都没能就藩的亲王)(4)

北京潭柘寺内金刚延寿塔

既没有身体问题,又没有智力缺陷,为何这位仁宗皇帝的嫡次子始终没有就藩呢?个人认为,宣宗朱瞻基在册立太子之后,派诸位皇弟就藩监视秦、晋、楚、蜀等几大强藩。但由于太子年幼,古时候医疗条件又比较差,难保不会发生夭折,因此把亲弟弟朱瞻墉留在身边。万一自己本人或者太子有所意外,可以保证有一位成年的仁宗系亲王可以紧急继位。那么此前汉王谋反,宣宗没有让越王处理军国大政,也可以认为是变相的保护或者提防,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此后宣德十年正月,朱瞻基驾崩,年仅10岁的朱祁镇继位。此时升格为皇叔的越王朱瞻墉则继续留在北京做他的备胎,直到正统四年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