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1)

不拘法度,放浪形骸的宋代僧人

(一)宋代僧人放浪形骸,空空色色今何在?

到了宋代,僧人的入世倾向变得普遍和深入,宋人胡寅对此批评道“既已为僧,而又隳败其业,甚则破戒律,私妻、子,近屠沽市贩”,说当了和尚还娶妻生子,又经营那屠宰、放贷、贩卖等商业活动。

宋代社会的开明和包容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佛家的戒律对于宋代的僧人而言不能说形同虚设也差不多。除了擅长烤肉的僧人惠明宋人江少虞《事实类苑》中记载了邢州开元寺一个叫法明的僧人,不仅爱喝酒、好赌博,而且喝醉以后还爱唱柳永的淫词艳曲。为后世所熟知的诗人秘演和尚也是爱酒之人,他跟另一位北宋大文学家石曼卿是好朋友,欧阳修在《释秘演诗集序》里感叹:“二人欢然无所间……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正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2)

酒肉和尚【葫芦和尚 立轴 设色纸本】

娶妻生子问题上,地域范围大大扩大,不像唐时主要集中在敦煌等西北地区。宋人庄绰《鸡肋编》记载,“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家室,故其妇女多嫁于僧。”意思是说,在岭南地区,僧人靠聪明才智,多经商致富,以至于非常受当地妇女欢迎。对于宋代的僧人,不仅可以迎娶平民百姓家中的女子,而且连青楼的娼妓也不在话下。宋人陶谷的《清异录》中就记载了相国寺星辰院的比丘澄晖“以艳倡为妻”,还每次喝醉的时候指着妻子的胸部说:“二四(注:放肆)阿罗,烟粉释迦。又没头发浪子,有房室如来,快活风流,光前绝后。”真可谓是放浪形骸之外。更有甚者,江南的僧人公然包起了“二奶”,根据宋人庄绰《鸡肋编》记载,当时的“两浙妇人皆事服饰口腹,而耻为营生。故小民之家不能供其费,皆纵其私通,谓之‘贴夫’,公然出入,不以为怪。如近寺居人,其所贴者皆僧行者,多至四五焉”,在繁华富庶的两浙地区,已婚妇女爱慕虚荣,纷纷傍上了有钱的僧人,甚至公然成双成对,毫无羞耻之心。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3)

【宋】刘松年《醉僧图》

更有甚者,有些僧人痴迷于娼妓,甚至在求爱不得时狠心将女方杀害,宋人王明清《挥麈三录》中就记载了苏轼审理的一桩案子:杭州灵隐寺的僧人了然,经常留宿娼妓李秀奴家,后来钱花光了,秀奴就跟他绝交,结果了然无法释怀,借着酒疯一怒之下杀害了秀奴,当时身为杭州知府的苏轼对这种放荡不羁的僧人深恶痛绝,判了了然死刑,还写了首《踏莎行》的判词:“这个秃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放浪形骸的僧人同样把这种不良风气带到了尼姑那里,据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记载,当时杭州城附近有一座名叫“明因寺”的尼姑庵,凡是有权势的大和尚来庵里,“必呼尼之少艾者供寝”,晚上必须让年轻的尼姑提供服务。庵里尼众非常烦恼,于是专门准备了一个“贵宾房”,让那些曾有不洁行为的尼姑住在那里,名为“尼站”,以备不时之需。

(二)宋代“全僧皆商”令人叹为观止

宋代寺院和僧人在商业经营上,无所不用其极,行业涉及质库、冶矿、制墨、纺织、造船等行业,甚至开旅店、卖猪肉、开妓院,还开创了中国最早的行业。所以当时的高僧居简不得不慨叹,“僧者,佛祖所自出。今也货殖,贤、不肖无禁。”无论什么和尚,都竞相逐利。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4)

《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市井中招徕客人的僧人

北宋蔡襄曾说过:“凡人情莫欲富,至于农人、商贾、百工之家,莫不昼夜营度,以求其利。”这反映出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以经商为耻,而是希望通过经商发家致富。于是,在全国范围掀起了下海经商的全民运动浪潮。寺院中的僧人也成为商业浪潮中的弄潮儿。

①开办质库(典当行),放高利贷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5)

