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如果在现代归隐(田园梦还是要有的)(1)

▲《陶渊明诗意图册页》(局部)

清 石涛 故宫博物院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还有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上面这段话就出自陶渊明带有自传色彩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

屋旁种着五棵柳树,那索性便以“五柳”为号了。从这一点即可看出“这位五柳先生”随性洒脱、崇尚自然的性格。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扪心自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田园都快要荒芜了,咋还不回去呢?

陶渊明如果在现代归隐(田园梦还是要有的)(2)

▲《陶渊明诗意图册页》(局部)

于是同年,四十岁的他在做了八十几天的彭泽县令后,决定辞官回家。

这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

自此,崇尚自然的五柳先生彻底结束了自己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时隐时仕”的漂泊生涯,开始全身心踏入田园生活。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去的路上,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用一个“”字将自己对“”的迫切诠释地淋漓尽致。

陶渊明如果在现代归隐(田园梦还是要有的)(3)

▲《归去来兮图》(局部)

南宋 李唐(传)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回归田园生活后不久,陶渊明便愉快地写下《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也有学者认为共六首),记录自己躬耕劳作的心得

其中,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颇深的莫过于下面这首——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开篇陶渊明就直抒胸臆,畅诉自己被耽误的田园梦:“一去三十年。”不过......严格地说“三十年”其实是陶渊明略显夸张的写法。

实际上,从二十九岁第一次担任江州祭酒算起,陶渊明为官也就十几年的时间。

可从这夸张的写法不难看出,崇尚山野田园的朴拙生活是他从少年起便埋下的种子

久别田园十几年后,作为田园生活的头号拥趸,陶渊明终于梦想成真。

陶渊明如果在现代归隐(田园梦还是要有的)(4)

▲《陶渊明诗意图册页》(局部)

与其他归隐者不同,陶渊明的归隐是真正在践行田园生活:披星戴月,从事务农,躬耕劳作。

这在他生活的年代实属少见。

东晋时期,选择归隐田园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并不会真的参与到耕种劳动中去。大多只在乡间置一间宅子隐居,并不耕作。

但陶渊明却将自己的双脚踏进了田地。

《归园田居》组诗的其他几首,充分反映出陶渊明在实际的劳作中产生的内心感触。情真意切,皆为体会所得。

他在南山下种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只不过豆苗还没长出来的时候...“草盛豆苗稀”;

他披着草笠跟乡邻们聊天,互相攀谈自家桑麻的生长情况,“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他忙完农活回来路过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疲劳一洗而光,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当然,他也会担心突如其来的糟糕天气,把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

陶渊明如果在现代归隐(田园梦还是要有的)(5)

▲《东篱高士图》(局部)

南宋 梁楷 台北故宫博物院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扎根于泥土中的。

自然田园和躬耕劳作成就了陶渊明的诗作,也使得乡村耕读生活从此多了一层理想主义式的诗意,成为后世许多文人追求的典范。

大诗人李白遥问陶公,写下了:“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杜甫奉陶公为楷模,说:“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白居易敬佩陶公之至,言:“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苏轼甚至说自己在古代诗人中“独好渊明之诗”。

孟浩然、王维等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更受陶诗的极大影响。

陶渊明如果在现代归隐(田园梦还是要有的)(6)

▲《柳塘渔艇图》(局部)

明 仇英 台北故宫博物院

陶渊明 “寓居东篱,南山而作”。

他田园梦所承载的精神追求和思想理念,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认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田园,成了闪耀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永恒诗意。

这田园未必偏安于世界一隅,远离喧闹。

它其实是人人心中都存在的理想世界,是人们对自然,对本真,对朴拙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

陶渊明如果在现代归隐(田园梦还是要有的)(7)

陶渊明如果在现代归隐(田园梦还是要有的)(8)

▲明 文徵明绘《惠山茶会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这田园可以是诗歌,可以是画作,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悠闲日常,也可以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清雅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