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汉水为何叫汉水?

汉水因古汉人居此而得名。汉水最早记载于《书·禹贡》:“幡冢导漾,东流为汉。”郑玄曰:“《地理志》瀁水出陇西氐道,至武都为汉,至江夏谓之夏水。”“西县,《禹贡》嶓冢山在西,西汉水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伪孔曰:“泉始出为漾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流为汉水。”刘昭《后汉书·郡国志·补注》引《南都赋注》:“汉水源出陇西,经武都。”

刘邦为何称汉(汉朝之所以叫汉)(1)

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云:“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贡》‘流漾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幡冢山,会白水,经葭萌人汉。始源曰河,故曰“汉河’。

在《诗》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其应上昭于天。又曰:惟天有汉’。”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注》云:《东西汉水辨》:汉字,在西周以前只作天上银河专称。

《周诗》曰:“倬彼云汉”,“维天有汉”,皆此义也。河水冲万山奔腾入楚。楚人以为自天上来,借用汉字以名之。

汉河水,自今陕南东流入楚,至汉口入江,古有汉水,沧浪之水,夏水等段落特称。故汉口古代又有“沔口”、“夏口”之名。是为东汉水。《诗·周南·汉广》所咏是也。漾水自甘南南流入川,至重庆入江,古有嘉陵水、武都水、羌水、阆水、巴水、渝水等异名,今世曰嘉陵江。汉魏时通称西汉水。

西汉水之名始于汉代,既称西汉,可见其名是从汉水而来。《汉志》因《禹贡》之“幡家导漾,东流为汉”,也名西汉水源为嶓冢。今嶓冢山在宁强县大安驿西20里,山脉作东北西南向,东至庙坝河谷,西止于阳平关嘉陵江岸,高出汉水400公尺,漾水自此发源东北流合沮水,至县名河水,又至褒城合褒水,始名汉水。这说明《禹贡》“嶓冢导漾导流为汉”之意义。其说颇有道理。

刘邦为何称汉(汉朝之所以叫汉)(2)

但言西汉水以之名始于汉代,则不然。盖西汉水位于汉水之西而得名,汉水在东也名东汉水,由于汉水自宁强嶓冢山发源,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云:“嶓冢山,在宁强县东北二十四里,汉水发源于山东的狼谷。”经汉中、安康、襄樊、钟祥,由汉口注入长江,中下游皆称汉水(另有夏水之名),故从来一般以此为汉水正宗。

而西汉水流入嘉陵江,嘉陵江著名而西汉水被遮掩了。其实汉水、西汉水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居住有一支古汉人,二水因而得名。古汉人又称为大汉人,因身材高大之谓,又叫大人之国。《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二、古汉人与大人之国

汉,繁体字作漢。系由漢去水,此字与堇通。骆宾基《金文新考》说:鲧之男“监”氏为父恳情,给帝尧作礼器,以“子婚”之位称帝尧为“父乙”,另外还有“堇山监彝”。

旧名堇山卧作父乙彝(《西镂》卷二第四十页),铭有9字,为“堇山监作父乙宝尊彝”。所论与《刘氏总谱》谓帝尧长子监明相合,原来监明是封于汉水称汉国,难怪以后其子孙刘邦又请封于老祖宗旧国之地的汉中。后建国号为汉王、汉帝,乃源远流长。

骨文的堇山即监明所封之地,约即今嶓冢山。甲骨文又有囏字,乃为汉人喜庆节日的名词。

漢、堇既相通,漢乃头部戴着大头饰的长大人种,见于父乙卣二件器铭中的首字,喻权中释为夋字,即帝喾,又疑为太皞或太皞神像,竟互相矛盾。帝喾乃帝尧之父,帝尧乃监明之父。

刘邦为何称汉(汉朝之所以叫汉)(3)

如果说与帝喾有相似之处,则其装饰习惯亦或传给其孙子是有可能的,但其字并非夋字。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又《海外东经》说:“……一日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尧葬狄山,见《海外南经》)。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又《大荒北经》说:“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釐姓,黍食。”《史记·孔子世家》云:“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索隐》云:“釐音僖。”僖与囏通,则以漢为人,即大人的标志。郝懿行注《山海经》云:《国语·晋语四》司空季子说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僖姓,僖、釐古字通用,釐即僖也。”故袁珂《山海经校注》说:“汪芒氏即汪罔氏,漆姓即釐姓也。则大人者,防风之后,亦黄帝之裔也。”