开封汴京大相国寺也放高利贷

古往今来,金融业都是最挣钱的买卖,自然少不了僧人的身影。全国的许多寺院都开设了“质库”。东京相国寺首当其冲,而且是其中最财大气粗的一家。宋人刘道醇的《宋朝名画评》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商人刘元嗣花费银子四百两买下了王齐翰的十六幅《罗汉图》,后来将这些画质押给相国寺普满塔院中的僧人。宋人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了鄱阳一带寺院的僧人整日忙于发放抵押贷款,全然不过问禅律,其中永宁寺罗汉院,“萃众童行本钱,启质库,储其息以买度牒,谓之长生库。”度牒是唐宋时期官府颁发的出家人凭证,永宁寺刚出家的少年把本钱充入质库,然后利用发放贷款后的利息向官府购买度牒。

②经营房地产租赁生意

宋代的寺院往往规模都很大,除了供僧人使用外,还能空出许多空间作为“邸店”,既可以作为客栈使用,也可以作为商铺和仓库对外出租。许多读书人在参加科举考试前常年寓居寺院,一来僧舍清静,二来租金便宜,三来有些寺院还有大量藏书,比如司马光《涑水记闻》中所记载的李择:“少读书于庐山五老峰白石庵之僧舍,书几万卷。”士人进京赶考的时候,也会寄宿在寺院中,《苏轼诗选·苏轼年谱简编》记载,苏轼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就曾投宿在东京城外兴国寺的浴室院。当然,对于像东京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还有许多在京城任职的官员一辈子都买不起房,于是也常年租住在寺院开设的邸店中。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6)

宋代寺院广有房产

③经营宋代化妆品行业

爱美的宋代女子会在脸上搽一种美白粉,这种粉由铅白和香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在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就记述了广西僧人制粉的情形:“西融州有铅坑,铅质极美。桂人用以制粉,澄之以桂水之清,故桂粉声天下。桂粉旧曾僧房罨造,僧无不富,邪僻之行多矣。厥后经略司专其利,岁得息钱二万缗,以资经费。群僧乃往衡岳造粉,而以下价售之,亦名桂粉。”那里有铅矿和干净的水源,所以造出的美白粉驰名天下,造富了一方僧人,后来被官府盯上了这个好买卖,每年连同利息能挣两万贯钱,可见十足的暴利。

④经营烧烤店

东京相国寺有一个名叫惠明的僧人厨艺高超,而且特别会做烤肉,在烧朱院开了一家烧烤店。宋人张舜民《画墁录》中有记载,“相国寺旧日有僧惠明,善庖,炙猪肉尤佳……杨大年与之往还,多率同舍具飱。”北宋文学家杨大年还在太学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带着同学一起到这里烤肉。因为受到了士大夫们的喜爱,所以这家烧烤店远近闻名,以致于原来用作烧制朱红颜料的“烧朱院”被戏称为“烧猪院”。

⑤宋代尼姑经营手工业

在宋代浓厚的商业氛围下,不只是僧人忙着做生意,寺院里的尼姑也没有闲着。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相国寺每个月有五次作为市场对外开放,在佛殿两边的连廊里,“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袱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各个寺院的尼姑们都拿着自己织绣的东西来相国寺售卖,她们平日就居住在相国寺南边的绣巷里。这些尼姑们的手艺不仅受到了平常百姓的青睐,而且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试殿中少监(注:从五品,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医药等事务)张康伯曾进言:“今朝庭自乘舆服御,至于宾客祭祀用绣,皆有司独无纂绣之功。每遇造作,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直焉。”意思就是偌大的朝廷竟然唯独没有编织刺绣的部门,每次需要的时候都是委托给东京城街头的妇人或者寺院中的尼姑来做,后来朝廷才设立了“文绣院”。作为封建时代的朝廷,吃穿用度都是当时最好的,在“文绣院”设立前的近150年时间里,朝廷的绣活一直仰赖民间妇人和尼姑们,可见她们的手艺确实非同一般。

