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1)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2)

上周末带逃逃去参加一个活动,因为离家比较远,中间的等待时间又很长,我索性就到附近的图书馆里转悠。

正好遇上图书馆的 Reading Club 在搞读书活动。我凑前一看,咦,不正是上次千妈也给大家分享过的《If you give a mouse a cookie(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吗?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3)

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童书作家Laura Numeroff的作品,是大名鼎鼎的“If You Give...”系列中的一本。这个系列在美国真是现象级的火热,不仅在孩子圈里超级流行,也是老师们特爱选用的精读材料,很多童书阅读俱乐部也常常以它为主题开展阅读活动。

那天在图书馆里,老师带领的阅读活动就特别精彩,虽然逃逃已经过了读这类书的年龄,我依然被深深吸引,坐在一旁细细地观摩了很久,也忍不住马上来分享给大家。

虽然只是一个个例,但大家肯定能从中得到启发——原来读透一本好书,能给孩子带来这么多,帮助这么大!所以,无论你手头是否有这本书,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版,以下的内容都很值得细品。另外我在每个步骤后都加了个“亲子阅读小技巧”的总结,方便你马上“偷师”拎走✌

先给大家讲讲《If you give a mouse a cookie》这本书的大致情节,其实非常简单,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个超富想象力的推理过程:

要是你给老鼠一块饼干,他会问你要一杯牛奶;

你给了他牛奶,他还会问你要一根吸管;

给了他吸管,他吃饱喝足后,还会问你要一块纸巾来擦擦嘴巴;

给了他纸巾,他还需要一面镜子来检查自己擦干净没有;

给了他镜子,他一照镜子,发现.....

于是乎,经过一系列长长的连锁反应

......

老鼠发现他需要一杯牛奶,

然后,他还会问你要一块饼干......

我猜这本书已经成为适龄儿童的必备了,在Youtube上能找到各种各样版本的阅读视频,有小朋友自己读的,有老师读的,有爸爸妈妈读的,有爷爷奶奶读的...我挑一个给大家看看,你就能马上get到大意了:

从大人的角度,是不是有点儿无厘头?

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往下看,看老师是怎么带着孩子从“无厘头”中搞出一大堆“厘头”来的。

step1

梳理出故事线

大家肯定已经看出来了,整个“老鼠吃饼干”的故事实质是一环扣一环,有很明显的发展顺序。不过对孩子来说,可能头几回读都还没有察觉,而是沉浸在老鼠要这要那,导致小男孩翻箱倒柜,搞得家里乱糟糟的滑稽场景中去。

所以这里需要给孩子一些引导和辅助。老师带着孩子通读两轮故事后,拿出一堆小纸片,上面印着故事中老鼠索要的所有关键物品: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4)

然后,请孩子把这些小纸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贴在一个流程图里。可以很明显看到,一开始还处于散漫状态,坐得东倒西歪,偶尔东张西望,偶尔哈哈大笑的孩子们,在拿到纸片后都纷纷安静了下来,开始动脑筋回忆和思考了。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5)

这个故事线还挺复杂的,细掰下来足足有13步。我观察到,对年龄还比较小,3、4岁左右的孩子挺有挑战,往往需要在家长的陪同辅助下共同完成。而大一些,7、8岁的孩子就利索很多。有意思的是,有些孩子喜欢一边翻书一边贴,比着书上的顺序,有些孩子则凭记忆和推理来走,全部贴完后,再对照书来验证一下。

不过不管大孩子小孩子,也不管用哪种方法,大家完成后都特有成就感。

亲子阅读小技巧 1

孩子的思维普遍比较发散,在读书过程中可能会被这样那样的小细节所吸引。所以读完一本书后,家长首先需要引导孩子回头想一想理一理,故事大致是讲了什么,怎么发展的,如果情节比较复杂,最好提供一些类似流程图的辅助工具。

step2

在复述中加深印象

有了上面的第一步,孩子应该对整个故事有一定印象了。这时,可以通过“复述”的方法——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从头到尾讲一遍,来巩固和加深印象。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复述积极性,老师还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材料,比如把上一个步骤中所用到的纸片都打上一个小孔,把它们按顺序用绳子串起来,像一条项链一样,叫作“Retell Necklace”复述项链。借助这条项链,孩子复述起来就容易多了。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6)

或者把这些纸片贴成一个“Retelling Crown”(复述皇冠),孩子在复述过程中,可以看到同伴头上的皇冠,也就相当于一个小贴士了。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7)

这些道具都是哄小孩的招数,但我发现很多孩子真就挺受用。有些一开始看起来还比较腼腆的小女孩串了条“项链”,小男孩带了个“皇冠”后,话匣子也都纷纷打开了。

当然,如果孩子平时对“过场”要求不高,我觉得直接就用Step1中的流程图就足够了。

亲子阅读小技巧 2

“复述”这个环节很关键,在进一步深入分析、思考之前,先用复述的方式,确保孩子对故事情节比较“了如指掌”。而至于使用什么道具本身并不重要,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降低复述的难度,让孩子有信心去讲。

step3

进一步分析、思考

下面,就可以再往前一步,引导孩子对故事做更多的分析和思考了。

我记录了一下,图书馆老师主要做了这几件事:

引导孩子分析故事四要素:Characters(角色),Setting(背景),Problem(问题)和Solution(问题的解决)。

对低龄孩子来说,如果“写”比较困难,完全可以用“画”的方式来代替。画得好不好,像不像完全不是重点,关键是在于对故事做理解和分析,抓住四要素: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8)

