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在家怎么迎财神(大年初二财神可要请到家)(1)

《我家有喜》每晚19:30,手机摇一摇有好礼!

“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得儿哗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 ……”没错!歌谣里描述的就是“回娘家”的场景。所谓回娘家当然是指已婚女儿在初二这天带夫婿孩子回到家里给父母拜年。正月初二、初三,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民间称为“迎婿日”。除了回娘家,亲们别忘了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财神”请回家!大年初二是接财神的日子,打开家里的水龙头一边接水一边说着接财神之类的话,接到的水也不要倒掉,这就表示把财神请回了家!快快转发让您关心的人也把财神请回家吧!那么这一天都有什么风俗呢?小编带您一起来看看吧。

初五在家怎么迎财神(大年初二财神可要请到家)(2)

习俗一:回娘家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

正月初二,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即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俗称“迎婿日”。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在台湾有这样的民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门担担。”意思是说有父母的女儿,在年初二以后,娘家人必然来接回去团圆,只有无父无母的女儿,没有亲人想念,娘家也就不派人来接了。

中国人最亲密的是血缘关系,姑爷有“半子之劳”,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大年初二,姑爷带着贵重的礼物去看望老丈人、丈母娘,正是一年一度作为“半个儿”见“亲娘”的机会,以慰问“二老”。有的地方称新女婿为“娇客”。对于“娇客”拜年,岳父母家无不盛情款待。

在我们河南一带,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阖家团圆,自然不便回娘家去。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以便照顾到婚姻双方的团圆喜庆。鹿邑县有“正月十六请(闺女),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

初五在家怎么迎财神(大年初二财神可要请到家)(3)

初五在家怎么迎财神(大年初二财神可要请到家)(4)

习俗二:祭财神

每年大年初二,在我国北方大地,家家户户还要“祭财神”,鞭炮声昼夜不休。此时商户们也是最重视的,关圣大帝、玄坛赵元帅、增福财神都是他们要“打点侍奉”的。供品多为羊肉、雄鸡、活鲤鱼、年糕、馒头等,将火燃于酒杯中供神,据说取“火酒活鱼”之意。送神时,把松柏枝架在芝麻秸上加黄钱阡张元宝当院焚烧,噼啪作响。

还有虔诚者要去五显财神庙烧头股香,并向庙里财神借元宝也就是金银纸锭,即借财气,求财神保佑发财,寄托了广大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祭财神的时候要去财神庙烧香,取元宝。 不是中国人特别爱财,特别财迷,因为财代表一种幸福。传统社会时物质财富特别匮乏,每个人都希望新的一年有好的收成,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他要去拜财神。财神的兴起也跟商业交易商业发达有关系,在农业社会早期并没有财神,后来才有财神爷,关公、比干、范蠡这些人都被奉为财神。其实是作为商业交易的时候的一个精神象征。关公他讲信义,比干传说没有心,没有心就不偏心。当然我们一般人今天拜财神也想不到那么多,只是我们想要未来的生活会更好。

初五在家怎么迎财神(大年初二财神可要请到家)(5)

习俗三:开年饭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初五在家怎么迎财神(大年初二财神可要请到家)(6)

大年初二吃什么?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那么这一天大年初二吃什么呢?民间谚语说了: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

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这种说法解释为迎女儿回门。

初二面, 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我们尊重原创,向原创致敬!

综合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戳下大拇指给小编点赞,右上角转给你关心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