除了织绣之外,尼姑的纺织技艺也独具一格,甚至不同地域的尼姑还打造出各自的品牌。比如越州一带的尼姑生产的“寺绫”,据宋人庄绰《鸡肋编》所载:“越州尼皆善织,谓之‘寺绫’者,乃北方‘隔织’耳,名著天下。”还有抚州莲花尼寺的尼姑生产的“莲花纱”,在宋人朱彧《萍洲可谈》所载:“抚州莲花纱,都人以为暑衣,甚珍重。莲花寺尼凡四院造此纱,捻织之妙,外人不可传。一岁毎院捻织近百瑞,市供尚局并数当路,计之已不足用。”这种拥有独家工艺的“莲花纱”被首都人民作为夏天的衣料,十分贵重,莲花寺全寺上下的尼姑们都在生产,但依然供不应求。

(三)宋代僧人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宋代的寺院、僧人的社会活动,绝不只是经商逐利,或谈谈情爱,它们还进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而且非常广泛和持续,也非常具有成效。比如他们在灾荒之年放粥赈灾,提供寺院为避难所,平时也参与到济贫、慈幼、医病、助葬,以及修路、造桥、建浴室等各种各样的公共工程。可以说,在古代所有形式的社会救济形式中,都能看到僧人的身影。

在宋代,随着“里坊制”被“坊巷制”取代,城市里的夜生活丰富了起来,夜禁也慢慢随之瓦解。根据宋敏求《春明退朝录》的记载,自庆历、皇祐年间开始,以街鼓报昏晓的制度就已不复存在。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报晓”还是有需求的,特别是在昼短夜长的冬天。宋代主要采用漏刻作为计时设备,当时只有达官显贵和大型寺庙里才有。宫廷里设有专门负责报更和报时的钟鼓院;对于普通人家而言,寺庙中修行的僧人就充当了流动报时员的角色。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7)

宋人休憩图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天五更天的时候,东京城内来自各个寺院的行者僧人就会拿着打铁牌子或木鱼,一路敲打着挨家挨户报晓。他们各自划定了具体负责的路线和区域,白天的时候就会在分管区域求斋化缘。

在小说《水浒传》第四十四回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只听得木鱼敲响,头陀直敲入巷里来,到后门口高声叫道‘普度众生,救苦救难,诸佛菩萨!’”在听到僧人报晓后,那些赶早朝的官员和赶早市的百姓们就该起床了,之后京城的各个城门和桥头的早市也开始了营业。

到了南宋的时候,行者头陀除了沿街报晓,还顺带报告了当天的天气。根据《梦梁录》记载,僧人除了喊着佛家的口号,如果是晴天就喊“天色晴明”、“大参”、“四参”、“常朝”、“后殿坐”;如果是阴天就喊“天色阴晦”;如果是雨天就喊“雨”。即便是风霜雨雪,也不敢缺席。

(四)宋代僧人也有文艺范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8)

宋代士大夫喜欢参禅悟道

宋代是士大夫文化极其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多修佛学”,这一群体喜欢参禅悟道,乐于与僧人结交,在交往中他们将自身的政治理想、乐趣喜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些僧人,使得宋代出现了一大批文艺僧人。

①结交士大夫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9)

宋代僧人结交士大夫

这些僧人受士大夫的政治热情感染,积极入世,如《冷斋夜话》的作者僧人惠洪有诗云“谢公捉鼻知不免,整顿乾坤民望深”(《寄华严居士》诗之三)、“明年再献平戎策,顺风高举摩天翼”(《石门文字禅》),入世之心全然可见。其中一些僧人会因为与上层士大夫交好,还俗走上了仕途,比如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所记载的思聪和尚,“其日登中贵人之门。久之遂还俗,为御前使臣”。也有一些僧人因为交好的士大夫遭遇政治危机而受到牵连,比如司马光《涑水记闻》中的僧人晓容因郑侠为人诬陷下狱而遭受牵连:“僧晓容善相,多出入当世家,亦收系按验(逮捕监禁等候查验)。”

②琴棋书画无一不精

宋代士大夫普遍拥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学修养,于是也便出现了一批精通诗文和琴棋书画的僧人。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谈到“国朝浮图以诗鸣于世者九人”,即宋初的九位僧人因诗歌方面的造诣被称为“九僧”,欧阳修在题作《九僧诗》的杂记中称赞道:“近世有《九僧诗》,极有好句。”当然最著名的诗僧还要数僧人道潜,别号“参寥子”,他与苏轼、秦观是诗友。宋人赵令畤在《侯鲭录》记载了参寥子到徐州拜访苏轼,“坡席上令一妓戏求诗,参寥口占一绝”,酒桌上苏轼让歌妓跟参寥子讨一首诗,结果他即兴随口赋得一首绝句。苏轼说他“ 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而通了道义,见之令人萧然”,陈师道赞誉他说“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而诗苑之英也”。

