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铁杆,幽哥的长期读者 & 铁杆粉丝。

昨天分享过《从外企进国企的感受(上)》,讲了我对职业规划和不同职业道路的的一些个人感悟。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体制外的外企和体制内的国企,差别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会让人“水土不服”?为什么容易让人变成“祥林嫂”?其实本篇对想进入国企、体制内的人,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都是刚进体制容易受挫的地方。

根据本人的亲身经历,我总结了外企和国企之间的十条差别点

1.行事准测不同

外企的企业文化多是“以人为本”,国企文化则是“以领导为本”。这一点,刚从外企跳到体制内的人,头两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两年过后,经过被领导无数次敲打,才开始慢慢领悟。当然,前提是能熬过头两年,不跳槽或不被辞退。

有人不适应会主动走。刚毕业进来的人普遍会在各种同事面前抱怨自己的领导,这个容易被领导知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2.报告风格不同

在外企时,把领导布置的工作做完后,跟领导说一声就好了。

体制内则不同,日报、周报、季报、半年工作小结、全年工作小结、明年工作计划,一个都不能少。最痛苦的是,明明没干啥事,也要把总结和计划写得丰满充实,亮点突出。

“没事写事”,是一种在体制外难以培养,但在体制内,却尤为重要的技能。

3.提拔机制不同

在外企通常考核机制较为公平,指标制定合理,遵循SMART 原则,且业绩突出者,会有较大的晋升提拔机会。

系统内则论资排辈,想要得到晋升,先要“熬资历”,且经常会有某位领导的亲戚、你也不知到是谁的“皇亲国戚”空降插队的情况。

进国企和进外企工作(从外企进国企的体会)(1)

4.跟高层接触的机会不同

外企特别是500强的外企,通常有一套较为成熟的,针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体系,会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培养机制,甚至会安排一位高管,作为你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导师”,和高层沟通交流的机会也较多。

国企则基本没有这些,不搞这一套。但是你需要自己主动找机会跟大领导接近,大领导也很多,你还不能顾此失彼,找了又不能让自己的直属领导知道太多,否则牵涉越级汇报和功高盖主等嫌疑。

但是,国企的大领导可以保住你的位置或者叫饭碗,外企的大领导则不愿或者不能,他们最终部门和人事的建议。

5.背锅和摘桃的心态不同

好的外企领导,和下属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有了业绩,不忘表彰下属,有过错,先承担领导责任。

体制内的单位,比如国企领导,则刚好相反。你做出了成绩,领导甚至同事都先想着“摘你的桃”去邀功。他们有过错,则先找下属或者找个不相干的老实同事来“背锅”。当然,刚入职国企,你要有替领导“背锅”的政治觉悟,以后也要有。

在政治正确以及提前做计划的环境中,人难免会做出误判,这就需要有手下去帮忙承担当初的责任和失误,古代的军令状也是这种情况。体制外待着的人难以理解被摘桃和替背锅的,如果进来后,需要慢慢适应,否则会找若干人不断抱怨,这就是祥林嫂的主要由来。

6.上下班时间卡点不同

外企相对人性化,上下班不用打卡,工作强度适中。事情都做完后,跟领导打声招呼,早走一会儿也没事。

国企,哪怕1~2个小时就能把全天的工作都做完了,也要等到下班打卡了才能走。没事也要待着,纪律性相对要强一些。

7.假期天数不同

外企假期多。笔者应届毕业后进入的外企,一进去就给15天的年假。之后,每工作满2年加1天,最高30天封顶。另外还有15天带薪病假,而且是不用去医院开病假条就可以休的那种“带薪病假”。

总之,在外企,想休就休,领导不会为难你。公司里,老外的假期就更多了,Summer holiday一休休一个月,Christmas 前两周开始就找不到人,外加各种Bank Holiday,本来工作日就少,现在欧洲那边据说竟然还要开始试点“一周四天工作制”。

如果到了年底,年假没休完,HR还会发邮件提醒大家,公司的福利不要轻易放弃。当年实在休不完的,还可以带到第二年年初继续休。在外企,真的是“假到休时方恨多”。

国企则完全不一样,年假是根据工龄来的,我工作了6年再社招进入的国企,年假竟然只有5天。要工作满10年后,才会涨到10天。和外企比起来,真的是“一天一地”,反差巨大。

8.外语能力不同

进入外企2-3年后,随着职位的提升,会有去欧洲总部开会、参加培训的机会,或者去欧洲其他分公司考察学习交流的机会。笔者在外企时,出差去的地方有米兰、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布拉格、威尼斯、赫尔辛基、日内瓦、苏黎世、巴塞尔。