针对这个故事本身,引导孩子做Cause&Effect因果逻辑分析。

这一点上次千妈和大家分享过,这个故事是做Cause&Effect因果分析,培养孩子逻辑思考能力的绝佳读本。因为里面的每一个情节发展,比如"有了饼干想要牛奶来配着吃","喝了牛奶需要纸巾擦嘴"....都是很合乎逻辑的因果范例。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9)

这也是为什么我前面提到,有些脑袋比较灵光的孩子,在梳理故事线贴流程图时,其实不需要再回头翻书,找到第一步,根据因果逻辑推理,就能一步一步往前走了。

引导更多“书外”的思考

如果给老鼠一个篮球、一辆车、一个蛋糕、一把电吉他...他会怎样?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10)

在这里,老师给孩子搭好了第一步:

如果给老鼠一个篮球,他还会要一个球架...

如果给老鼠一辆车,他还会要一个遥控器...

如果给老鼠一个蛋糕,他还会想要办一个生日派对...

如果给老鼠一把电吉他,他会要去参加一个摇滚音乐会...

然后,鼓励孩子往前思考更多。

亲子阅读小技巧 3

这一点对家长的要求是稍微有些高的。它不是通用技巧,而是需要根据书本身的特点,去引导孩子做相应的理解和思考,家长在陪读前得自己先做些准备和功课。

比如“If You Give...”这个系列的书,它在逻辑推理,分析Cause&Effect这个特点上非常突出,就需要抓住这点启发孩子更多的思考。

step4

仿写故事

有了前面那么多的准备和铺垫,现在老师可以开始鼓励孩子们做更有挑战的事情了——仿写故事。

《If you give a mouse a cookie》这个故事是有明显“模式”的:从第一个物品开始,一步一步往前推,绕了一大圈后,又回到原点,成为一个循环。

我发现这个循环“模式”有魔力,孩子们都很上头。大家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些还很温情,比如下面这个“如果给鲸鱼一个松饼”的故事: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11)

如果给鲸鱼一个松饼,他会问你要糖浆(在北美,松饼配枫树糖浆是非常经典的早餐搭配);

你给他倒糖浆时,让他想起要回海里洗个澡;

想到海洋,他问你要一群鱼;

说到鱼,这让他想到了妈妈和爸爸;

所以他会找你要他的妈妈和爸爸;

这又让他想起了松饼(我猜是因为妈妈和爸爸经常给他做松饼当早饭)

有了松饼,他会问你要糖浆......

被小朋友的想象力暖到没?反正我是有点被暖到了~可能因为逃逃长大了,现在很少能听到这么朴素的表达,更多的是和青春期男孩子的斗智斗勇,还是很怀念以前和他的共读时光啊。

亲子阅读小技巧 4

“仿写”这个环节属于高级技能,通常是在孩子对原故事非常有感的前提下才容易进行。所以家长不要着急,有些书,可能得和孩子一起共读很多遍之后,才适合仿写。同样的,不一定要写,用画的,用说的来代替,都可以。

EASTWEST

因为时间关系,那天的阅读活动我没有观摩完。后来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很多小学老师还会在这本《If you give a mouse a cookie》的基础上做更多的学习拓展,比如学习其中的单词、句式,甚至拓展到数学、美术: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12)

因为“If You Give”是一系列,有好几个不同的故事组成,所以,还有不同故事、不同角色间的对比分析,比如用思维导图来分析下“拿到饼干的老鼠(If you give a mouse a cookie)”和“拿到松饼的驼鹿(If you give a moose a muffin)”。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13)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14)

有些中高年级的老师在课堂上也会用到这本书,启发孩子做更深度的思考,比如:

故事里的两个重要角色,老鼠和小男孩,他们是什么关系,宠物和主人?朋友?孩子和父母?

故事中老鼠一直在索取,男孩一直在给予,他们的内心会有什么感受?你觉得一直给予的小男孩快乐吗?一直索取的老鼠快乐吗?

老鼠不断地要这要那,这些要求是他的主观意志,还是客观结果?比如有了松饼之后要牛奶,是他主观上想要,还是吃松饼后发渴的这个生理反应让他要的?

......

如果家里恰好有这本书,带着孩子好好精读一遍,收获肯定很大。

同时它也给了我另一个启发,老师们之所以能在这本书上做那么多的发挥,其实有一个大前提——孩子喜欢。

忘了是美国哪家童书出版社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那些能在孩子圈里迅速流行起来的书,往往具备几个特点:1)有童趣 2) 在书中看到自己 3)有丰富的想象

我比了一下,发现“If You Give…”的整个系列都特别吻合:

有童趣——没有一句说教,反而是各种无厘头的生活琐事,能惹孩子哈哈大笑。

在书中看到自己——那只“要这要那”的老鼠,是不是像极了孩子自己?

有丰富的想象——看似天马行空,但环环相扣,从逻辑上都能说得通,这种想象是最俘虏孩子心的。

有陪读经验的家长肯定都有体会,有些书,共读时很容易和孩子做拓展讨论,有些却很困难,即便一些在各大书单都出现的经典书籍,亲子阅读时也会出现“你情我不愿”的情况。

只有孩子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才有可能让前面所说的那些理清故事线、复述、分析思考、仿写...顺畅地进行下去。

所以,在这里也提醒各位爸爸妈妈,陪孩子精读时,请一定要选有营养&孩子超喜欢的那种,这样,整个亲子阅读体验才会更好。好的阅读方法要和好书搭配!

美国中学生必读的20本书(美国图书馆带娃这样阅读)(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