当然,也有一部分僧人原本就是文人的身份。如苏州的僧人仲殊,他曾经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上,还差点被妻子毒死,于是弃家为僧,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他“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10)

【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中挥翰的僧人

除了诗文之外,精于书画的僧人也不在少数。宋人杨亿《杨文公谈苑》中就谈到,“近年释子(注:指僧人)中多善书者,庐山灏彬、茂蒋善王书,关右僧梦英善柳书,浙东僧元基善颜书……寿春惠崇善王书”,这些善于书法的僧人都有各自擅长的字体。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11)

宋代僧人书法一览

上文所提到的“九僧”中有一位僧人法号也叫惠崇,他不仅擅长作诗,而且也工于绘画。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就是观看惠崇画作时写下的;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称惠崇:“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还有一些僧人更是道行和文艺兼修的全才,在宋人龚明之的《中吴纪温》就记载了昆山慧局寺的一位僧人亮玉,“僧行甚高,旁通文史,又善工琴棋”。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12)

宋代僧人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③佛印与牛粪的故事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13)

苏东坡与佛印打坐,参禅悟道

有一次,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在林中打坐。过了很久,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大喜,他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拖在地上,便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我看你却像一尊佛"。苏东坡心想不禁暗暗得意。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了哥哥的话,说道:"哥哥,你又输了。参禅悟道讲究明心见性,佛家有经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看他像牛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呀!"

④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14)

苏东坡与佛印大师谈禅论道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经常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谈禅论道,十分投缘。一日,苏东坡自觉修持有道,写诗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

他对此诗深觉得意,特派遣一个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品赏。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放屁",即叫书童带回。苏东坡打开一看,又惊又怒,即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船至金山寺,禅师早已在江边等候。苏东坡一见佛印,立即怒气冲冲的指责佛印不该如此侮辱自己,禅师一听,哈哈大笑说:"哈,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过江来'呢?"苏东坡听后恍然而悟,惭愧不已。

⑤苏东坡与佛印的三个有趣轶事

有一天,苏轼和佛印两个人游览瘦西湖,佛印把一面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了河里,大声说:“水流东坡诗(尸)!”苏轼一愣,很快就指着河岸上正在啃骨头的狗说“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很是尴尬。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15)

苏东坡拜访金山寺佛印大师

有一天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16)

苏氏兄弟与佛印诗词酬和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轼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辙听了,对哥哥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轼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⑥伶牙俐齿苏小妹逗趣和尚

一天,道士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像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主持立即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17)

宋代和尚佛印——了元大师

在苏东坡众多的和尚朋友中,佛印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他和苏小妹斗嘴也就百无禁忌。一天佛印戏谑地对她说:"我有一联,敢请女施主对答"联语是:"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苏小妹是个女子,佛印知道她从来争强好胜,与人对联从不服输,这次就选了这么一副充满黄色情调的想逼苏小妹无法开口,谁料到苏小妹从来顽皮大胆,早和她哥哥对过类似的联语,根本就不觉得怎样,虽然开始难免有些脸红,但一想到你出家人都敢说,我又有什么不敢说的,便对道:"二憎同榻,颠倒四个光头。"佛印连连摇头,自认失败,连赞苏小妹锦绣心机,才思敏捷。

(五)宋代僧人破戒的原因

为何从唐五代到宋,寺院、僧人显得如此接地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唐入宋,整个社会的很多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佛教身处其中也不能免俗。也就是说,唐中后期到五代,佛教处于转型时期。魏晋时期僧人们主要从事翻译经典、解释教理,忙着成立各种宗派,每天与贵族打交道。到了唐五代,那些佛教经典翻译得差不多了,所以和尚们也就不用费心思琢磨经书,师父怎么说就怎么记好了。没事干的僧人们,心思自然活络,开始深入到普罗大众中去,佛教于是逐渐世俗化、庸俗化、庶民化,这些已成为宋代佛教之特色。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18)