而且外企假期多,去欧洲出差时,可以请几天年假,combine一个personal trip,去阿尔卑斯山跳个伞,去北极看看极光。嫌直飞过去,长途飞行太累的,还可以在迪拜中转一下,顺便利用落地签在当地玩几天,再安排个沙漠探险、坐坐热气球什么的。都是些逼格挺高可以发朋友圈的活动,也是能提升眼界&格局的人生经历。

进入国企后,护照、港澳台通行证这些都要统统上交,因私出境旅游还要先提交个OA申请,经过领导层层审批之后才能拿回护照去办签证。

至于因公出国?想都不要想,绝对轮不到你。你只可能被派去国内出差,去的都是些诸如辽宁的西柳、江西的赣州、安徽的蚌埠之类的地方,心里落差有多大,可想而知。

在外企时,周围的人都说英语,至少是一句话里崩几个英文单词。手机和电脑的操作系统用的也都是英文的,去国外开会,可以用英文和老外吵(tan)架(pan),可以说英语水平达到了人生巅峰。

跳去国企后,对不起,所有的英语环境全都没有了,你再想像以前一样,一句话里崩几个英文单词?等着被领导批吧。你再把操作系统设置成英文的?大家都说你装逼。没了语言环境,不出三年,英语口语就全废了。与英语水平一同跌入谷底的,还有你的逼格。

9.异议的接纳程度不同

外企领导对待年轻人以鼓励为主,允许下属有不同的意见,大家集思广益,平等交流。

国企领导则以打压、PUA为主,下属的不同意见,无论有理没理,一律视为对其威严的严重挑衅,必须及早扼杀。

10.加薪制度不同

外企有每年加薪的制度,且涨幅还挺不错,至少能跑赢通胀。

国企则每过两三年才会“象征性”的给你加一点,涨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都说在体制内呆着很稳定,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穷得很稳定”。

进国企和进外企工作(从外企进国企的体会)(2)

以上10条,你不一定会在一家国企里全部都遇到,但一定会遇上个6、7条,这是由体制所决定的。而你作为个人,是不可能改变整个体制的,只可能被体制所改变。

当你从一家外企,特别是500强外企,跳槽进一家国企时,你将面临的是体制的改变、游戏规则的改变、甚至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这些改变是你需要花很长时间去调整、去适应的。这段时间,短则两年,长则一生。没有前辈的指导,你很容易就变成了“祥林嫂”,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在这一点上,我真的要感谢“职场导师”幽哥。虽然幽哥已经不收“职场徒弟”了,但只要你有悟性,从他的“职场宝典”、“主业跳槽课程”、“副业开拓课程”以及保留的“星球咨询窗口”,依然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帮助你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比起同龄人,已经少走很多的弯路。

那么我是如何在幽哥的帮助下,成功走出“祥林嫂”的心理阶段的呢?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暂时先写到这里,之后再针对这个问题,另写一篇文章分享。

今天主要分享了我毕业十年来的职场经历和从体制外跳到体制内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乐于分享的“过来人”,除了心态调整之外,大家如果有薪资谈判、如何进入500强外企、如何从外企跳槽进入体制内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找我来咨询。

最后,附上我的一些个人感悟,作为我离开校园,踏入社会这十年的一个总结:

在外企的那些年和在国企的这些年,人生充满了选择,人生的选择就是选择的人生。选择不同的路,欣赏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人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所见皆为美好,所行不负年少

山海有归期,风雨自相逢

愿有前程可奔赴,亦有岁月可回首

进国企和进外企工作(从外企进国企的体会)(3)

感谢群友铁杆的真实经历和心得分享,他已经毕业十年,至今前面60%的时间为外企独资500强的经验,这算正宗体制外了,后面40%的国企经验,总计十大异同点,他的体会还是相当值得参考的,尤其对于不知道国企和体制内风格的人。

从收入和整体收益来说,城市越小,体制内收益越大。比如俩同班同学,分别进了苏州和上海的体制内,则几乎可以肯定苏州那位在当地的收入水平、工作性价比等等,都高于在上海的那个同学。以此类推,三线的体制内同学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以及相对收入更高,十八线则更厉害,体制外同学年入1-2万,体制内的同学则可能年入10万,甚至更高,这就5被的区别了。

所以,针对最后铁杆小结的“稳定的穷”,主要因为他应该在一线城市或者大城市,到了省会及以下中小城市,可不是稳定的穷,体制内哪怕国企的工资,是超过其他80%甚至90%以上当地同龄人的

当然,体制内也很多有点,最简单的文字水平得到了提高,你甚至可以写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