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清

故乡的麦田经典散文(散文沉默的庄稼)(1)

  一个村庄必然有土地,有土地自然生长着绿油油的庄稼。前半生我是在土地上写字的人,我的土地紧挨着乡亲们的地块,春天的时候,马车将粪料运进土地,犁铧伸入地核,翻起黑色的泥浪。一方方田地就是一张素笺,撒一粒种子收获一份希望。累了,坐在堤坝,掏出兜里的纸和笔,邀请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住到我的诗行,此刻,父亲蹲在那里,津津有味地抽着烟锅,岁月在他脸上结满纵横的皱褶,眯着眼,幸福的欣赏着他的土地。远远看去,父亲更像一棵籽粒饱满,低眉垂首的麦穗。

  那些在大田里耕耘的牛马,它们有时沉默,奋蹄前行,有时仰天长啸,发泄内心郁积的怨愤。久而久之,牛马也成了一株株结实可靠的谷物,与农具相处时间长了,身体内也流淌着铁的韧性和锋芒。

  由此看来,村庄里袅袅的炊烟,一只微小的蚂蚁,一花一草全是大地上的庄稼,植物和动物相安无事,而又充满纠缠。最终,它们如坡顶的坟冢,被光阴收割。尘世万物,生生死死后来皆以不同的方式谢幕。

  我喜欢在清风徐徐的午后,用一把锄板丈量土地的温度,很礼节性的俯视着一棵棵寸八长的玉米苗,多年的耳鬓厮磨,已经熟知彼此的味道,我脚掌上的红痣,以及汗臭。玉米苗并不排斥,这是我甜蜜时刻,我能够和它们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任何一次零距离的注视,都会心照不宣的照进我的灵魂。玉米苗清晰地挖掘出我的孤独,是的,在村庄。我很寂寞,尽管我身边生存着那些熟悉的面孔,喜鹊和各种飞禽走兽,骡马牛羊。我骨子里膨胀的欲望,却像苍鹰的翅膀,没有一天不向往起舞与飞翔。父亲不说话,不厌其烦地侍弄着一年四季的土地,母亲尾随在父亲身后,深耕细琢,弯腰拾起一枚枚碎石。太阳依旧高悬在天空,父亲母亲是将美好的语言嫁接在谷物上,风一吹,苗儿轻轻摇曳,那是庄稼的歌唱,父辈稳重敦实的思想。

  多少年来,我一直和父母一样,围着土地转,土地也离不开我们,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令你不得不相信宿命。正如后半生我把自己移植在城市,卧在不大不小的鸟笼里,不断质问另一个自己,莫非现在的一切是你想要的天堂?

  殊不知,除了那一张床属于我,其它的与我格格不入。在二尺宽的木板床上,我梦里梦外都是村庄的模样,庄稼伫立的姿势。风尘仆仆回家,母亲候在门口,白发丛生,弯曲了脊梁,仿佛秋后的一株谷子,接过我手中的包裹进屋,身子落在火炕,心立马平静,想来我本身属于村庄,属于大地。有哲人说,离开是为了更好的抵达。我切身体会,与村庄的每一回转身,都是一种流浪和精神的沦丧。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森林里,我找不到一片泥壤,一棵高粱失去泥土意味着什么?在鸟笼中的日子,我的文章憔悴且濒临枯萎,双足一旦落在村庄的大地上,我周身满血复活,遍布神奇的力量。

  我们终是一棵庄稼,那就在余生做一次美丽的回归,卸掉一路尘埃,返璞归真,守着夕阳,淡然地等待被岁月的镰刀割取收藏。

作者简介:

张淑清,女,1974年出生。辽宁省大连市庄河人,大连作协会员。 在《农民日报》《天池》《小小说选刊》《中国劳动保障报》《散文家》《检察日报》《中国安全生产报》《内蒙古日报》《海燕》《中国水运报》《西藏日报》《椰城》《散文百家》《海口日报》《辽河》等刊发作品。理疗服务行业。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刊用。

请关注转发。

投稿邮箱:gdb010@163.com

故乡的麦田经典散文(散文沉默的庄稼)(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