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吴主孙权一直有识才之能。当初吕蒙虽勇,但不好读书,孙权以自身为例,劝其读书,使他成长为了一名大将之才,最终白衣渡江,击溃关羽;儒将陆逊,年纪轻轻,又少有独当一面的经验,夷险之战时,孙权力排众议,派他前往,结果杀得刘备折兵损将,最终托孤白帝城。但是孙权却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当时东吴有一个忠臣之后少有才名,孙权非常赏识他,并为他独创了一个成语,可惜他最终独断专权,导致东吴迅速衰落。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孙权五大战将(此人是孙权托孤的大将)(1)

此人名为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瑾一生胸怀宽广,温厚诚信,虽然他一生致力与缓和吴蜀关系,又与蜀相诸葛亮是亲兄弟,但是两人会面从不谈及私情,因此深得孙权信任和倚重。《三国志·吴书·诸葛谨传》记载:“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期弘雅。权亦重之,大事咨访。”但是他的儿子诸葛恪却不同于他的低调,《三国志》有云:“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

他刚刚弱冠就被封为骑都尉,并随侍太子讲论道艺,后转任左辅都尉。当时孙权询问他说:“你的父亲诸葛瑾和叔父诸葛亮谁更高明?”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毕竟两人都是他的亲人,而且各有所长,但是诸葛恪却毫不犹豫的回答说自己的父亲更高明,因为选择了明主。他这一回答虽有阿谀奉承之嫌,却也体现出了随机应变的急智。而且这一事件并非个例,他机智应变的事例还有很多,这一点让孙权非常赏识,曾夸赞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孙权五大战将(此人是孙权托孤的大将)(2)

当然了诸葛恪并非只会耍嘴皮子,他的确有才能。当时东吴的丹杨山地势险峻,民风彪悍,山中的居民经常出山抢掠,诸葛恪多次请求自己率军前往,将那些骁勇之人化为士兵。当时大多数人都不看好此事,连他的父亲诸葛瑾都不赞成。但是孙权听完他的想法之后,派给他三百骑兵,并将他提拔为抚越将军,加丹杨太守,让他前去实现自己的构想。他到任之后,恩威并施,一面安抚出降之人,将他们聚齐到一起,并下令所有官府不得怀疑或拘禁他们;一面又抢收稻谷,使隐藏在山腹中拒绝投降的人弹尽粮绝。

孙权五大战将(此人是孙权托孤的大将)(3)

在他的努力之下,这些山民果真纷纷归降,最终他收服了十万之众,其中可以上战场的壮丁有四万余人,正符合他出征之前“三年可得甲士四万”的豪言。此事之后,孙权更加看重他,为把他加封为威北将军,并都乡侯。之后他又在屯兵皖口的时候,拿下了舒县,并打算攻取属于曹魏的寿春。

孙权五大战将(此人是孙权托孤的大将)(4)

他年纪轻轻就立下了不少功劳,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病危时在孙峻的力荐下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在孙权去世之后,他辅佐新帝孙亮广施德政,为百姓谋取了不少福利,甚得民心。后来又在东兴大败魏军,声望一时无两。这个时候,诸葛恪开始膨胀了,他不但不顾实际情况,坚持伐魏,还强词夺理,不听任何人的劝告,结果惨遭大败。按照正常人的想法,他大败之后应该要收敛一些才对,但是诸葛恪却反其道而行。他被朝廷召回后,开始打击异己,独断专权,使东吴的国力迅速衰败,最终被孙峻和孙亮设计诛杀,三族也被夷灭。

孙权五大战将(此人是孙权托孤的大将)(5)

诸葛恪少有才名,孙权首创“蓝田生玉”这一成语,夸赞他不愧为诸葛瑾的儿子,但是他却辜负了孙权的厚望,不但没有使东吴更进一步,反而使其国力大减,迅速衰败。不得不说,一向有识才之能的孙权,这次真的看走了眼。不过知子莫若父,诸葛瑾早就料到了诸葛恪的结局,曾说:“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