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冲击波:

“甘桑石刻文”真相由央视震撼发布

“甘桑石刻文”到底是真是假,为何引发如此巨大的社会争议?尤其在2021年四月份由《南方周末》以偏概全的妖魔化报道之后,成为当年度最大的文化热点事件,一直处于风口浪尖。2022年9月,几位重量级资深考古专家、民族古文字专家、民族学专家、环境自然科学专家等,在中央新影摄制组面前说出自己对“甘桑石刻文”的多年研究成果及看法,再次震撼了学术界。他们的研究及严谨考察的成果,首次被拍成纪录片于9月8日在央视播出,引起巨大反响。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1)

距今3200——4000年前的石刻文字

发现过程

十几年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市马头镇那厘社区的板可屯,有一位名叫潘荣冠的村民,经常在村附近的甘桑那林地活动,他的行为让其他村民感到很奇怪。觉得是一个怪人的。他家以前不是富裕呢,是很穷的,他整天也不劳动在地里面东找西找,整天来找东西,找什么村民也不清楚,反正村民去劳动的时候都见他,以为他是傻子,头脑里面不正常一样。不知道他找什么,也不知道他做什么。都一个人单独去,又不跟人家说话多,又不爱说话。他去地里爱拿就拿一个袋子,在地里走来走去这样。好像这个大路他不走,好像从田地过来,过来过去这样子。村民们都感觉很奇怪。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2)

2021年《南方周末》妖魔化宣传使得这一重大文化发现陷入空前危机

村民们眼中的“怪人”潘荣冠,其实并不是在田间闲逛,他在寻找一种非常特别的石头。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村里把这块地叫做甘桑地,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2006年清明节扫墓回来,在路上看见一个奇怪的石头,然后拿起来看了一看,看上面有类似文字的东西,很好奇。上面好多泥,他拿去小溪边洗,然后上面真的有像文字一样的,但不认识。他就去找学校的老师看一看,老师也不认识。老师就说这个有可能是古董,有可能是古文字。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3)

专家学者积极行动 ,以崇高严谨的科学精神再次印证“甘桑石刻文”的真实性

除潘荣冠之外,甘桑那林地附近村庄的其他村民,也陆陆续续在田间地头,看到或者捡到过类似有字符的石片。而早在1985年,板可屯村民农经强,就已经见过这种石头了1985年就做工的时候呢,他在地里面发现一块石头。厚度呢大概有一公分厚这样,黄色的。它是平的,有点像那个舌头一样,这个两边的竖起,上面平,上面大一点,有个有个弓形过来,好像个舌头一样,就想看这块石头肯定有人用过,不然它没有那么漂亮的,那块石头啊,特别好看的,它不像那个田边地地埂那种石头乱七八糟。里面还有点字,看也看不懂。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4)

资深考古专家郑超雄研究员带队深入调查(左二为郑超雄)

虽然农经强觉得那块石头很特别,但他也没太当回事,当时随手扔在田埂边,就继续劳动了。与农经强和其他村民不同,村民潘荣冠特意带着自己捡到的带文字石片,找古董商进行了咨询。当时觉得这有可能是个古董,可能可以卖点钱。就拿这个石头,到古玩市场去找古董商,那个古董商说也就几百来块钱的。还挺满意的吧,毕竟是几块石头而已嘛,就没有什么太大成本了啊。虽然卖了几百块,但是觉得不止,它可能有更大的价值。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5)

“甘桑石刻文”冲破层层迷雾展现在世人面前

潘荣冠和农经强所在的板可屯,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平果市,为百色市的东大门,境内主要为古老碳酸盐形成的喀斯特地貌。1985年至2010年间,潘荣冠等村民们在村东南面的甘桑那林地,相继发现了众多刻有各种符号或文字的怪石。这些石片都是比较软的黄色页岩,这种石材在当地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但石片上刻的是什么文字?什么年代的文字?什么人创造和使用的?表达的是什么内容?长期以来一直是众说纷纭,迷雾重重。

黄凤显(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教授、博导)叙述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6)

我第一印象就觉得感到很震撼。这个确实是在汉文之外的另一种文字系统,很陌生。再一个你看他那个刻在石头上那些痕迹,我看的都不是新的,也没有做旧的感觉。因为他笔画太细,你要是做旧的话,那笔画会模糊掉啊。所以当时仅仅凭感觉,我就认为那基本上应该是真的。我在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工作了好多年,帮他们做了这个“坡芽歌书”,还有广南县的㟖洛落图符,九歌那里都是有很多,我们叫文字图符,是象形文字的前期形态,所以把它文山的图符和这个“甘桑石刻文”联系起来,它比较清晰地表明壮族地区出现的这个古文字,它从象形走向比较相对的抽象,有这个发展的脉络,所以如果这个文字能够被科学证明是真的话,那将是解开我们这个珠江流域、我们广西地区骆越古国的文明的重要的密码。

黄继先(广西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会副会长)叙述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7)

