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是明代苏州府昆山人,字熙甫,号震川。他自幼聪颖过人,九岁就能写作文章,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之后五上南京参加乡试,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称他是“贾(谊)、董(仲舒)再世”,将其拔为第二名举人。会试落第八次,乃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世称震川先生。四十四年终成进士。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文脉细致曲折,笔力清淡,娓娓道来用情至深至切。

文章以项脊轩起始,以项脊轩终结,用一间旧阁子作线索,将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串接在一起,情感也自然生发。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属三代,但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散漫琐碎的感觉,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通,外有项脊轩的形变啮合。 结构谨严,浑然天成。

青衫不改故人旧(人世几回伤往事)(1)

细节动人

作者非常善于抓住特征性的细节,展现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以及逐渐地颓败。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而自从“诸父 异爨”(分家)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归有光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 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作者的身上了。

还有像写母亲听到女儿“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恋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切动人。“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写妻子,写她的“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勾勒出青年夫妇相依相爱的情状;写她归宁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充满稚气的问话,不但传神地表现了小妹们的娇嗔之态,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夫妻依依情话的场面。

青衫不改故人旧(人世几回伤往事)(2)

对比感人

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作者 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修葺后的项脊轩,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重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作者不着怀念悲伤等字眼,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昔日种下的小枇杷树,如今已经亭亭如盖,意味隽永,妻子去世多年,作者却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她,人已死,物犹存,物是而人非,枇杷树可以说是作者思念妻子的载体,而这“亭亭如盖”的绿意,也代表着妻子一片深情,这种爱与作者的久远缅怀与眷恋融合在一起,虽阴阳相隔却情真意切,含蓄蕴藉,情感渺远深沉。

青衫不改故人旧(人世几回伤往事)(3)

睹物思人

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时如话中露真情。

如今,几经变化的项脊轩,家中庭院,葱茏的枇杷树,让人倍感物是人非,抚今思昔,岂不痛哉?

青衫不改故人旧(人世几回伤往事)(4)


归有光工诗文,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与王慎中、唐顺之等被称为唐宋派,为明代散文大家。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道”之谓,常指儒家思想。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拓展了散文题材,他将日常生活琐事带入严肃的“载道”古文中来。文章情真意切,平易近人,读来倍感清新,朴素简洁而又悱恻动人,“使览者恻然有隐”。

青衫不改故人旧(人世几回伤往事)(5)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