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自纪郢迁陈后,以陈城为都38年,经历了顷襄王及考烈王父子两代,此时的楚国又有所兴盛强大起来,这不应忘记庄辛劝谏楚顷襄王“亡羊补牢”的贡献,同时也不要忘记春申君黄歇辅助考烈王的杰出贡献。这些均关系到陈地人文历史。

亡羊补牢庄辛(庄辛的亡羊补牢)(1)

庄辛劝谏

庄辛“亡羊补牢”,是说在楚尚未被秦军拔郢之前,楚顷襄王因宠幸贪婪无能之辈,疏远屈原等忠良之臣,公族大夫庄辛(楚庄王之后代)劝谏顷襄王说:“大王近小人、宠美女,一味骄奢淫逸,不理朝政,如此下去,楚国就危险啦!”顷襄王很是不悦地说:“是先生老糊涂了,还是国家有什么不祥之兆?”庄辛说:“臣只是看到事情的必然后果。如果大王不信我的话,仍继续下去,楚难免灭亡。臣请大王允我暂时到赵国躲避一下。”于是庄辛到赵国去了。

亡羊补牢庄辛(庄辛的亡羊补牢)(2)

不出庄辛所料,仅仅过了五个月,秦军果然大举进攻楚国,于楚顷襄王二十年一(前278年)攻占郢都等地,烧王陵,毁郢城,顷襄王仓皇出逃,流亡到被人称之“楚王城”的城阳(即春秋时的负函,今河南信阳北长台关)稍作停留。此时,他想起庄辛的告诫果然不错,急忙派人骑快马到赵国,恳请庄辛回国。

亡羊补牢庄辛(庄辛的亡羊补牢)(3)

顷襄王向庄辛请教:“寡人后悔没听先生的忠告,事情到了如此地步,您看寡人应如何是好?”庄辛说:“臣听说过一句俗语‘看见野兔再招呼猎犬还不算迟,羊走失后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晚。’”他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说明只图眼前享乐,不顾国家前途,必将引起严重祸害。顷襲王听了这番话,决心痛改前非,听取了庄辛的劝谏,罢游猎,废钟鼓,疏小人。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按庄辛的建议将国都迁至陈(今河南淮阳),重振旗鼓,来了个“亡羊补牢”。他授予庄辛“执珪”爵位和“阳陵君”称号,并用庄辛计谋,收复了淮北失地。顷襄王二十三年(前276年),顷襄王又征调淮水、汝水一带的军队10余万人,收复了江汉之间的部分土地和黔中郡的15座城邑。顷襄王二十七年(前272年),派军3万人援助三晋伐燕,楚国一度恢复了生机。(《战国策•庄辛谓襄王章》)

亡羊补牢庄辛(庄辛的亡羊补牢)(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