右一为黄继先副会长

平果这个“甘桑石刻文”字符的发现,它是有它的文化背景的。广西这类似的这种石刻字符,在其它的地方它也存在,比如说我们的广西金秀帽儿山的岩画里面,也有现在还不可破解的字符,这个字符呢,跟我们的啊“甘桑石刻文”字符,它也应该有一定的联系。广西金秀有一个叫做“墨师文”的字符,至今的话这些侗族的工匠们依然还在使用。上面的现象说明,我们这“甘桑石刻文”它的出现应该不是孤立的,我们认为含有很广泛的研究范围。这个石刻文的破解,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比如说甲骨文啊,它就前前后后100多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破解,都还在研究之中。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8)

如同甲骨文的发现一样,“甘桑石刻文”的发现充满曲折

郑超雄(广西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叙述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9)

我们考古队在这里一挖了以后,他就在其它地方,他都拿来仿造了。这些商人唯利是图、水平很高,一不小心我们就要上当的,干扰得很厉害。社会上好多人他都不懂年代,他也在那里胡乱乱讲。它到底这个文字是汉字系统,还是北越系统、骆越系统的,所以三大要素你如果不明白,你就乱写文章是不行的。这些太影响我们这个甘桑石刻文的信誉了,这你这么一讲了以后,人家一看到你们的,人家都认为这是假的了。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10)

“甘桑石刻文”乱象,引发学界及社会上产生对石刻文真实性的质疑,相关研究工作一度陷入停滞状态。2019年5月26日,时任中共平果县委派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俊整负责平果“甘桑石刻文”的研究推进工作,要求弄清“甘桑石刻文”的来源问题、年代问题和真假问题。2019年7月以来,平果相继成立了中国甘桑石刻文研究中心、平果甘桑石刻文研究会,为区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甘桑石刻文”的研究搭建平台。进一步组织和推进“甘桑石刻文”研究的开展。

闭灏(广西经济体系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叙述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11)

我们中央有句话叫做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是我们每一个公民、每一个社会组织的责任。有说这个文字是假的,有说也有说是真的,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我们觉得我们尽我们社会组织的责任,我们就组织了有关考古、文字、民俗学等这方面的专家团队来进行调研,还原它一个真相。这个不单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也是为我们国家文化安全的一个重大的事情,所以说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12)

郑超雄(广西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再次叙述

我刚来的时候,我也没把握。真的,我一点把握也没有。我是做学问的,我认为是真就真,是假就假,不允许你们政府左右我的思想,如果我认为这个不靠谱,我就走人。所以他们答应了,我就来了。来了以后我们就调查,我说那我去可以我认真地观察了一下,这个在那个石刻文的文字的个笔画,那个沟槽啊,整个包浆都覆盖在上面了,所以呢我认为这个还是旧的东西。我刚开始也认识水平很低,但是呢我认真地看了一下,有一些意思好像还是慢慢领会一下。比如说这个2号的这个石刻文上面有三个符号,第一个符号上面一环,下面有三四个那个雨丝;下雨的那个味道啊。下来紧接着第二个符号,这是一个方框水田,方框里面画方格的这个水田,这我们在那个考古发现的模型啊就是这个样;第三个符号呢,连着的就是一个人,人在那里这个举个双手,这个可能是当时啊,先民它是一种祭祀,祭祀祭天求雨。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13)

全国专家学者积极投入“甘桑石刻文”研究并给予高度评价

他这个祭天求雨的时候呢,就说我现在要带领大家,要给上苍啊,我们要拜他了,他下雨了,以后就流到我们水田里面有水了,我们就可以劳动了。可能是讲这个意思。但是这个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这个准确。这是原始的思维,只有原始的思维,才能造出这种原始的内容,造出原始的艺术。现在的人你没有这种原始思维,你怎么会想到这个,而且上下连贯的,不可能产生。我认为是比较有希望的,我说有希望了,然后我们就来拉网的调查一下。

2020年12月,在获得多名当地村民指认,在原发地见过刻字石片的信息后,平果“甘桑石刻文”调研组和市政府工作组在马头镇那厘社区的甘桑区域,组织了三次拉网式的地表排查。在排查过程中,专家组成员捡到了大石铲。这是一种扁平长舌式的劳动工具,平果是它的分布核心区域,距今约3000年至5000年,与石刻文的年代大致相近,是断定“甘桑石刻文”年代的一个佐证。我做了一辈子这个工作。我们就挖墓的考古的,所以发现你别看那个什么,以为挖不到东西,我们很难受的哦。一发现新东西就兴奋了,他不是说我们有什么这个思想都高尚了什么,这个职业有好东西就兴奋了,所以这个一看到这个甘桑石刻文了,我是非常兴奋的,非常高兴的啊。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14)

如同甲骨文,如同莫高窟的发现,“甘桑石刻文”的发现遭遇重重阻隔

我希望全国、全世界都要来一起共同研究,来把这个好好地研究出来,道路还很长哦。群众,我调查了,那个它石源来源,我也调查了,那么就认为这个地方就是它发源地,这个地方它就叫甘桑。这个初步结论,我认为我们这个“甘桑石刻文”啊,是3000-3200年。