宋代普济和尚

一是佛、儒两教融合并世俗化的结果。自唐朝中期以后,佛家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南派的影响日益扩大。由于该派摒弃了烦琐的宗教仪式,强调心既是佛,佛在心中,人一旦醒悟,立刻就可成佛,无须长期入庙专门修炼,简化了程序,受到民众的欢迎。到了宋代,禅宗世俗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在教徒心中,皇帝成了“佛”。宋代皇帝推崇文人儒家,反过来对佛教采取了宽容扶植的政策,加深了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这又更加加深了佛教的世俗化和儒家化。凡此种种,均导致了佛教戒律的松动。儒家传统思想和世俗观念都推崇“孝”,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宋代禅宗推崇儒家的孝道,无疑有意无意地促成了和尚娶妻的现象。

二是国家人口急需补充的需要。经过五代十国的多年战乱,国家人口需要补充,而佛教的禁欲修身恰与儒家思想相悖,为了更适应国情民意,和尚娶妻生子这种两全其美的现象也就有意无意地出现了。

三是由于宋代僧侣是比较富有和特殊的群体。宋代寺庙大都广有田产,还能经商,放高利贷,香火收入也不菲,犯了罪处罚也较轻,俗人犯罪入了僧门还能免去一定的罪过。大概是由于利益所趋,世俗女子觉得嫁给和尚是个不错的选择。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19)

宋代僧人绫罗绸缎很体面

四是执法不严导致的现象。其实,宋朝的礼法制度相当严格,当权者曾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和尚、道士不得有性行为!这一点以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最为严格。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宋太祖诏:“道士不得畜养妻孥,已有家者,遣出外居止。”雍熙二年(985年)九月,宋太宗要求岭南地区的地方官员,将“僧置妻孥”之禁在当地逐渐加以推广。宋代法令规定:“诸僧道辄娶妻,并嫁之者,各以奸论,加一等,僧道送五百里编管。”而宋朝的法律虽然严,但执行不严,这条法令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六)宋新社追评: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正如柳永词中所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城市商业繁荣,就连小乡村中也经常看到小贩、货郎走街窜巷。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宋人的思想观念也得到极大转变,不再以经商为耻,反而希望通过经商发家致富,再加上佛家管束无比松弛,僧尼的生活被灯红酒绿的市井俗华所洗礼,纷纷挣脱清规戒律的教条,一路唱响“不务正业”的时代强音。除了研经布道外,在僧尼身份的外衣下,他们拥有十分丰富的社会角色:商人、手工业者、城市志愿者,还有广交士大夫的诗僧、书僧和画僧,更有一群僧尼,他们放浪形骸,超越了世俗的道德底线,为人贻笑和不齿。

宋代寺院假和尚(揭秘宋代僧尼乱象)(20)

宋代吉州窑彩绘和尚塑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朝以降,宋代是此后的中国历史上僧尼最多的时代,宋真宗时期全国的僧尼数量达到了45万余人,仅在开封府就有寺院691座。如此庞大的僧尼群体,在宋朝这样一个佛家律例极其宽松、商业文明高度发达、世俗文化无比包容的环境中,积极地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佛释儒三教合流,佛教开始本土化、商业化、世俗化,与社会中的各个阶层一起,演绎出让后世叹为观止的宋代僧尼图景。

你认为宋代的僧人可以做什么? 单选

0人 0%

娶妻生子甚至“包二奶”

0人 0%

趋炎附势,攀附权贵,攫取权势

0人 0%

和士大夫酬和应答,参禅悟道

0人 0%

放高利贷,逼得民间卖儿卖女

0人 0%

僧尼联手经营商业活动赚钱

0人 0%

参与社会慈善救济,大发善心

0人 0%

不知道

0人 0%

凭借身份做细作间谍

宋新社,一个专门写宋代历史旧闻的报社。热爱宋史的90后公子权穿越时空来到宋朝,以一隅房屋作报社(租的,可贵了),为您解读宋代那波澜壮阔的历史,为历史人物的行为作出注脚,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是作者个人观点,谢谢大家的阅读。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原创首发# 欢迎转载!欢迎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