而釐姓乃帝尧次子丹朱之姓氏,丹朱之兄监明亦或为釐姓,至其子式封于刘,又为刘氏。而大人之国君监明初位于尧墓附近,即今山东定陶一带,后被封迁于梁州(今陕西汉中市)。监明,字英,故改称漾水为汉水。它的一支仍留守山东和河北东南。到春秋时形成为长狄,这可能与尧葬狄山,其后裔有的加入狄人族团而形成长狄有关。一支则南迁于浙江,成为防风氏。

另一支则初立国于江苏东北的赣榆,成为赣巨人,后南迁江西赣江流域。而图像中的两耳实为如唐宋时期贵族流行的幞头冠式,这种上古汉人的头饰被唐宋汉人贵族当作传统而古老的民族衣冠,即缙绅服饰。到明代即成为官帽。

刘邦为何称汉(汉朝之所以叫汉)(4)

帝尧之孙、监明之子刘式的一支仍居汉山,山左右有东西汉水,这一支便叫汉国,又叫大汉国,与其立国于偃师的刘国和山东的大人国,河南浙川的丹水即丹朱之国都位于一条纬线北纬34°左右,这个地域亦可能是帝尧时期部落联盟的东西境域。汉人(包括防风氏、长狄、大人国、房国、丹国、赣巨人)是黄帝族系的长人种。与炎帝族系的夸父族长人成为华夏族团的两大长人种族。

居于汉山、东汉水、西汉水一带的汉人,由于同族夏人的兴起,由川北进入陕甘南部,进入汉人居地,与汉人杂居而同化,夏人也系长大人物,以大野人为图腾。两族融合后,汉夏融为一体了。

汉人中有一支沿西汉水南迁,分布于岷江、大渡河一带,故出现了汉川、汉阳、广汉、汉寿、汉嘉、汉源等地名。

郦道元《水经注》列举班固《后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后汉书·郡国志》及驷《十三州志》、许慎《说文解字》,吕忱《字林》及《山海经》、《穆天子传》而总结说:汉水“虽津流派别,枝渠势悬,原始要终,潜流或一,故俱受汉漾之名,纳方土之称。是其以有汉川、汉阳、广汉、汉寿之号,或因其始,或据其终,纵异名互见,犹为汉漾矣。川共目殊,或亦在斯。”

都明确指出以汉水为名的这些地名,多分布于岷江、大渡河流域。盖因一部分汉人南迁居此而得名。

另一支则北迁至今西伯利亚的勒拿河上游,隋唐时形成大汉国。

按大汉为大人种,正是汉人北迁的一支,其与鞠人相邻,鞠乃周人的祖先,即公刘之父。公刘曾居于晋南刘国故地,其庶弟辈仍以鞠为部落名,与大汉人的一支结成双胞族而逐渐北迁于贝加尔湖一带,仍然相邻而居,他们均属华夏族的一支北迁者。

由于大汉人具有发达的中原文化素质,部落强大,在上古时曾统治漠北各部落,所以大汉人被当作漠北和东西伯利亚的主人,以至后来柔然、突厥、回纥、薛延陀、铁勒、契丹、奚、蒙古等以及中亚、西亚各部落民族和国家的酋长和君主,都称为“汗”、“可汗”(可乃发语词,无任何意义),“汗”实乃北方民族重音“汉”的同音同义词。即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汉王”。

刘邦为何称汉(汉朝之所以叫汉)(5)

一支曾向东南迁至今浙江宁波,故古置鄞县于此。

三、汉人名称来源

贾敬颜《“汉人”考》说:顾名思义,汉人之称来源于汉朝,但汉朝的人并不被称为汉人,而被称为秦人。其证有二:

1.《史记·大宛列传》:贰师与越始成、李哆等计:“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按:《汉书·李广利传》在抄录这段文字时,只将“秦人”改为“汉人”,余如故。可见秦人与汉人相等。这里的汉人乃汉朝之人。

2.《汉书·匈奴传》:“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颜师古注:“秦时有人亡人匈奴者,今其子孙尚号秦人。"按:有此可能性。匈奴称秦人后裔仍为秦人,连累而称汉朝之人为秦人,道理上说得通。

刘邦为何称汉(汉朝之所以叫汉)(6)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已有“汉人”之称,其义为“汉朝之人”。《后汉书·耿恭列传》称车师王国后王夫人“先世汉人”。《西域传》有汉人韩融。《南匈奴传》既有汉人郭衡,又称:“永初三年夏,汉人韩琮随南单于人朝。《乌桓鲜卑传》:汉人逋逃为鲜卑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此蔡邕奏议之文,参《通鉴》卷五七。

同传建安十一年纪事,“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余万户”。《通鉴》卷六五乃改换此句作:“乌桓乘天下大乱,略有汉民十余万户。”这许多处的“汉人”或“汉民”,均谓汉朝之人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