重要发现者之一潘荣冠再次叙述

我看不懂石头上的文字,博物馆里有专家,没准他们能破译出来。如果能破译出来,可能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我捐给博物馆。他有可能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古老文化,我不想让它流失到国外去啊。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15)

3200年至4000前的文字

黄武治(广西平果市博物馆原馆长)叙述

我们平果就是历史非常悠久,曾经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甘桑石刻文”发现以后,我们博物馆就第一时间,接收了群众在采集来的刻有文字的石片,我们博物馆把它进行编号、登记、照册。这个是我们目前收集到的最大了,它长是一米零五,宽度是57厘米,2011年12月19日,我们博物馆接到群众的报告,说平果县马头镇那厘社区甘桑这个地方,有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这样我们博物馆组织人员那个地方去考察。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16)

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印证“甘桑石刻文”的真实性

那么一大块啊,我们几个人都很惊讶,我看字特别多,根据我们数,80多个字,深入开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离不开考古工作。“平果甘桑石刻文调研组”以科学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严格按照考古规范流程,历经三个多月,采取了“田野”综合调查、深入农户访谈,和大量查看平果博物馆收藏的石刻文等工作措施,对“甘桑石刻文”研究项目展开实地考察调研,取得真实可靠的宝贵资料。

李富强(广西第五批八桂学者,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叙述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17)

包括广西在内的这个岭南地区啊,在古代文人一直称之为“蛮荒之地”,蛮荒之地就是说没有开化的地方。但是其实通过我们的现在这些考古发现,通过我们的研究的深入,我们说岭南并不是一个蛮荒之地,那如果这个文字真的它是骆越文明的源头,那么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那很早在3000年前,就有文明的曙光在这里了。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18)

中国“甘桑石刻文”研究三大专家

对“甘桑石刻文”年代进行断定,是石刻文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以往有学者推测,平果“甘桑石刻文”的年代应为先秦时期;而创制石刻文的民族,应是先秦时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骆越人。2021年9月,随着一份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报告,这一推测得到了科学的印证。

张虎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高原湖泊生态与环境变化团队首席科学家、云南大学二级教授)叙述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19)

这个甘桑石刻这个石刻文呢,从发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呢我们感觉到呢,大家存在尽管有很多争议,但是呢具体的科学研究,还是没有深入地去把它去科学化进行、采取科学的办法进行研究,这时我们感觉到了,我们还可能能做一些事情。为促进这样一个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呢,做一些贡献 。可靠的测年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科学的一个判断。那么我们这个样品呢,是在美国贝塔实验室来测,这是全世界比较公认的一个测年公司。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20)

收录印装成册

根据样品当时采样这个部位的这个碳酸的特征,它有些可能年碳库相小一点、有些大一点,然后咱们当时实验时测的数据是3,500,他是这样一个范围。要是加减算的平均年代的话,要比这个3,000年要老一点,但是我们给出了一个它的最小年代,不小于3000到3200年。我们要用科学来说话,用数据来说话,而不是凭空的想象,非常幸运我们能得到这样一个数据。我认为呢,这个对我们促进我们这个地方的重要的一个文化遗产的研究呢,能够起到一个作用,也是我们科学家、作为做科学的一个工作者一个责任和义务。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21)

艰苦的田野考察 ,扎实的科学精神

所以说呢,我们这样是完全是义务的,来进行了这样一个研究工作。完全是支持我们广西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地方有这样一个大力的来一个推进,来一个保护的一个重要的一个文物,这是我们一个情怀所致。因为这个石刻呢,从这个目前来说,它跟我们甲骨文的最大的差别就是,甲骨文它主要是以占卜为主,而这个可能是以祭祀为主,所以说这个意义呢又非常大。这一块呢,我们希希望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保存下来以后呢,以后有人能够读懂这样一个文字的时候,我们就可能会了解它的内容,这个内容的了解将会从文字的角度,从纪实的角度给我们说明它记录是什么事件,它的关系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就非常重要的。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22)

再辛苦再累也挡不住对中华民族文明源头的敬意

结语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23)

“甘桑石刻文”产生的地域环境

文字的出现,是史前史和文明史的界标,也是文明的标配。目前我国已被证实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甲骨文,甲骨文从清光绪年间首次被发现至今,共出土15万多件,已破译文字达两千五百多个。“甘桑石刻文”是广西乃至华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古文字。由于石刻文是当地群众在耕地里发现和采集,字符抽象难辨,加上缺乏共存物,为开展石刻文相关问题的研究,带来极大难度。但它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甘桑石刻文”是亚洲人类文明的曙光。它的发现和出土,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文化发现。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24)

扎实调查的专家们

要把“甘桑石刻文”的研究、规划、保护、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事,对“甘桑石刻文”的研究,也要一步一步来落实,需要长期的工作。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25)

神奇的土地,厚实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沉睡千年的石刻(发现之旅冲击波)(26)

“甘桑石刻文”是亚 洲史前文明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