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个故事关乎传统中国社会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如何了解、识别一个人,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资治通鉴说出职场的金科玉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资治通鉴说出职场的金科玉律(资治通鉴职场经)

资治通鉴说出职场的金科玉律

这个故事关乎传统中国社会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如何了解、识别一个人。

此时是战国初年,三家分晋后不久,魏国刚刚建立,甚至连领导班子都不健全。魏国第一任国君魏文侯想任命一名国相。

他心目中已有两个人选,魏成与翟璜。这二人都是股肱之臣,都有资格、能力担任国相。但他无法确定谁更合适,于是召来了谋臣李克。

他对李克说:“先生您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魏国可以担任国相的人有魏成和翟璜二人,这二人您怎么看?”

这一问题让李克陷入了犹豫与担忧中。因为他无法确定国君到底什么意思,是真的要咨询于他,还是对他有意见,要抓把柄收拾他?

要知道,祸从口中,尤其在险恶的政治中,一句不慎就可能为自己招来祸患。为此,他决定试探试探。

于是,他客气地说:“卑不谋尊,疏不谋戚(地位卑下的不谋算地位尊贵之人,关系疏远的不谋算关系亲密之人),我地位卑下,且与国君您的关系疏远,不敢议论此事。”

“卑不谋尊,疏不谋戚”在某些地方又写作“卑不间尊、疏不间亲”,意思是地位低的人不去离间地位尊贵之人之间的关系,关系疏远的人不去离间关系亲近之人的关系。这是为人处世混职场的基本常识与基本礼仪。李克用这句话来试探魏文侯的真实目的十分得体。

魏文侯自然明白李克的意思,他说:“在这件事情上您不用谦让客气!”言下之意就是我是真的要咨询你,不要藏着掖着了。

李克这才说:“国君您这是糊涂了。认识了解一个人,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兴,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看他在家与什么人亲近,如果他有钱要看他兴办参与了什么事,如果他发达了要看他举荐了什么人,如果他陷入困境要看他什么事不干,而如果他贫穷就要看他什么财物不取。)这五点就足够了。”

文侯沉思片刻、恍然大悟说:“先生可以回去休息了,我明白了,我心中已经确定人选了。”

李克离开王宫不久就遇到了迎面而来的翟璜。这当然不是偶遇。翟璜消息灵通,已经知道了国君召见李克所为何事,他是来找李克探口风的。

他对李克说:“听说国君今天召见先生您讨论任命国相之事,究竟谁能为相呢?”

李克毫不犹豫地说:“魏成。”

翟璜脸色一沉,怒形于色:“西河守将吴起,是我举荐的。国君担忧邺县的事务,我举荐了西门豹。国君想讨伐中山国,我举荐乐羊为将。中山国攻取之后,无人镇守,我举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儿子没有合适的老师,我举荐了屈侯鲋。从这些事情来看,我哪里比魏成差了?”

李克毫不客气地说:“你将我推荐给你的君上,难道是为了结党而谋取高官吗?国君咨询我的看法,我如此这般回答他。我之所以知道国君一定会任命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虽俸禄优厚,但他将其中的十分之九都拿出来延揽人才,自己只拿十分之一,所以,他能招揽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几个人。这三个人,都是被国君尊为老师的人。而你所举荐的这五个人,则只是被国君视为臣属的人。你怎么跟魏成比?”

在这个故事的最后,翟璜惭愧地接受了自己的失败。他懦懦捏捏,脸色不安,向李克行了一个大礼,说:“我见识浅薄,方才的话说的不对。请允许我做您的学生,向您学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治社会。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社会中,领导合不合格,事业能不能成功,主要就依赖是不是用对了人。人用对了,就是好领导,事情也多半能成;人用错了,就是不合格的领导,事情就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而怎么准确地认识了解一个人呢?李克说,五点就足够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兴,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居视其所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整天和什么样的人混在一起,那么他多半也是那样的人。所以,要了解一个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他在闲暇时和什么人玩。

富视其所兴:一个人在有了钱之后,他所干的事往往才是真正喜欢、真正想干的,借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志向抱负。

达视其所举: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必再趋炎附势、奉承巴结,此时,他举荐、提拔什么人,可以看出他内心中真正重视、尊重什么东西。

穷视其所不为:为了摆脱困境,人们往往会做出平时不好意思做的事,或者突破平时以为牢不可破的底线。所以,看一个人在卑贱窘迫的困境中还坚持着不做什么事,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真正的原则与底线。

贫视其所不取:人没钱,或者自以为没钱,就会想办法弄钱,但弄钱的方式也有不同,有的人什么都敢拿,但有的人有所不取。所以,看一个人在贫穷的状态下什么样的财物他不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兴,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这五点涵盖了一个人的各种状态:闲暇时交游的都是什么人,当官发财之后愿意利用权力、财富做些什么事,穷困潦倒之时能否守住自己一些底线与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人与现代人不同,相比一个人会做什么,能做什么,他们似乎更注重一个人不会做什么,不愿做什么。在他们看来,一个君子,一个大丈夫,有所为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有所不为更重要。

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为什么?因为一个人会做什么、能做什么所体现的是能力与兴趣爱好;但不会做什么,不愿做什么,所体现的则是一个人的自控力,面对世间欲望的抵抗力,以及他对自我信条的执着与坚持。

而相比较一个人的能力与兴趣,这些或许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够走多远,以及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主要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