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程刚,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完美人设都是一种伪装 完美人设易崩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完美人设都是一种伪装 完美人设易崩塌

完美人设都是一种伪装 完美人设易崩塌

作者: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程刚

近来,明星人设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设是明星、粉丝共同营构的“想象共同体”。这就好比小说人物也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想象共同体”。是共同的“想象”,所以是虚幻的;是想象的“共同体”,所以是共谋的。人设的崩塌,有的来自明星自身,有的源于粉丝方面。来自明星自身的崩塌往往是突变的,一则突发的负面新闻,就能立刻让虚幻的人设现形。源于粉丝的崩塌则往往是渐变的,随着阅历的增长,粉丝有了对世界复杂面相的认识,明星的人设便可能自然崩塌。

我们看到,人设通常把明星抽象化、符号化为几个简单显豁的特点。人设塑造,在很多方面与小说的类型人物塑造比较相似。小说人物,常有类型人物与典型人物,或者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之分。大体来说,类型人物或扁平人物的性格,具有单一性、稳定性等特征。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是类型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例子。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其中,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这样的人物特征,一出场就以白脸、红脸来定型。换言之,人物缺乏性格的变化。随后,又利用情节的发展,对业已固定的性格特征不断进行渲染。这样的人物塑造,不是在白脸上刷红漆,或者在红脸上刷白漆,而是一遍遍在强化本来面目。因而,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鲁迅先生说过,《三国演义》“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最终“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启发我们,忽略性格的复杂性,只会让人物缺乏真实感。

与之相反,《金瓶梅》《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可谓具有多面性的圆形人物。即使潘金莲这样,在现实当中不一定招人喜欢的人物,在书中也不乏可爱之处。很多场合只要她在,立刻满纸活色生香。知名学者田晓菲认为,《金瓶梅》的伟大之处在于放笔写出人生的复杂与多元,能在一块破烂抹布的肮脏褶皱中看到它的灵魂,能够写西门庆这样的人也有真诚的感情、也值得悲悯,写复杂心理动机的生理活动,写充满了矛盾的人心。脂砚斋评《红楼梦》时也说:“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他认为,要让一个人物“立于书上”,抓住一些“陋处”方才可能,那种“美则无一不美”是完全是不近情理的。

人设塑造与类型人物的塑造,手法、目的相似,弊端也相似。人设在明星出道之时,往往便有精心设计,之后在浮躁的娱乐市场中,不断调整和巩固,并逐渐成为个体的标签。人设崩塌,看似是一次负面新闻带来的,其实这种偶然性的背后,是人设自身的无法立足。如果肆意渲染人设所需的一面,刻意掩盖与人设相背的一面,崩塌大概只是时间问题。这几年,吴秀波的“雅痞大叔”人设、翟天临的“学霸”人设等纷纷坍塌,固然有明星自身德不配位的原因,也与过度宣传拔高,甚至神化单面人设不无关系。真实人性的多面性,可以让人更稳固地立足。而踩高跷本已重心不稳,若还在裤管的掩饰下拼命拔高某一条腿,那么离有朝一日倒地,让人看到孔雀不太美好之背面也就不远了。

在小说中,作家希望展现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来增加人物的现实感与生命感。在现实中,明星是否也应该考虑展示更多的面相,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烟火气,接一下地气呢?不要再把自己神化为人设的符号,因为有神化就有跌下神坛的一天。关于这点,明代文学家张岱说得好,“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没有瑕疵,何以真实?没有矛盾,何来张力?没有张力,如何支撑人设?人设就像一个套子,谁难道甘心做一个“套子里的人”?

扁平的类型人物为通俗小说所爱,炫目而单一的人设是流行文艺的产物,二者都有其消费群体和存在意义。但消解世界的复杂与人性的灰度,满足于一种无需深刻思考而获得的艺术享受,终难成其久远。世界著名媒介文化研究者、批评家波兹曼,在代表作《娱乐至死》中表示,我们会逐渐麻痹于此,逐渐失掉思考的能力,甚至思考的企图,逐渐毁于我们所爱过的这些东西。言简意赅,发人深思。(程刚)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