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人生最后一项礼仪,也是对生命的尊重中国人对于丧葬的重视也是具有渊源的自西周至今,丧葬礼制文化传承了3000余年它是一个家族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沉淀在古人眼里,人生有三大重要的礼仪,即成人礼、婚礼、葬礼在历史的长河里,古人对葬礼的重视程度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丧葬礼仪的开场白?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丧葬礼仪的开场白(我对丧葬礼仪的认识)

丧葬礼仪的开场白

丧礼人生最后一项礼仪,也是对生命的尊重。中国人对于丧葬的重视也是具有渊源的。自西周至今,丧葬礼制文化传承了3000余年。它是一个家族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沉淀。在古人眼里,人生有三大重要的礼仪,即成人礼、婚礼、葬礼。在历史的长河里,古人对葬礼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古人办丧事,要在厅堂内设灵桌,上面放置灵牌,还有香炉、蜡烛之类,有时要请和尚或道士念经,超度亡魂。今人大体相同,只是普通百姓只请风水先生(俗称阴阳)代替和尚、道士念经。古人死后,要给沐浴。这在《礼记·丧大记)里有记载。这个风俗持续到后世。《晋书·王祥传》记载王祥将死,戒其子曰:“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可见一般人死后是要沐浴的。今人只冼手足,一般省去了沐浴。死后有“殓”的仪式。有小殓、大殓。小敛是给尸体裹上衣衾,我们家乡叫“落草”,即给逝者穿好衣服,放置到铺好草的地面上凉尸。大敛则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敛时死人口里须含饭,所以《战国策·赵策》讲到“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今人在逝者刚断气时献上“倒头饭”,这是代替含饭。入殓后,停棺待葬,叫做“殡”。《论语·乡党》:“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的意思是说:“就在我家里停柩吧!”《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这是说把晋文公的灵柩送到曲沃停丧,还不是葬埋。后世所谓出殡是把灵枢送到埋葬的地方去,我们家乡叫“发丧”。贵族出葬时还有许多排场,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绋是拉柩车的绳子。执绋的原意是亲友们帮助拉车,实际上只有形式。我们家乡出殡,在送殡人的行列的两旁拉两根白带子,让孝子牵着,叫“拉纤”,那就是体现执绋的遗制。挽歌据说最初是挽柩的人唱的。古乐府相和曲中的《薤露》、《蒿里》都是挽歌,陶渊明有《挽歌诗》三首,后世的人们不唱挽歌,而以挽联代替挽歌。以上是古人与今人的做法的对比,我们看出今人基本上继承了古人的丧葬形式,这就是丧葬文化传承的结果。人们举行丧葬仪式,是对死者的纪念,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丧葬文化和习俗。丧葬既成文化,它就有一种教育作用。通过这种仪式,它可以增进家族的团结、和睦,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殡葬形式也应与时俱进,我们要提倡厚养薄葬,首先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关心,多照顾,父母去世之后丧葬可以从简,但仪式还必须有,只是不要铺张浪费罢了,因为丧礼是人生最后一项礼仪,对逝者的悼念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